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璎还是很期待自己能有个大侄子的,爹娘嘴里不说,她能看得出来,每次爹娘在村里见到谁家孩子了,都会偷偷看两眼,然后再装作不喜欢孩子的样子。
两个老的嘴上逞强,为了不让韩大郎和孙氏压力太大,在外也不表露出来。
韩大郎二人也不是傻的,自然知道爹娘的贴心。
二人也够努力,奈何没成果。
有大娘婶子私下里找钱氏聊过,孙氏都嫁过来好几年了,肚子里一丁点动静没有,怕不是有毛病,不如早早休了孙氏另娶。
头几次钱氏看人是好意,含糊的应过去。
后来说得烦了,都要给韩大郎做媒,钱氏可受不得家里被搞的乌烟瘴气,尤其是外人要来插手他家的事情,把人喷了两次之后,再没人不开眼的提过要休了孙氏这事。
孙氏头两年还好,正常作为新媳妇过日子,这几年钱氏不对她说什么,她倒是在外面听了些闲言碎语,有时也跟人干架。
通常能吵过就不动手,对方说话太难听了就顾不得那许多了,只想撕烂对方的嘴。
跟人打了几架,赢了之后就没人再说那么难听的话了,有时候说些无关紧要的,能过得去,孙氏也不和人掐架,就当没听见。
孙氏之前打架时候,偶尔脸上被抓带彩回家,钱氏只问她赢没赢,再看看伤的重不重,至于原因,她支支吾吾说了实话,钱氏只点头表示知道了,也不去刨根问底。
这让孙氏感到婆母很体贴,不让她为难的同时,也觉得自己很愧疚。
她在村里听到过,有的小媳妇刚嫁过去,两个月没怀上,就受尽婆婆脸色。
更有那男人不识好歹的跟老娘一起揍媳妇儿。
若时日久了,新媳妇儿肚子还没动静,家中里外的活计都要压到身上,秋收了割稻子,开春了还要拉犁。
那活韩大郎干了都累得半夜睡觉直哼哼,肩膀上一道道血印子。
何况是别人家年纪不大的新媳妇。
生不出来就要被当牲口一样磋磨,孙氏听说了之后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嫁的是老韩家,摊上了钱氏当婆母。
若是去那样的人家,现在恐怕已经不成人形了吧。
孙氏嫁过来的时候赶上老韩家欠了一大笔外债,没钱去看大夫,只能自己挺着,抽空的时候拜拜各路神仙。
大概神仙们都忙,每天接收了各种各样的愿望,没空管她肚皮里这档子事儿,所以她只一直干着急,和韩大郎一起着急。
近些日子,韩小娘子捣鼓出豆腐来,韩小娘子做的花样还多,家里能吃饱了,每天去河边洗衣服时候照照自己,觉得脸色红润了许多。
一些小媳妇儿互相打趣时,也夸孙氏皮肤好了,白胖了些。
可依旧没什么用。
韩璎琢磨了一下,家里外债还完了,但还是有一股忧郁的气氛笼罩着自家,再加上钱氏和韩老头看别家孩子的状态。
没别的了,家里少孩子。
在古代,很少有人家不盼望多子多孙的,若是儿孙满堂,又各个出息且孝顺,那一定是这家祖坟冒青烟了,等着别人家羡慕吧。
韩璎倒是不怎么羡慕,她还得等及笄再成亲,谈生孩子还早。
不过大哥和大嫂成亲有些年了,他们两个肯定是羡慕的,爹娘也是羡慕的,如果有办法,恨不得今晚孙氏怀上才好。
韩璎晚上躺炕上翻了翻她的菜谱,认识到了自己并不是个大夫这件事,她看不了病,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养养孙氏的身体。
孙氏长期营养不良,又耗费大量体力,底子空虚,脸色之前蜡黄,她这个外行人一看就知道大嫂气血不足。
至于品类繁多的药膳是别想了,家里没那个条件,就算韩璎能想办法找到材料,并且煮出来,孙氏也不会舍得吃的。
只能找找大枣红糖之类常见的东西。
还是得建立在去县城并且手有余钱的基础之上。
县城里。
韩璎和韩二郎把豆芽送到县令府上,红芍听了韩璎的炒豆芽经验,和厨娘在灶房里实验一番。
炒制出来的确实清脆爽口。
不过她也没直接端上桌子给大人们吃,叫了几个粗使丫鬟和小厮把那炒出来的豆芽吃了。
毕竟是第一次见的东西,谨慎点总没错。
见第二日了他们都没事儿,甚至在红芍提起豆芽来的时候,兴奋地表露出还想吃的意思,红芍知道,新菜可以上主桌了。
还好豆芽放在水里没怎么变质,还很新鲜,当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李二娘子把菜呈上桌,众人新奇不已。
李二娘子自是对韩璎和自己的大丫鬟红芍很信任,夹起来吃了,吃了之后还一脸享受,甚至多添了半碗饭,这豆芽很是开胃。
李县令用筷子指着豆芽道“二娘,这是何物”
李县令当然清楚自己的二闺女从小偏爱美食,也不藏私,之前吃到好吃的都拿回来和家里人分享,哪怕他们有时候并不爱吃。
不过这一次,见多识广的李县令也叫不出豆芽的名字。
李二娘子道“爹,这是豆芽,豆子变的,好吃吗”
李县令夹了一筷子,细细品味,觉得在大夏天的吃这个清爽不腻,醋和辣椒炒制后也不觉得上火,反而胃口大开,又连夹了两口,道“不错。”
李二娘子笑得眯眯眼,给县令夫人,李大娘子,李大郎,一人夹了一筷子,她不能厚此薄彼嘛。
“娘,大姐,小弟,你们也尝尝,爹都说好吃呢”
县令夫人抬眼瞧了李县令又夹了一筷子,对李二娘子笑着点了点头,吃了下去,道“二娘子,这次你寻回来的东西还真不错。”
李大郎吃完后抬头想夹,却发现盘子里剩最后两根让李二娘子夹走了,撇撇嘴想哭,却害怕他爹罚他写大字,到底没敢,幽怨地看着李二娘子。
李二娘子瞧见了李大郎的眼神,笑呵呵道“小弟没吃够吗明日让厨房再做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