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
九十五岁高龄,蜚声中外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不幸逝世了,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于6月2日到协和医院看梁老,梁老虽然卧病在床,但情况尚好,不意6月23日就溘然长逝,这是令人十分悲痛的!从此再也听不到梁先生的深沉剀切、坚定清朗的讲话了。
梁漱溟先生自1916年发表《究元决疑论》以来,驰骋学术论坛者七十多年,在学术界教育界有广泛的影响。梁先生关于文化问题的深刻见解,梁先生待人处世的高风亮节,久已为海内外学人所敬慕。
梁先生是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有深刻理解的渊博思想家。中国古代哲学不是容易理解的,必须虚心体会才能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的真谛,仅仅从字面来看,望文生义,浅尝辄止,是难以做到“心知其意”的。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必须了解他们的精神境界才能了解他们的学说理论的真实义蕴。而要了解他们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有一定的精神修养。如果没有追求真理的真情实感,那是无从窥见以往哲学家的真正宗旨的。梁先生自己有很高的精神修养,因而也就能深切体会古代儒家、佛家的深湛思想。这是不易达到的。
梁先生是为民族自救,为弘扬中华文化而积极奋斗的爱国思想家。解放以前,梁先生努力寻求救国救民、民族自救的道路,为民主运动而奔走呼号,在中国近代救亡运动史上,在中国近代民主运动史上,都做出过积极的贡献,这都是人所共知的。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救亡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弘扬中华文化、补偏救弊、增强民族的自信,仍有待于努力。梁先生热爱中国,为复兴中华而积极努:力,始终不渝,这是令人钦佩的。
梁先生更是一个特立独行,坚持独立思考的严肃思想家。梁先生考虑问题,非常认真。在不久以前为纪念北京大学九十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值得感念的岁月》)中说:“从我十几岁会用思想之日起,就爱寻个准道理,最怕听无可无不可的话,凡是我心中成为问题的,便不肯忽略过去”。(见《精神的魅力》一书)这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因为认真,所以不肯轻易放弃慎重考虑过的见解,坚持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决不随风摇摆,决不随风向的变化而转移。这是一个严肃思想家的科学态度。5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人写文章,都是窥测风向、随风转舵、哗众取宠;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此风尤甚。梁先生始终坚持独立思考,能坚持所认识的真理,无所畏惧,此种坚强不屈,敢于坚持真理的态度,更是令人敬佩的。《庄子·消遥游》论宋荣子云:“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是独立思想家应有的态度。在艰难的环境之下坚持这种态度是不容易的。
我询问梁老的小孙梁老去世时的情况,得知当时医师问梁老有何要求,梁老说:“我很累,我要休息。,”说完就瞑目长逝了。我想起《苟子·大略篇》所载孔子与子贡论死的对话,这段话的最后结语说:“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梁漱溟先生真正可谓“君子息焉”。
梁漱溟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