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作为一个群体,乃是这种应试教育的最佳成果;“高考状元”作为一种现象,更是高考指挥棒挥舞出来的最有力度也最为诱人的一个弧圈;所有为“高考状元”张目的举措,都是素质教育的不和谐音符。只要“高考状元”还名至实归,就不会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2003年11月18日,《时代商报》报道了沈阳一高考状元变成“疯子”的消息,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这种“应试教育的最佳成果”。
1999年赵阳(化名)以理科高考成绩640分的高分成为沈阳市沈河区一所重点高中的高考状元,近4年过去了,他却成了退学在家的待业青年。他把自己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出国留学梦”上,他曾对自己的母亲叫嚷“如果你不拿钱把我送出国,我就砍死你,然后再自杀……”
“我是一个有罪的母亲,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的儿子,人家别人都是‘母以子为贵’,而我却是‘母以子为罪’,因为我的原因我儿子没有考上清华大学,本来我想用母爱来偿还我所犯下的错,可是现在我的儿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疯子,他把我看成了他的仇人,救救我的疯儿子吧!”赵阳的母亲拨通了《时代商报》的热线电话求救。
赵阳以前是一个特别听话、懂事的孩子,高考时赵阳考出了640分的好成绩。由于当时高考后估分上的失误,母亲没有在赵阳的高考报名单“国本”那一栏上填报“清华大学”。赵阳的“清华情结”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当他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和老师的祝贺声中拿到北京另一所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赵阳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
在赵阳的世界里,“只有考上清华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大一时赵阳7门功课中5门亮了红灯,大学的4年里,逃课上网成了赵阳最重要的“功课”。2003年年初,“孤傲”的赵阳因为琐事而与同学大打出手,根据赵阳以往不良表现,赵阳被校方责令退学。
回家后赵阳想到了出国,他让下岗待业的母亲拿出20万元送他到国外留学。对赵阳的新要求等于“要了他母亲的命”。由于要求没得到满足,他把母亲看成“毁了他一生的人”,他经常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母亲,还经常地有一些攻击性行为,他还扬言要掐死自己的表弟,因为他舅舅4年前不支持他考清华大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使赵阳成为典型的“高分低能儿”,这既是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也是应试教育的直接恶果。
下面是《中国高考报告》描写的十分惨烈的临战氛围,我在看了之后其场而一直在脑海里难以抹去,好像自己也回到了高考年代,兹录于下——
大考前夜,某中学高三五个班的一百六十四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高考目的地进发。这是一个地处农村的市级重点中学,像以往一样,每次高考时他们都得从自己的学校整装到指定的城里考场附近事先住下并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有经验的老师安排下度过的,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会给考生过多的紧张压力,太晚会使考生对考场产生陌生感。
在看完考场后,老师说话了:“这是最后一次给同学们作战前动员:明天是你们一生命运的冲刺时刻,是生者和死者之间的选择,是光荣和梦想的决战,十二年寒窗的所有苦和累,将在这三天中得到回应。过去每天唠叨的话已经够多的了,现在只说一句:‘今晚好好睡一觉,迎接明天大考!’
“咔嚓——”老师将电闸拉下,于是整个宿舍一片漆黑。这是老师们采取的强制措施,为的是让考生们能够休息好,以便明天精力充沛地上战场。所有的笔和手电之类的照明用具及学习用具也一律被暂时收缴。
“喂,你睡得着吗?”考生A悄悄掀起蚊帐问B。
“废话,能睡着吗?”B说。
“那你在干啥?”问。
B扬扬一只手指:“看这儿……”
A说看不到。
B示意他悄悄走过去看。
A凑近一摸,不由大惊出声:“哇,你怎么啦?流那么多血!哪儿刮伤了?要叫老师吗?”
B“嘘”地用嘴巴示意A别出声:“这是考前的最后一件必须做的事,老考生们说……”说完他把手中的一块什么东西藏在了枕头底下,对A道:“回去睡吧。”
第二天一早,考生们以最快的动作完成了洗漱,当A和大家一起走出房间时,他的两眼仿佛一下凝固了,他被走廊两侧墙上贴满的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布条、纸条惊呆了:原来同学们都以各种不同的文字写下了“上战场”的血书。再看看那血书的内容,A同学被震撼得浑身发颤——
“誓死一战!”
“我以我血为证:拼命冲刺到底!”
“搏不死则活,活不成则死!”
“为了父母!为了老师!更为自己:拼杀吧!”
血书之多连成了一片“血墙”。看上去十分庄严,十分悲壮,也十分恐怖。
现在已经进入上海某大学的A同学告诉我,他本来或许第一年可以考上大学的,但正是7号这天起床后看到同学们写下的这一张张血书刺激了他的神经,那一年他走进考场,手中拿的虽然是考卷,但眼里呈现的却一直是那一份份血淋淋的誓词……三天考试,他的眼前无时无刻不在晃动着同学们那誓死一搏的血书。因为他没有写,所以他觉得自愧对高考的决心不如大家那么大,有种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大家的强烈内疚。这一年他失败了。
后来老师和他自己都认为失败就失败在他没有写血书上。有老师告诉他,有一年一位平时成绩平平的学生就因为在考前拿出了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之心,结果超常发挥,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老师从此便常常用这个学生的事例激励考生,于是,这个中学每年高考时,总会在临考前出现众多学生挥写血书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不少学生在进入高三时就有人开始写下血书了,而且有人不止写过一次。一位同学拿出三块用手绢写的血书,内容分别是:“十名是耻”、“目标重点”、“一次成功”。她的解释是,第一次写血书是因为她从高二升到高三后,前十几次班级考试排名总停留在十名水平。老师讲过,像他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成绩不在年级前五六名,是难以“跳出农门”的,更何况她是班级十名水平。她为此第一次写了血书,这份血书伴了她三个月零五天。后来她的成绩排名在班级前二名,年级前六名。这就意味着按学校往年高考升学率来说她的半只脚已经进大学的门了。但这时的她又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了考重点大学,于是又有了第二份血书。她写第一份血书时,同学们谁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只有她自己知道,因为她把血书放在枕头底下,但她每天睡觉之前都要看一遍。后来,等到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后,她在成绩一直稳居在班级前一二名时,她的第二份血书已经从枕头底下移到了宿舍墙上,并十分醒目地高高地挂在那儿。“目标重点”,是她在这最后的半年里最重要和最明确的奋斗理想。在7月6日晚临睡觉之前,她揭下那高高挂在墙上的“目标重点”的血书,然后像举行一个庄严仪式似的,特意找出一块崭新的丝绸手绢,轻轻地摊在桌面上,之后她站立好身子,面朝自己的家乡,闭上双眼,两手合十放在胸前,默默地说了一句话:可怜的爸妈,女儿这辈子要彻底跳出农门了,愿上帝保佑!随后她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把新买的水果刀,用力划破左手的食指,鲜红的血顿时流淌出来,她伸出右手食指蘸过血后,在雪白的手绢上写下了“一次成功”四个大字。第二天她进考场时,口袋里惟一带的东西就是这份血书……
在“高考状元秀”的诱惑下,“高考状元图书”顺理成章地成为首当其冲的“帮凶”。且在每本书的封面上,都赫然印着“读什么才能进入北大清华?怎样读才能成为高考状元?”的煸情广告词,这对于高考重压下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