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父母去日本探亲时带回了一台小型数码摄像机。拿着这台摄像机,我急不可奈地开始了尝试,急不可奈地要将自己的电影理念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
我的处女作是一部实验片。讲的是两个年轻人甲和乙的故事。甲在一家机关上班,每天都过着机械、呆板却很平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似乎将甲变成了一个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人。乙是做音乐的,喝酒、打架,有点玩世不恭。可是这两个有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内心却有着几乎相同的苦闷和压抑。我将两个人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屏幕一分为二,这一半讲这个人的故事,那一半讲那个人的故事。拍完素材给圈内人看,有人说看了很新奇很震撼。
前不久,我与一位朋友合拍的一个短片,获得了数码专题片优秀奖。这个短片还被推荐参加纽约短片节,最近,我们已得到了入围通知。
我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可是却过得充实和快乐,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神秘的游历,充满了探索、困惑和喜悦。那天,父亲笑着说,他最欣赏的是这一年里的我。其实,在这23年的人生中,我最欣赏的也是这一年里的自己。
目前,我正在学习法语,我想去欧洲学习电影摄影或电影导演。可是我一定会回来,因为,我想拍的东西是中国的。
“鸡肋专业”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高校增设新专业的审批权一直掌握在教育部手中,高校是无权自设专业对外招生的。而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校专业的数量也是只增未减,还没听说有哪所高校把哪个专业废掉。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在这方面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少招生,或者进行一些名称上的调整,但“鸡肋专业”依然会存在。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不宜单纯以就业率高低来衡量一个专业的好坏,小官将现在不被市场看好的专业一棍子打入“鸡肋专业”的冷宫。“因为高校巾例如历史、政治特别是哲学方面的专业,本来社会需求就少,每年招生也少,但这些专业不能以就业多少来论,它们的存在本身有着非常深刻的科研学术价值。”
.
市场经济条件下,“鸡肋专业”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相对但不绝对。比女早些年会计、审计等专业很火,毕业生很抢手,但近年来这些专业大量过剩,相对“鸡肋”化了,但不能说它们就是“鸡肋专业”,也许几年之后这螳专业在市场上又会重新热门起来。又比如计算机专业,同样存在从热闹匹门常态的趋势。只要有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存在,就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鸡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