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个人完成,都需要合作的力量,在商业上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商人,只有善于和各种专长、各种层次、各种性格、各种特点的人合作,才能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的创建人,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企业家,一个古怪、狡诈、多有创见、令人难忘的人物。
洛克菲勒出生在乡间,父亲是个犯有重婚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200·母亲是个循规蹈矩的清教徒。尽管他的童年不像传记作家们一再渲染的那样穷困潦倒,但有位邻居的回忆:“我不记得还见过像他家人那样可怜、那样无人照顾的孩子,他们成天穿着破衣烂衫,一副又脏又饿的样子。”这足以证明他们的家境十分贫寒。1855年,15岁的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的一次正规的商业培训。18岁时,他从父亲手中以一分利息贷款1000美元,与克拉克合作成立了克拉克一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战争需要大量的农产品,所以,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把20多岁的嗅觉灵敏的洛克菲勒变成了一个富人。像其他富人一样,他每年花300美元雇人替他入伍打仗,而他却紧紧抓住战争给自己带来的重大机遇.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给洛克菲勒创造了发展的新天地,而战后的经济繁荣又给充满活力、机警敏锐、贪得无厌的他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仅以40()0美元的投资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石油公司,这位资本家从此一头撞进了黑金之河.财富从油井里喷涌而出,源源不断。无与伦比的商业才智和贪婪的天性使他在短期内创建了美国最有实力、最令人生畏的垄断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世界首富。这个被众多专门揭人隐私的文人称为“章鱼”的托拉斯企业所提炼和销售的石油,几乎占当时美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90%,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有关财富的神话。同样,星巴克的快速成长也正体现了合作的力量。
1971年,吉罗·宝威、戈登·鲍克和杰夫·西格筹资1万美元在西雅图的派克市场开办了一家咖啡店,它的名字叫StaI_bucks(星巴克)。这一名字来源于赫尔曼·麦尔维尔所创作的小说《大白鲸》的主人公。1982年,改变星巴克历史的人——霍华德·舒尔茨加入星巴克,此后近20年时间里,以其“童话”般的奇迹让全球瞩目:1996年,星巴克开始向全球扩张,第一家海外店开在东京。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7500余家(截至2004·201·年2月)的“绿巨人”。据说,星巴克每8个小时就会新开一家咖啡店。
在星巴克公司,员工不叫员工,而叫“合作伙伴”。即使星巴克公司的总部,也被命名为星巴克支持中心(starbucksSul~portc;enter),这说明其职能是向员工提供信息和支持而不是向员工发号施令。这一切都因为舒尔茨在童年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因为公司福利制度的欠缺陷入的窘境。“我不能再让我公司员工的孩子有我这样比较困顿的童年。”
那是1961年冬天,当卡车司机的父亲在工作时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冰块,跌伤了脚踝。这次事故让父亲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整个家庭的医疗福利保障。由于当时根本不存在工伤赔偿这回事,而已经怀孕7个月的母亲又根本不可能去工作,所以整个家庭一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曾经有很多个夜晚,舒尔茨听到父母在餐桌上争论到底该借多少钱、又该向谁借。从那以后,只要电话铃一响,妈妈就会让他去接电话,告诉债主父母不在家。
十几岁的时候,舒尔茨就感受到了父亲的失败所带来的耻辱,亲眼看着父亲一边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边陷入崩溃。他经常和父亲吵架。“我总是觉得父亲不负责任,是个失败者。”
舒尔茨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的动力部分来自于对失败的恐惧。我太了解失败的可怕了。”舒尔茨发誓: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改变这一切。他梦想着能够建立一家善待所有员工、为员工提供医疗福利保障的公司。虽然当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家拥有14万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1万家店面的公司总裁。
父亲去世后,舒尔茨对父亲的看法开始有所改变。他逐渐发现了父亲身上的一些好品质:为人诚实、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家庭负责等。他开始意识到,其实是父亲所处的组织摧垮了他。
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202·
这正体现了星巴克的合作精神。“成功与员工、顾客共享”“与员工形成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信任和真诚才会传递到顾客,股东的长期价值才会增加。”舒尔茨由此创新出星巴克独有的管理理念。
然而,许多穷人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累死累活地干了一辈子,也不得出人头地,他们之中不乏有精湛的技术、很强的个人能力,但是,他们却靠自己单打独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使他们陷入孤立之中,很快便会被竞争的大潮所淹没。如果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与能力,那么他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十分闲难。
当年爱多公司股东陈天南在媒体上发表的律师声明,就是“爱多危机”的导火索。陈天南是爱多公司总裁胡志标的儿时伙伴,当年出资参股,为“爱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后他却给了“爱多”致命的一击。类似的情况远不止“爱多”一例。
商战可以是你死我活的,也可以是和平共处的双赢局面。
美国人发明了一个新词:coopetition,就是C00pteraIion(合作)和competition(竞争)的合成词。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一方面竞争,一方面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竞合”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模式,既符合科学发展观。也符合古代的哲学思想。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竞争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逻辑使商家把竞争对象一直锁定在同行身上,所谓“同行是冤家”,“竞争就是你死我活,你输我赢”。
“穷斗”不如“共富”。的确,一个人是需要有合作精神的,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生存,合作精神实在可贵。一个单位,不但职工与职工之间需要合作,就是领导与职工之间也需要合作。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目的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就是要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凝聚他们的向心力,把部门工作做好、做出色。如果负责人硬要包办代替,或者只把自己的下属当作机器人一样·203·使唤,当然会引起有思想、有主见、有智慧的下属不满,从而导致负责人与下属合不来甚至闹僵的被动局面。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仍旧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