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作。在总结2003年政府工作时提到:“加强对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去年达到83%,比上年增加60万人。”在谈到2004年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时又提到:“今年仍是高校毕业生就
业高峰年……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翻开历届历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此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这还是第一次。不仅如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报告中所占的篇幅之大、判断之准确、思路之清晰,也是显而易见的。
“篇幅之大”源于中国的就业现状严峻,而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尤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已经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
2003年阳春三月,西安一所民办院校举办的一场现场“竞聘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8000、31000、33000,33000一次,33000两次,33000三次”,“好,成交”。3月8日上午,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竞价声中,一场特殊的人才“拍卖”会在西安2003年复合型人才供需洽谈会西安某学院专场展开。该学院对学校优秀毕业生进行现场展示“拍卖”,竞聘底价为年薪2.8万元,上不封顶,每个竞聘企业每次叫价标准为1000元。lO名大学生竞相上场,展示自己的才艺、职业技能。之后,数十家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用人要求,进行提问。最后8名大学生分别以2.8万元~3.3万元的年薪被几家用人单位挖走,另两名学生流拍。
消息一经媒体曝出,社会哗然。
曾有评论家把许多“毕业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形象地比喻成菜市场中的“大白菜”。此话听起来很“不恭”,但是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蔬菜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疲软的市场,永远都不缺买主,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蔬菜品种,就存在着抢手货和滞销货的巨大区别。统观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何尝不是呈现出蔬菜市场的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供求人气。一方面是全国各地的高校顺应时代之需大举扩招,开足了马力“培养制造”大学生;另一方面是各色用人单位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无时无刻不在睁大眼睛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过去人才短缺的年代,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只要是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肯定会有出路。但现在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用人单位挑肥拣瘦的现象开始越发明显。一些热门专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一些“扎大堆”专业的普通毕业生,开始日渐沦落为滞销的“大白菜”。
在2003年10月成都举行的第11届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聘请会上,进场的400名应聘者为总经理助理、营销总监等500多个高级管理职位挤破了门槛,而近百个与机械设计、热能相关的高级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四川一个企业开出年薪30万元的高价招聘高级技工,居然未能如愿。当这件事成了新闻并被新华社报道之后,众人议论纷纷。
二次大战后德国的工业和经济迅速崛起,很快成为工业的经济强国,其“秘密武器”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有资料统计,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我国绝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这样,“同样生产一块手表,人家是6个合格工人加4个技师,而我们是9个半不合格工人加半个技师”,因此我们生产的这块手表的质量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由于社会风气不尊重技术,致使一些即便是技工学校出来的人也未能“学以致用”,反而上了不该是他们上的岗位。这也是中国各个企业技术工人缺乏,而一个高级技师竟比一个硕士都值钱(因为据知培养一个高级技师需要20年)。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约为781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尽管如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高级技术人员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急需状态,据有关部门透露,到2005年,广东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达502.4万人,缺口达130多万人。
有专家警告说:“如果不尽早采取措施,到时招收高级技术人员比招研究生还难的现象就不再是个别的了。”
这是一个面对整个中国古老的成才观念的诘问。在诘问面前,让我们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一项有关报考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以下简称“高职”)的调查显示:在企国接受调查的2982人当中,有40.7%的受访者认为只有分数低的人才会报考高职,33.2%的受访者认为上高职没有前途,25.5%的受访者对高职不了解,小想报考,只有27.8%的受访者认为上了高职也能成才。该项调查是由新浪网、北京易迈步教育研究院和北京晚报今年9月在网上联合实施的,受访者中男性占63.7%,女性占36.39/6。
一位正在读高三的学生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高职,而且对于高职的毕业去向和所学的东西也不了解。如果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话,我会选择复读,而绝对不会想到去报考高职。”这种观点在中学生及其家长中,带有很大普遍性:他们对高职缺少起码的了解,认为读高职是无奈时的选择,是一条退路而已。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认为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名牌高校,甚至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职毕业以后就是当“工人”。
高职教育都面临如此尴尬,那么中等专业的技校、职中怎么样呢?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南京每年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在10万以上,而实际培养能力只有1万多。技工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层次。南京56.2万名职业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7%,技师占1%,而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只有99人,占万分之二都不到,且大多已经退居二线或退休在家。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例是15:35:50。高级工成为西方职业技术工人的大头。
同样的信号从深圳传来,2003年9月3日,在深圳市职业培训协会成立一周年会议传出这样一个数据,深圳未来3年技能人才的缺口达到40多万。
深圳市劳动局数据说,到2005年深圳全市的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其中技能人才需求量为165万,但目前深圳现有的技工人数只有116万,技师和高级技师类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400多人,除技能人才总数缺40多万外,高技能人才缺口有3—5万。
截止2003年8月底,南京市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还不到6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南京市交通技校2003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2004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中,也已有一半被用人单位预订,特别是汽车修理、检测等专业,可谓供不应求。
同样的消息在重庆市再现。2003年,重庆市技工学校14249名应届毕业生已安置就业13918人,就业率达到97%以上,2003年重庆市技校毕业生就业时,没有明显的冷门专业,而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子电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需用人单位提前预订。
——但与97%的就业率极不相称的是,技校的招生情况尚不容乐观。
一个令人难解的现象出现了,技工学校常常为招不满生源而犯愁。可2003年在山东,却出人意料地凸现一股“技校热”,不仅众多初中毕业生踊跃报名,而且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回炉”上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