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留学不再是金质招牌
    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地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他们便是清政府设立的留学计划中第一批留美学生。

    留**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和驻外大使;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也出自他们中间。

    200多年过去,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国留学热中,当我们看到“互相攀比引火烧身”、“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被驱逐离校”、“中国小留学生劣迹天涯”、“50万元‘英伦行’学成门童”的种种报道见诸报端时,笔者不禁反思:如此昂贵的出国留学,究竟留出了什么?

    拿着父母卖房卖车凑齐的50万学费赴英伦求学的武汉学子王濒(化名),在结束_r“上网、睡觉、吃饭、打工”的留学生活后,因学业荒废回国后无颜见父母,竞在一家酒店当门童的工作。

    留学生的能力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海归”也变成了“海龟”。

    张觉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轻飘的雪花,慢慢地啜了一口咖啡。算一下,这已经是他在美国度过的第6个春节了。

    每到这个时候,他都和许多在美的留学生一样,在思念国内亲人的同时,感慨时间的飞逝。

    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张觉民直接来到密歇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正是美国IT业最辉煌的时期。2000年硕士毕业后,张觉民非常顺利地在波士顿一家软件公司找到了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位。

    但世事难料,两年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冷冬席卷整个IT业,张觉民就职的整个部门全部被裁员了。比较幸运的是,张觉民早在半年前就预感到IT业降温的趋势,于是一直打算回到学校继续读博士,作为后备。因此,在突然被裁员的情况下,他很快便回到了学校,同时身份也转回了学生签证。

    提起那段经历,张觉民觉得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但是,美国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确实使工作前景不很乐观。

    在美就业前景暗淡,而中国国内的经济则快速发展。如此反差下,一些人确实想过回国创业。有统计表明,中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正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

    但是,对于回国创业,海外留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有很大的优势。在过去的20年里,有近40万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万人学成回国。而且,随着“海归”人数每年不断地大量递增,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人逐渐发现,“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招聘市场中的抢手货。

    一些留学生对此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回国创业得要看他们能够给中国带回什么样的价值。在张觉民看来,回国创业无非足两点,要么能够带回大量的投资,要么是可以带回先进的技术。但是,作为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穷学生,既没有资金,又没有经验,回国创业显得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