宋策的性格,大约是这个家里头最好的了,哪怕是沈氏,也会和丈夫、孩子、婆母生闷气,但宋策一直以长子长兄的身份要求自己,反而对自己颇为严苛。
宋筠有时候也觉得,小小年纪就这么善于牺牲是不是不太好
但宋策是责任感很强的那种人,好像天生就有种要把弟弟妹妹纳入羽翼中保护的信念感。
宋策的这种性格,让宋筠反而有些胆怯了,她是个很怕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人。
因此,比起大哥,她和二哥宋箴的来往更没有负担,兄妹俩互坑互占便宜互相斗嘴都很常见。
倒是宋策,宋筠必须说,他俩没有一次红过脸的时候,这也代表着,两个人的接触更客气守礼。
对于宋策这次难得地表露出不满,比起害怕或者担忧,宋筠好像是高兴的情绪更多一些呢。
宋策生起气来,都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得知宋筠和宋念说了林金宝的事后,他憋了两天,才绷着脸跑过来,用刚迈入青春期有些沙哑的声音对宋筠说
“你不该把金宝的秘密说给爹听。他本来就不愿意让长辈知道,你却和爹说了,万一爹表现出来怎么办那周叔父不就知道了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告诉你了。”
之后的几天,宋策就有些躲着宋筠了,一副“我和你生气,但我又没办法骂你,那我就选择和你冷战”的坚定表情。
宋筠
宋箴都觉得稀奇了。
和宋筠不一样,宋箴是很擅长试探亲人底线的那种坏小孩,大哥脾气好、对他包容,宋箴就很爱黏着宋策提些在边缘试探的要求。
帮他保守写话本子的秘密,并且帮他修改文稿的事,就是宋箴这么磨出来的。
所以对宋策这么明显地表露出不快,宋箴一开始是迷惑的
这又不算什么大事,最起码远不如他曾经对大哥提出的要求过分,那他为什么要生气
然后他就开始在赶路途中不断地上蹿下跳,一会儿去找宋筠嘀嘀咕咕地说话,一会儿又去劝宋策,这么一折腾,就是沈氏也都发现大儿子和小女儿之间的气氛不对了。
沈氏能在给孩子们选下人的时候考虑到给儿女选的下人有亲缘关系,以便他们长大后也不会坏了感情,可见她是很注重这一点的。
怕事情拖久了让两个孩子真的生分了,几乎是当天晚上,她和宋念就把三个孩子凑到一起,决心好好问明白理由,是该劝还是该罚,沈氏也做好了准备。
宋筠何尝不想尽快解决问题
只不过,就像宋策担心的那样,林金宝不愿意和周岱的矛盾上升到两家不和上面,宋筠想好好和宋策解释,就得避着人。
结果宋策白天不和她坐一辆马车,晚上不和她在一个屋子碰面,就是吃饭,他都总和其他举人带的子弟们凑到一起。
宋筠绕了好几圈,往往是还没说什么呢,身边就有人路过,只能作罢。
既然父母都起头了,宋筠干脆从头说明白了,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到要和宋念说这件事,又诚恳地对宋策道了歉。
听完事由的一对父母,沉默了。
两个孩子要说起来,都没什么错,就是考虑方式不同。
宋策是觉得,他不能辜负朋友的信任,说不让长辈知道,那就不能泄露。
宋筠则是很现实地觉得,如果对自己家可能有影响,那就应该对长辈说一声。
要说起来,就是一个更迂,一个更活。
沈氏作为女人,代入了一下林金宝姑姑的想法,其实是不赞同林金宝的处理方式的。
在这方面,沈氏倒不至于和林氏感同身受,但某些情况还是类似的。
她嫁给宋念,一开始还能说是门当户对。到宋念中了举人,婆母虽然不至于欺负她,但也不是没流露出“哎呀,沈氏不太配得上我儿子”的意思。
至于宋氏族人,类似的言论也是有的,都觉得宋念是整个宋家的麒麟儿,沈氏则是占了便宜的幸运儿。
只不过,宋家能做主的其实只有宋念,旁的叔伯都没什么发言权,而宋念的性子,沈氏很了解,所以沈家不至于有林家一样的境遇。
而周家和林家,沈氏敢保证,在周宇考上举人之前,周岱就是再看不起林家,也不会明晃晃地对林金宝说这种话,说不定还指望林家手指头漏点好处,好让周岱用上更好的笔墨纸砚呢。
而如今,周宇是举人了,或许即将是进士了,周家的态度,通过小辈的态度,已经表露无遗了。
如果林金宝就这么委屈求全地忍着,那林家很可能会继续不知情,以为两家还是好姻亲,林氏还等着丈夫得中进士后做官家太太呢。
沈氏只要一想着,如果自己的丈夫以及婆家一边用着自己娘家的便利去科考,心里却看不起他们,日后说不定还会直接变脸,她就觉得愤怒了。
尤其是如果娘家侄子已经发现了,却没有及时告诉长辈,从而被动地任由人家算计,沈氏就更觉得林金宝有些糊涂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虽说沈氏自觉不该教导孩子们不守诺言,但心还是不自觉地偏向了宋筠的做法。
如果朋友犯糊涂,你还跟着他隐瞒,瞧着是君子之道,但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害了对方。
因此,沈氏先是教导了三个孩子一番“何为守信”“如何替别人保守秘密”,然后就把宋筠和宋箴赶回去休息了。
她则是决定好好和大儿子讲讲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一板一眼不差格子地做了就是对的,要变通。
宋筠被赶出来的时候,脸上一片迷茫,这是怎么回事
难不成父母要因为大哥和她生气而责怪宋策那未免太冤枉了吧。
宋筠不觉得自己年龄小就该被让着,更何况她也不是真小孩。
正想推门进去求求情,被宋箴拉住了
“行了,娘一看就是有别的事要和大哥说,你别去捣乱了。”
“你怎么知道是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