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三人挑豆子的手加快,没用太久就把豆子挑好。
韩璎拉着闲下来的孙氏去了菜园子,把成熟的蔬菜每样摘了一些。
又从钱氏那里支出十几个铜板,让韩二郎去七里村郑屠户家割了一块儿肥瘦相间的肉。
韩老头背着手从外面晃悠回来,也被韩璎抓了壮丁,让他削了一把竹签子。
开始韩老头削得很粗,韩璎按照她的记忆指导了一下,韩老头就游刃有余了,削出来的每一根都很均匀又没有毛刺。
韩璎又从母鸡窝里摸了两个新下的蛋,舀了一小碗面粉。
洗菜、切菜、切肉、团肉丸子、素丸子、穿串,孙氏跟着韩璎一起干,每一样都觉得很新鲜,啧啧感叹“小娘这头脑是怎么长得,那么多新鲜主意。”
钱氏也感叹,但没多问,自从落水之后,自家小娘就不一样了,一定是受了大刺激之后开了窍,那会儿子流言蜚语和吐沫星子能把人淹死,没看小娘子都不怎么出院门了么之前她可是很爱和村子里的同龄人玩儿的。
钱氏在一旁脑补女儿受苦受委屈,一边缝补着磨破的衣服,看着家里这几个人忙忙碌碌。
有干活特麻利的孙氏帮忙,不大一会儿串串就穿好准备完毕了。
待把洗过的蔬菜水分沥干后,起锅,烧油,有的裹上鸡蛋液和面粉,有的不裹,放锅里炸,控油。
放锅里,掌握火候和炸的时间,这一步很重要,没熟不好吃,炸糊了对健康不利,口感更不好。
很快,韩璎和孙氏炸了一锅出来,香味儿飘了老远。
不知不觉,院里院外围上来一堆大孩子小孩子,直勾勾地瞅着老韩家灶房,嗦着手指头。
不怪他们,就连韩老头都忍不住咽口水,咋就这么香呢
刚好到了晚食的时候,各家各户扯着脖子喊人回家吃饭,人口多的人家数人头,人口少的人家扫了一眼,发现孩子没回来,派人去找吧。
得,派去找的人也没回来,这可奇了怪了
出院门一打听,甚至不用打听,就瞧见都聚在老韩家院门口呢。
“啥老韩家咋回事啊都围那干啥呀”
“啥玩意儿啊咋这么香呢老韩家做啥好吃的呢”
“咋的你说啥蔬菜谁家地里没蔬菜,能这么香”
“你瞧见了炸的用油炸的”
“诶呦,婶子,你可快点儿的吧,你小孙子在韩老头家院子里打滚儿呢,刚才吃了一串韩小娘子给的炸串串,还想再要呢”
这可不得了了,一时间,打屁股声,拽孩子回家声,训斥自家人的声都要把七八户人家的房盖掀开啦。
训斥人的人吐沫星子飞自家孩子一脸,一边还偷偷往老韩家院里瞅,实在受不住啦,他们也馋呀
不能干这没脸的事儿,哪能上人家要吃的呢赶紧嘎吱窝夹着孩子跑回家吧,再待下去就要被人笑话口水流一地啦
回家了也不着消停,咋吃自家东西咋没味儿,都怪老韩家吃食太香啦
韩璎抓了一把熟豆面,炒熟花生砸成花生碎,用红辣椒、糖、盐等等调了一分酱料。
院子里人都撤出去了,一家人齐齐擦了擦脑门上的汗,摆盆,刷酱,开吃。
干了一天地里活,还被支使跑腿买肉的韩二郎,在吃了一口炸串之后,感动的都要哭了。
他觉得累了一天之后,能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真值了,让他吃完之后再上山抗两捆柴禾他都愿意。
其他人自是对韩璎连连竖起大拇指,就连韩大郎听说要拿这一桌子东西在县城摆摊,都难得多说了几句话表示赞同。
能把小孩馋得哇哇哭的吃食,还愁没人买吗
开炸串摊子一事,在老韩家人吃了一顿韩璎做的炸串后,得到了全家的一致赞同。
孙氏帮忙忙了全程,发现这门吃食没什么难度,甚至不需要什么做饭技巧,看好火候就行了。
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豆油
一家人合计完,说干就干。
韩老头抽空打了两副供客人坐的桌椅板凳。
韩老头又去镇上按照韩璎的要求买了个不太大的铁锅,专门用来炸串,毕竟也不能把自家正在用的锅拆下来去做生意不是
照着镇上卖包子卖面条的摊子,打了个可以搬来搬去的炉子。
韩二郎这几天不用韩老头说,去山上砍柴更积极了,眼瞅着家里小柴房堆满了也不收手,在猪圈旁又堆了一个猪圈那么大的柴堆。
险些把孙氏种的蔬菜压着,韩老头从园子路过瞧见了,给了韩二郎一鞋底子让他小心点儿。
韩二郎嘿嘿一笑,也不耽误他继续往家里倒腾柴禾。
韩大郎这几日去县里卖豆腐时候,也不顺带着卖蔬菜了,家里的菜得留着开炸串摊子。
设备准备完毕。
趁着这段时间,韩大郎和韩璎一起在每天卖完豆腐之后,在县城里打听了一下支吃食摊子的规则。
和韩大郎每天推车卖豆腐,集市里哪有地方停哪卖不一样,支摊子得往衙门里交钱。
韩璎听懂了,要想有个固定摊子,这地盘属于自己,别人不能越界占领,得缴税。
税率是“每千钱算二十”,即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二。每个月月底核算一次。
向衙门备案,那个衙门划分好的摊位就是你家用了。
如果私自越界占别人家摊子的位置,或者敢不交税,被人举报,或者被巡逻的衙役看到了,就等着被打七十大板吧。
韩璎可以接受,哪能赚钱就逃税呢在她的认知里,她觉得自己赚钱纳税,衙门拿这个钱去修桥铺路很合理。
回家跟韩老头和钱氏一说,他们虽然有些心疼每千钱算二十的税率,但也觉得若是衙门收税很合理,种地也要一亩地纳一斗的税粮呢。
各方都打听过了,钱氏提着两块豆腐,四五个鸡蛋,去道观走了一趟,求了一个好日子。
到了那天,老韩家留钱氏看家,其余人都去了县城,热热闹闹支起了炸串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