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80.第六百八十章考验世界24
    乔治大公和基拉的婚事获得认可, 她成为名正言顺的王后,但这只是开始,一名合格的王后还需要具备很多素养。

    她不能只有美貌, 还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融洽相处, 懂得上流社会一些潜在的规则。

    另外列支敦士登的文化习俗,也是她必须学会的内容, 以及最重要的,和欧洲其他王室打交道。

    涉及外交, 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如果基拉能做好, 那即便她以后和乔治大公出现婚变,也依然能坐稳王后之位,并源源不断从王室获得供养。

    且她是被承认的列支敦士登王后,就永远不可能沦为交际花,除非她自己偷偷找情人。

    这相当于给她的美貌打上了强有力的保护罩,从此只会有人倾慕羡慕她无上的容颜, 而不会亵渎踩踏。

    在结婚前,苏叶与基拉进行一番深谈,把这些一一和她挑明。

    “你和乔治大公的结合, 基于他的满腔热情,但激情早晚会退却, 没人能永远保持基情满满的状态,乔治大公对赛马的痴迷, 也不会因为结婚有所改变。你不需要去改变他,这于你而言,并不是坏事。在他沉迷养马和赛马时,你要抓紧时间学习, 他可以不是个合格的亲王,那是他有底牌,俄国大公的身份,足以保证他不掌握权利,依然坐稳列支敦士登亲王之位,列支敦士登需要俄国的庇护,或者说不欺辱。因此他的话是有效的,但你没有后盾,因此只能靠自己,获得众人的认可。”

    “同时,你不用去要求乔治大公,让他为你付出和牺牲,他已经给你带来最大的保障,剩下的需要你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获得。乔治大公的性格和人品,足以保证你们婚姻的安稳,那就放任他继续过以往习惯的生活,不去干涉,喜欢的话,你也可以去了解一一,如果实在不喜欢,尊重即可。”

    本质上来说,基拉于乔治大公而言只有情感需求,而无利益需求。

    当情感得到满足后,人很快会化为习惯,进而感到无聊,不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感情上。

    那么依照乔治大公的性格和喜好,他会继续沉迷养马赛马的生活,这于基拉并不是什么坏事。

    她不能把全部生命奉献给丈夫,应该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此才不会恐慌不安,以至于紧紧抓住丈夫不放,最终惹来厌烦。

    她王后的身份,会是她未来的保障,那么何妨为了这份保障更牢固,而去学习适应并付出

    毕竟人不能只获得好处,而不想着付出。

    像乔治亚娜王后,即便她做了那样的错事,依然能每年从议会和王室收入中获得生活费,是因她与奥地利王室的关系,也因为当年她确实为列支敦士登的安宁做出过贡献。

    基拉没有她的条件,那就靠自己成为大方得体,合格的王后。

    基拉是个善于听话的姑娘,性格柔顺,对苏叶更是百分百信服,对于她提出找老师学习,欣然接受。

    不过她目前处于刚开始阶段,害怕是难免的,请求苏叶留下塔吉娜或者尤莉夫人陪陪她。

    对此苏叶没有拒绝,并把两人都留下了。

    这对两人来说,也是成长的机会,如果她们能获得更好的未来,也不失一件好事。

    不行的话,还能重新回到伊戈尔城堡为她服务。

    之后,苏叶请的几位老师迅速到场,为基拉量身定做展开了教学。

    而苏叶调集则人手,也很快赶到列支敦士登,就各项合作展开了具体谈判和实施。

    不过这就不需要苏叶全程参与了,她只需要在谈判结束后,签上自己的大名,剩下的都可以交给其他人。

    因此在乔治大公完成登基仪式后,就和卡列宁,马克西姆离开了列支敦士登。

    这次到瓦尔斯的行程没有任何意外,很快就抵达这个偏僻的阿尔卑斯山谷小山村。

    在这里,有美丽旖旎的秀丽风景,尚未完全开发纯天然温泉,以及一栋建于六年前,相当舒服的度假酒店。

    酒店依托于温泉而建,屹立于斜坡上,利用了地势,仿若山坡上一个个山洞,视野开阔,无论从哪个房间看出去,都是辽阔的风景和秀丽的风光。

    加上阳光充足,总是明媚而热烈,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情自然而然会更加开阔明朗,相比俄国长达五个月的漫长冬天,这里非常适合疗愈身心。

    唯一的缺点,远离城市喧嚣,当然物资也会比较匮乏。

    酒店的经营成本高,加上名声不显,来此疗养的客人少,为降低成本,他们的服务不算特别出色。

    但卡列宁依然选择了这里,原因也很简单,出名的温泉浴场,总有源源不断的病人来休养或者疗愈,马克西姆本就是多愁善感的性子,听多了各种生病之人的苦难,哪还能保持好心情

    那不是休养,是遭罪

    偏僻有偏僻的好,这里宁静,生活悠闲自在,村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态生活,少了外界纷扰,自然没了那么多烦心和忧虑,生活按部就班。

    至于服务方面,卡列宁会为他留下三个照顾的人,并安排最近小镇的商店,定时送来一批生活物资,包括让生活更方便的各种设施以及食物。

    娱乐方面的,书籍,曲谱,游戏等也会定时送过来,总不会让他无聊的。

    并直接购买一辆马车,如果马克西姆想要离开,去城里逛逛,也可以骑马或者乘坐马车出行。

    这样做虽然花费不菲,但绝对在兄弟一人的承受范围内。

    不要说卡列宁了,就是马克西姆本身产业的收益,足以支撑他在这里过到天荒地老。

    马克西姆对于弟弟的安排接受的很自然,在喝了一段时间苏叶开的药后,感觉身体轻松不少,也就不再抗拒那种看着就恐怖的中药,抵达的第一天,就兴致勃勃骑马追逐散养的山羊。

    这个村子最大的收入,就是这些山羊,因为良好的地理环境,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错的牧草生长,养出来的羊肉肥美没有腥膻味。

    且常年在山坡上散步,喝的是阿尔卑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肉质非常好。

    他们抵达的当晚,酒店老板就烤了一条大羊腿招待他们,不需要多少调料,简单的烹饪就已足够美味。

    不过这个山谷地盘有限,不能无节制放养,因此出产的山羊并不多,仅仅保证了本地村民生活。

    但也因为放养的缘故,导致村民并不需要多操心,家家户户过得很悠闲自在,不慌不忙,没有过多的劳动。

    马克西姆觉得,这样的生活达到的自然本真的状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早上见有村民骑着马,慢悠悠驱赶山羊去远一点的地方吃草,兴致勃勃跟上。

    卡列宁见他适应良好,松了口气,放松下来,觉得身体也有点疲乏,打算停留几天,泡一泡温泉。

    苏叶也是这样打算的,两人一拍即合。

    这里的温泉池非常好,常年保持在40°左右,泡上半小时,身心舒畅。

    泡完出来呼吸着瓦尔斯清新甘冽的空气,整个人都放松了。

    苏叶躺在木制摇椅上,感受着秋天夜晚的凉风,惬意极了,突然,下面蜿蜒上山的小径出现喧嚣之声,远远传来,似有几分熟悉之声。

    她微微起身,趴在栏杆上往下看去,一个个昏黄的灯笼,照出一行模糊的身影,看样子人数并不少。

    苏叶天生眼神比较好使,即便这么晚,也能清晰分辨出,有谢尔巴茨一家,还有几位年轻的男士。

    但她并没有放在心上,重新躺回去,抬头欣赏夜色。

    隔壁房间,卡列宁走到阳台,向下看了一眼,确定不是什么危险人物,嘱咐了苏叶一句莫贪凉,又重新回去工作。

    他总是这般忙碌,即便在度假,远离俄国,也好似有处理不完的工作。

    但也没忘了陪苏叶游玩,白天几乎空闲,可晚上就很少有停歇的时候。

    苏叶知道,他差不多有三份工作要做,一份是副省长的任务,发展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并完成改革方案的修订,一是不知深入什么程度的情报工作,而三则是自己的产业经营。

    如果是别人,一份都未必能做好,他同时进行三样,却依旧游刃有余。

    有时候苏叶都不得不佩服,实在太强悍了,能力似乎没有尽头。

    悠闲的看了两小时天空,苏叶在脑海里把第一本侦探小说的大致剧情勾勒完成,剩下的就是填充细节,以及开始创作。

    她的第一本小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发酵,大卖特卖,目前在俄国以及卖出五十万册,到一百万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她还在几天前的报纸上,看到有关于这篇小说的报道,上面用热情洋溢的语言预估,克洛艾将会成为除阿特利以外的,俄国又一全球畅销侦探小说家。

    说实话,上面拿她和阿特利相比,还挺开心的,她是真的佩服这人的文采,甚至偶尔还会产生嫉妒羡慕的情绪,写得也太好了吧

    不过这种情绪也只是短暂停留,她更多的想法还在怎么提高自己的水平上。

    她把自己需要改进的点,以及思考出来的改进方法,一一列在信纸上,寄给奥德列夫,不过署名是阿特利,说明这是一封关于文学的交流。

    今天下去正好收到对方回信,上面的内容让她茅塞顿开,原本不通畅的思路仿佛一下子打开了,因此晚上的构思顺畅无比,文思如泉涌。

    不过,有一点让她觉得怪怪的,奥德列夫分明是个温和的性格,为何写文和写信都如此笔触锋利,一针见血又充满了冷视的味道

    人本身性格真的可以和文字表达如此割裂吗

    苏叶略微想不通,但这毕竟是别人的事,她并不打算探究,回房快速把自己刚刚想到的内容,一一写下来,并经过一番调整修改,让逻辑更严密,情节更曲折。

    之后她熄灭蜡烛,心满意足陷入梦想。

    是的,在这个偏远的小村,照明工具依然是蜡烛,但相当契合这里的氛围。

    第一天,太阳跃出阿尔卑斯山的遮挡,把金色阳光洒满每一寸土地,也把翠绿色的窗帘照的生机勃勃,惊醒美梦中的每一个人。

    苏叶心满意足醒来,昨晚她做了一个好梦。

    她梦见自己新书里的情节,梦里,她设定的场景一幕幕上演,放电影一样,观看了全场。

    虽然那个电影惊悚,奇诡,神秘又带点阴郁,但观察的灵魂不觉得害怕,心情也丝毫不受影响,反而兴致勃勃。

    原来是这样,原来情节还可以有这样的走向转变。

    苏叶曾听过一个说话,创作并非作者绞尽脑汁构造虚拟情节,而或许是某个世界在你脑海中的投影。

    她不知道平行空间是否存在,但这一刻她相信,昨晚梦见的一切,就是真实发生的。

    她已经迫不及待把那些场景都通过文字描绘下来,带读者走进又一个真实而惊悚的侦探小说世界。

    起身,随意披上一件外衣,拿着纸笔来到阳台,迅速的写下一段文字。

    隔壁原本在看书的卡列宁见她起床不洗漱,不吃早餐,竟直接开始写作,顿了顿,下楼拿来一份简单的牛奶,面包和鸡蛋。

    苏叶没有推辞,右手不停歇的书写,左手空出来拿食物,没多久就吃下了所有食物。

    胃部有了食物填充,她更加精神,一写就是三个小时,直到上午11点才停下。

    不是她没灵感不想继续写了,而是和马克西姆约好,一起共进午餐。

    且昨晚来的客人他们认识,马克西姆见到熟人,非常高兴,强烈要求对方一起,苏叶自然不能失礼。

    用了半小时洗漱打扮,出房门时差不多11点40,午餐地点定在了小溪边的山坡上。

    马克西姆特意安排人搬了桌子过去,并把昨天镇上运送过来的所有食物都用上了,打算请全村的人一起享用。

    不过几天功夫,他和村民相处和谐,喜欢男人们的随性,草地上躺着晒太阳吹牛聊天,一趟就是大半天。喜欢女人们的热情,兴致勃勃的听她们讲一些人尽皆知的八卦。也喜欢孩子们的热闹,甚至会和他们追逐打闹,拿出工具,制作木工玩具,哄得孩子们一口一个西姆后,得意洋洋向卡列宁炫耀。

    似乎这时,他是一个孩子,活在童年里无忧无虑的孩子。

    马克西姆和卡列宁是没有童年的,从小失去父亲,母亲软弱的情况下,他们每一天都活得战战兢兢。

    马克西姆敏感,卡列宁沉默而努力,兄弟一人长大后,变得比其他人都优秀,但似乎从未体会过快乐。

    从妻子去世后,马克西姆更是长年迷茫忧郁,整个人失去活力。

    现在这样,反倒是一件好事,至少能弥补一点点童年的缺失。

    因此卡列宁即便不喜欢打打闹闹的氛围,也从不阻止,更不会拒绝参与,影响兄长的好心情。

    他们抵达时,村里人已经来齐了,就连谢尔巴茨一家都到了,马克西姆热情地和每个人聊天,笑容洋溢。

    见到弟弟和未来弟媳到来,他当即拉着人介绍,“这位是谢尔巴茨少爷,陶丽小姐他们的兄长。这两位是他的好朋友,奥博朗斯基和列文。”

    苏叶有点意外,文中谢尔巴茨少爷大学毕业后成为海军,在巡逻时意外落水身亡,具体时间不明,不知道是在这之前,还是之后。

    紧接着,她就听到马克西姆介绍,“他之前掉入海里,救上来时奄奄一息,肺部出了很大问题,所以来这边休养。奥博朗斯基和列文是他的好友,陪他一起来,而谢尔巴茨家其他人,也从慕尼黑转到这里,陪伴生病的家人。”

    懂了,蝴蝶效应产生,谢尔巴茨少爷面临同样的命运落水,但幸运留下一条命,是件好事。

    “哦,你看,里弗夫也来了,我们都知道,他是冲着娜塔莉亚小姐来的。他身边那位,你们绝对想不到是谁”马克西姆神秘兮兮道。

    卡列宁扫了一眼,“利亚姆”就是原本那个相亲对象。

    苏叶疑惑,“他怎么来了”之前那么下谢尔巴茨一家的面子,怎么好端端又跟来了。

    马克西姆耸肩,“我还没来得及问,似乎里面有什么误会,谢尔巴茨家已经接受了他的道歉。”

    苏叶点头,和走过来的两人打招呼。

    午餐很快开始,在卡列宁招来的厨师帮助下,酒店厨师准备了丰盛的食物,除了瑞士传统特色菜,还是俄国经典菜肴,以及一只完整的烤全羊。

    众人说说笑笑,并不拘泥于桌边,而是拿着食物,随意找地方三三两两坐下。

    可能是因为卡列宁气质过于冷冽,没人愿意待在他身边,几位男士过来说了几句话就离开,剩下苏叶陪在身边。

    不过没一会儿,可爱的吉蒂小姑娘跑来牵苏叶的手,“尹琳娜姐姐,你快来看,我们用鲜花装饰了餐布,上面还有许多水果,陶丽说要画画。”

    苏叶任由她拉着起身,走到陶丽身边,这位温柔和煦的姑娘冲她一笑,阳光下温婉而美好。

    但似乎男士们更欣赏热烈开朗的女郎,溪水中,娜塔莉亚站在一块鹅卵石上,用力向周围泼水,银铃般的笑声传到很远,感染所有人会心一笑。

    而她身边围着三位男士,里弗夫毫无疑问,早在之前就对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新来的奥博朗斯基也对她抱有好感,被泼了水,头发打湿也不恼怒,笑得非常开怀。

    奥博朗斯基是个英俊开朗的青年,整个人又和善又充满活力,在场这么多位男士,他相貌是除卡列宁最英俊的。

    他本人在上流社会非常出名,总能引起所有人好感,无论上了年纪的,还是年轻的,都认为他是值得结交的好青年。

    他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且拥有爵位,除了财产不多外,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是任何一位夫人都愿意接受的女婿人选。

    但他并非花花公子,只是对每一位女士都温和而已。

    因和谢尔巴茨少爷关系好,经常出入谢尔巴茨家,引得两位谢尔巴茨小姐产生好感。

    但这种好感都在初级阶段,并未发展到爱情的程度。

    当然,如果他愿意,并付诸行动,展开追求,相信年轻的小姐很快会沦陷,只他似乎还没意识到,自己是时候选择一位妻子了,态度松弛没有任何危机感。

    和他性格完全不一样的,是列文,这个青年是个地主,沉默寡言,但心中有许多想法,脑海中总是在思考,社会问题,阶梯问题,哲学和宗教。

    身为一个思考着,沉默就变得理所当然,他不善言辞,性格偏向内敛,和人相处总显得局促。

    但非常有责任心,且充满正义和对世人的怜悯。

    作为一个地主,他一直在探索一条道路,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生活。

    因此得知苏叶在伊戈尔庄园展开的农业方面改革,非常急迫的追问一切细节,得到答案后,又自己一个人缩在角落,拿出纸笔写写画画,或者放空自己思绪,对着阿尔卑斯山发呆。

    温柔的陶丽给他送食物和水,都没注意到,和卡列宁一样,与这热闹的氛围格格不入。

    而另外一位对娜塔莉亚似乎有意的,就是那位利亚姆先生。

    苏叶好奇,询问道,“你们不生利亚姆先生的气了吗”

    陶丽看向那边兴奋玩水的四人,眼中闪过一抹复杂情绪,随即微笑摇头,“之前是我们误会了,利亚姆先生不是故意不去接我们,而是被人误导了。”

    “误导”苏叶琢磨着这个词,觉得非常有意思。

    “是的,利亚姆先生有一个表妹,非常喜欢他,想成为他的妻子。但他只把她当成妹妹,那位小姐不甘心,得知他要去相亲,故意传达了一个错误的时间,让他误以为我们抵达的时间是第一天下午。那天下午,他在火车站等了许久,没等到人以为我们出事了,忙安排人找,也因此解开了我们之间的误会。”陶丽温和道。

    苏叶挑眉,合情合理,“原来如此,只不过他似乎欠缺一点缘分,被里弗夫捷足先登了。”

    任谁都看得出来,三位男士中,娜特莉亚明显对里弗夫感官更好。

    陶丽缓缓点头,“不过还不确定,年轻的姑娘总是看不清内心想要的,”她呢喃道。

    “那么你呢”苏叶微笑。

    “什么”陶丽一愣,不明白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内心想要的是谁”应该是奥博朗斯基吧,原著里,他们就是夫妻,虽然人到中年,奥博朗斯基出轨了,陶丽很崩溃,最后还是选择了原谅。

    这说明陶丽是真的爱这个男人,才会被背叛后,觉得天都塌了,可经过思考和安娜的劝说,又从心里接纳了丈夫。

    虽然她一度也感到迷茫,不明白人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婚姻,爱情,子女,好似每个家庭都是如此,而她是那个贤惠妻子的模板。

    相比安娜,她兢兢业业操持家业,照顾孩子,丈夫拿走所有钱财,带着孩子们去乡下节衣缩食过日子,生活烦闷鸡飞狗跳,也没有丝毫抱怨。

    但贤惠能决定一个女人所有标签吗

    不,陶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模板,她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对于安娜勇于追求爱情的做法并不排斥,甚至主动帮忙劝说卡列宁原谅安娜,想要帮助安娜达成离婚和弗伦斯基结婚的目标。

    但那时,安娜已隐隐走向崩溃,不想也无法面对变质的一切,被自己背叛的丈夫,被抛下的儿子,被排斥在外的交际圈,以及情人弗伦斯基渐渐不耐烦,越开越抓不住的爱情。

    彼时的安娜已经失去一切,只能死死抓住弗伦斯基的爱,但敏感聪慧的她,已隐隐意识到,自己连最后这份爱情也要失去,于是她只想在爱情还在时,热烈的,痛痛快快的燃烧自己。

    不考虑未来,忽略掉过错,最后的,极致的享受最后的爱意和疯狂。

    陶丽的好意她知道,只是那不是她想要的,宁愿在热烈中死亡,也不想继续无奈而压抑的生存。

    是的,恐怕她已经意识到,哪怕和卡列宁离婚,和弗伦斯基结婚,结果也不过是重复相似的命运。

    在爱情退却之后,她和弗伦斯基的婚姻就会不一样吗

    不,早晚会变成枯燥,乏味,甚至是背叛。

    她的哥哥和嫂子不就是如此

    奥博朗斯基和陶丽结婚时,也是相爱的,两个人都很好,是外人艳羡的一对,但她哥哥出轨了,在妻子忙于家务,整日操劳的时候,在更年轻的躯体上寻找新鲜感。

    而身为妻子的陶丽,在爱意和责任下,只能选择原谅。

    安娜怎么可能原谅,想到未来奥博朗斯基会在对别的姑娘感兴趣,她就心如刀绞。

    而此时,她已经隐约感觉到,爱意在消退,这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恐慌,早晚有一天,她会亲眼见证相同的不幸在自己身上发生。

    且到了那时,她还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奥博朗斯基,毕竟她本身也是背叛婚姻的那个。

    那样的结局叫人恐慌,所以她不愿意去思考未来,去面对可能到来的支离破碎,宁愿一日日过着现在这样的生活。

    在爱意存在时,尽情绽放,当爱情结束,那么就结束这一切吧。

    疯狂,破碎,绝望,但淋漓尽致

    苏叶无法做到这样,在她的观念里,爱情只是生活的调味品,有就大胆去爱,但绝不会为此放弃一切。

    或者说,在爱情之前,她还有理想,工作,生活,乃至娱乐,哪个似乎都不是爱情可以替代的。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人无法真正体会到爱情,但那又怎么样,有些东西注定是奢侈品,大部分人无法拥有才是常态。

    但苏叶也佩服安娜这样的人,勇敢,大胆,挣脱世俗的束缚,为自己淋漓尽致活一场,虽最后结局不好,可她起码真实的活过,爱过,恨过,快乐过,也痛苦过,而不是麻木的日复一日,重复上流社会那枯燥无法,毫无意义的生活。

    唯一可惜的是,除爱情外,安娜找不到生活的支点,如果除爱情外,她能有一份热爱,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这让她想到上辈子听到过一位女歌手,分手失恋九次,每次都把恋爱经历写进歌里,热恋时甜蜜,分手时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最终,她成为一代歌后,事业节节攀升。

    要是安娜能像她那样,把所有感情转化成艺术表达出来,那么或许,最后她不会死亡,而是成为一代艺术家吧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如此感情充沛且敢爱敢恨,把极致的快乐和痛苦统统传达出来,不仅成就了自己艺术高度,也会情绪转嫁出来。

    安娜如果能做到,或许未来会成为著名的艺术家也不一定。

    当然,这是后话了,言归正传,按照原著的时间点,陶丽此时应该对奥博朗斯基产生了好感。

    果然,她听到苏叶的问话,不知道瞥向正笑得欢快的奥博朗斯基。

    这充满感染力的笑容,让她不自觉嘴角上扬,眼底闪现过一抹温柔。

    可随即,她脸上的笑容变淡,垂下头不再往那边看。

    苏叶看到奥博朗斯基和娜特莉亚互相泼水,并笑得开怀,显然,他的笑容是另外一个女人带来的,而这是陶丽的亲妹妹。

    她不可能和自己妹妹争抢男人,所以即便产生感情,也一直克制自己。

    或许她也在等待,等到娜塔莉亚做好决定,奥博朗斯基失败,自己或许有机会。

    苏叶觉得有点可惜,陶丽这样的人,温柔而坚定,有思想又成熟的姑娘,其实更适合列文那样的男人。

    奥博朗斯基不是不好,只是他更像个孩子,还没有完全长大,不适合当丈夫。

    原著里,即便两人已经结婚多年,还有好几个孩子,奥博朗斯基依旧天真,喜欢逃避,做事没有章法,需要她这个妻子在后面善后。

    所以陶丽才活得那么累,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在丈夫背叛后,如此伤心痛苦的情况下,还要去考虑丈夫的面子,孩子们是否有人照顾。

    她似乎是许多贤惠女人的模版,却很少能做自己。

    不是她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和需求,只是对家庭的爱和责任,让她选择把自我放置到一边,不允许任性罢了。

    有一个不懂事的丈夫,女人除了自己坚强,还能有什么办法

    偏偏这丈夫名声还极好,她连抱怨的立场都没有,或许也没精力去抱怨,操持家务和照顾孩子,已经耗尽了她所有力气。

    如果她的丈夫是列文,虽然沉默,常常陷入思考和纠结,却充满了责任感,不会背叛妻子和家庭,做任何事都有规划,不会搞出一些烂摊子,最后交给妻子收拾。

    当丈夫思考纠结时,她能用自己的智慧和语言把丈夫拉出精神世界,给他以慰藉。

    这一点,原著中的吉蒂无法做到,她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在富贵窝里长大,单纯而美好。

    唯一的打击是被喜欢的奥博朗斯基放弃,感受到了屈辱,后成熟了些,但实际她依旧单纯,是那个时代,贵族少女的极致代表,漂亮单纯没内涵。

    这不是她的错,是这个社会对女性的限制,让她无法接受更深层的教育,加上父母对幼女的宠爱,自然而然成长成这个样子。

    而这也没什么不好,她善良又快乐,一生安稳无忧。

    但有一点无法忽视,她不能走入丈夫的内心,对于列文思考的一切,她无法理解,又无意探寻。

    婚后列文几次欲言欲止,想要对妻子表达,可最终放弃了,于是他们成为了生活中的和谐伴侣,却无法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

    在这方面,反倒是陶丽,既能倾听列文的心声,又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让他对自己的想法认同。

    是在她的开解和劝说下,列文抛开第一次被吉蒂拒绝的羞耻感,决定再追求一次。

    陶丽的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温和坚定,甚至能影响本已恨上安娜的卡列宁,让他选择原谅一次。

    但这能力,似乎在自己的丈夫奥博朗斯基身上又不起作用,因为,和列文不一样,奥博朗斯基不爱思考,享受浅层的快乐,且一直活得像个孩子。

    这本书里的每个家庭,每对婚姻,似乎都是错配的,而这就是人生常态,也是人性所向决定的。

    温柔内敛的陶丽会被开朗阳光的奥博朗斯基吸引,活泼单纯的奥博朗斯基更欣赏张扬肆意的娜特莉亚。

    列文和陶丽会很契合,最后却娶了吉蒂,而单纯的吉蒂原本喜欢英俊潇洒的奥博朗斯基,天性使然,无法走入内敛的丈夫内心。

    每个人似乎总是被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吸引,于是生活充满了千变万化。

    苏叶好奇,现在情况已经改变,那么她们未来的走向,又是否会变得不同。

    虽然托翁在原著开篇,用一句话给整本书定了一个基调,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可细究起来,这本书里每一个家庭,都存在问题,没有纯然的幸福。

    那么这个世界,是否会发生改变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