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万科善于操弄资本”(1)
    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资本市场上的次次得意,让万科“善于操弄资本”一说在业内广为流行。不过,尽管资本具有逐利的特性,运作资本也需要遵从它的客观规律,但与其说万科“善于操弄资本”,倒不如大度地承认,万科是将“理想色彩”与资本属性结合得较为成功的地产企业。1.王石:90%的运气2007年,王石曾把自己的成功写成如下一个公式:

    100%成功一90%运气+5%理想主义+2%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一1%浮躁一1%懒惰一1%贪婪一1%依赖一1%没有同情心

    上面公式中,王石将自己的成功90%归因于运气,可笔者觉得,这形同于从另一角度表明了王石的自信,如同有人谓之“世界尽在掌握之中”。而理想主义也不出意外地位列其二。

    显然,王石的自信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个性中的所谓野性和某种不可言喻的悟性必然结合。而万科的第二任经理人代表——郁亮,自信之情也无异于其前任——像王石一样地惹人注目。也许正是有了操盘手的自信,万科引人注目的资本之作,也就自信于情理之中了。

    就在不久前,万科的核心层人士再次公开表示,万科会坚持使用所有能够使用的融资的工具。

    也有评论说,万科资本上的自信来源于公司在治理结构、品牌和管理上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正是这种得来不易的口碑,使得万科在公众和资本市场上都很受认可,所以在融资渠道上,万科才可以拥有更多的战略选择。

    2007年底,在国际权威杂志IR主办的“2007年中国投资者关系”系列奖项中,万科继上年摘得多个大奖后,再度荣膺“最佳投资者关系大奖”、“最佳投资者会议奖”以及“最佳投资者关系主任”等多项大奖。同一时期,万科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香港?中国国际地产周”上,荣获了“中国房地产杰出资本运作企业”大奖。

    这些荣誉无疑是国内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对万科资本运作模式的高度认可,是对王石“做简单不做复杂,做透明不做封闭,做规范不做权谋,做责任不做放任”价值观的积极回应。

    这一切的得来都能在本书前文的内容中找到答案,而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王石初始时就已确立下来的“万科要做规范化企业”的理想化情结了。

    不管人们对于王石的“理想主义”有何种评价,万科的一路走来,都已经并将继续为之提供着全方位的活生生的脚注。而分析人士也对这种“理想主义”在万科资本战略上的应用,给予了万科资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美誉。2.莫言资本天性冷血

    显然,在王石的成功公式中,“理想主义”被放在了第二位。而在实践过程中,尽管有多种争议之说,王石的“理想主义”情结也始终不弃。

    一次,王石接受媒体采访时需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万科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商了。按照很多人的理解,追求高额利润,应该是万科下一步的追求吧?”

    这一问题的背景有一个重要的内情,即王石曾经公开声明过的“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相信媒体的发问并不像问题本身那样简单。

    王石做出了如下回答:

    “按照一般的观点,企业确实应该追求最大化盈利。要在市场上竞争,企业肯定要具备盈利能力,没有盈利能力或者低于社会的平均盈利能力,其融资的可能性就会受到限制。但是,企业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眼前利润最大化而存在的,最不能忽视的应该是公司的存在价值。如果忽略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使在某段时间内的盈利非常高,但盈利最多的时候可能就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不赚超额利润,这是万科的经营理念决定的。”

    而笔者认为,这又何尝不是王石一直以来不愿舍弃的个人理想主义在起作用?

    正如前面谈到过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搞房地产都非常疯狂,万科当时就提出不赚超过25%的利润。在1993年到1997年间整个宏观调控当中,万科之所以能够顺利平稳过渡,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做超额利润的策略。恰恰就是在国家整个宏观调控当中,万科从一个一般的公司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如此,谁又能说资本和人性化的理想不可以在现实中结合呢?

    即使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赚取超额利润也是可以理解的,难就难在操作者能否具有一定的悟性或心胸。王石在提出“万科不做超过25%利润”时,就曾引来业内的一片嘲讽,但王石却及时地悟道:各行各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均利润率,社会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只要偏高,自然就会有很多的资本去投机,风险也必将升级。

    于是,1993年至1997年间的实践发展,在给了中国房地产业全面教训的同时,却成就了王石和万科全面跃升的机遇。

    所以,直到如今,万科都在选择资本,而王石也从不为资本所掌控。也许是这种独有的资本经历,王石的个人理想化才能在万科后来的多元资本之路上,一直隐身其后,矢志不渝。

    接班人郁亮的财经科班背景,以及他与王石刚柔相济的个性匹配,在给万科后来的资本运作注入了更多的规则同时,却也延续了王石的人性化特点。

    后来,当郁亮强调随着万科规模越来越大、单一融资渠道无法支撑公司的成长、同时鉴于每个渠道都具有的不确定性、万科必须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方式、拥有灵活的多渠道融资方案时,人们却看到了股市上的“地产之王”——万科也曾主动放弃了增发融资的资本操作。有专业人士就此评论称,万科更多的是考虑到了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利益。

    看来,资本之路上的王石,也能“让梦想照进现实”;而万科的资本之舞,也就多出了另一种动人之处!

    3.万科资本讲“三规”

    显然,“理想化”一直贯穿于王石和万科的成长之路,而王石也精巧地实现了“理想与资本的并行”。对此,“国内房地产龙头万科在投融资管理上的连续创举,以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管理层的职业化和业务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均在国内企业界有口皆碑”之说,无疑是对王石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化,又能适时抓住现实发展契机的正面诠释。

    也有分析人士就此提出了万科资本的“三大纪律”之说。本书结合其他相关分析资料,整理归纳为“三规”。

    “三规”之一:公众公司应有的治理结构。

    王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过,“万科创业时,国家没投一分钱”,“但执照是国家的”。于是,万科拥有了国有企业的一大背景。为了实现自己“鸟要出笼“的愿望,王石力排众异完成了万科股份化改造,之后万科的国企大股东就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

    事实上,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先例可循,王石依靠自己平时结下的朋友资源,请来了香港的专业人士,为自己和万科管理团队普及相关课程。也就是从那时起,王石立下了“万科要做规范化企业”的誓言。正是参照香港上市公司的做法,整个万科的股份制改造,即使用成熟资本市场的眼光来看也是中规中矩的。

    此次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万科得以在1991年跻身于中国最早的一批上市公司行列;另一方面,万科管理层的职业化雏形初现。两个因素的交叉融合之下,万科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而支持此番扩张所募集到的金融资本,大多数买家都是来自于香港的投资基金。

    直到2000年8月,华润的到来再次推动了万科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治理结构改善,也极大地释放出了万科的生产力,成为万科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了王石原来所设想的十年成长业绩的首要推力。

    “三规”之二:稳健有效的投资,负债不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