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然而对这一做法,不少用人单位并不买账,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多达90%的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信息时报》报道指出,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就一味地把学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
“先就业后择业”。高校乃出于提高自身就业率的考虑。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高校近年来招生的“招牌菜”,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张“名片”,高校大多给就业办下了硬任务。既然是招牌菜,则势必不能砸了;既然是硬任务,则势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让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在这种情形下,注了水的就业率——有专家称为“伪就业率”也就在所难免。
下面是两篇关于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时间、地点、新闻主体都一样,可两张不同报纸的报道却大相径庭——
九江学院院本部创新思路提前部署至五月中旬毕业生就业率达80%
《江西日报》2003年5月21日A2要闻版报道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九江学院院本部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新、部署早、措施实,有效地避免了非典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截至5月19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81.1%。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首届本科生毕业年,也是扩招后第二届专科生毕业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九江学院院本部今年将有20个专业的1972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信赖与好评。目前,接收该校毕业生的省内外用人单位已有600余家,累计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4000个。预计到7月初,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可达到90%以上。
不交劳动合同,就拿不到毕业证一毕业生自述捅破虚高就业率窗纸
《中国青年报》2003年8月7日报道(新华社记者王鹏周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为了提高就业率,江西个别高校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
学生自述:我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母校是地处江西北部的一所高校。毕业前夕,学校给我们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2003年5月10日前把劳动合同交到学校,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学校曾经给我们发了两种合同,一种是省教育厅印制的就业协议书,一种是学校自己印制的劳动合同。不论有没有找到工作,我们必须在规定期限前至少把填好的劳动合同交给学校。班主任说,如果我们连工作都找不到,那就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所以不按期交he同就拿不到毕业证。
记者核实:这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几位毕业生向记者证实,学校确实这样要求过。记者还上网随机查询了这所学校某毕业班的网上校友录,发现一位班主任在5月3日给本班同学留言说:“各位同学,我是胡老师,有紧急消息,清务必在5月10日之前将协议或劳动合同寄回系,否则将影响毕业,而且将没有专升本的机会,协议不能签的话,劳动合同是必需的,有同样效用。切记,切记。”
学生自述:由于当时工作还没有敲定,我很为难,只好硬着头皮去找试用我的单位签合同。单位领导皱了皱眉头,说我还在试用期,就没给我签。我表示理解,正规单位应该按照程序办事,不能乱来。
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找到父亲一个开鞋店的朋友帮忙,用鞋店的章把学校印制的劳动合同签了。看着这份由我自己制造的假合同,我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寝室里8个人都交了劳动合同,可当时真正找到工作的只有4个。
记者采访:学校网站上说:“为了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领导i岛度重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至5月中旬,毕业生就业率达80%。预计到7月份,毕业生就业率可达到90%以上。”7月23日,记者以高考学生的身份向这所学校的高考招生热线咨询,对方称现在的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9.2%。
学生自述:也许有人会说我不爱护自己的母校,找到了工作还说学校的坏话,说出来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但是我真的感觉很复杂,学校这样做怎能让我对它有好感?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是除父母外我最信任的人了,如果他们都失去了诚信,我们还怎么面对社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