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罗斯福自己身边的人。
如罗斯福的财政部长人选小莫金撒,便是华尔街的大投机家老亨利·莫金撒之子。其父在1929年10月股票大崩盘之前便得到了可靠消息,所以不惜损失500万美元也要在3天之内全部撤出了股市。另一个就是著名投机家约瑟夫·肯尼迪,他是罗斯福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的人选,也是杰克·摩根的圈内人。正是这位华尔街的圈内人,在1929年股票暴跌之前拼命做空股市,让自己的个人资产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暴涨,由1929年的400万美元蹿升至1933年的1亿美元。而其后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还是此人之子。
如此等等。
前段时间一度叫座的图书《货币战争》中即有这么一段话:“凯恩斯摇旗呐喊,银行家推波助澜,罗斯福瞒天过海终于拔掉了金本位这个镇魔瓶盖,赤字财政与廉价债务货币这一对孪生怪兽终于从牢牢的禁锢中挣扎了出来……只看重眼前的权力,‘哪怕死后洪水涛天’的凯恩斯有一句名言:‘就长久而言,我们都会死’,但是人们的行为及其后果将永远载人历史。”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股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任何一个人或是机构都已很难再继续坐庄,因为坐庄的成本太高,于是庄股便从华尔街股市消失了。在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美国共同基金(也就是机构投资者)的起飞。
尤其是进入1990年后,共同基金每年增长达到了25%,很难有一个行业能在这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如此持续的高速增长。到了2005年时,美国的共同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8.1万亿美元,占据着全球共同基金规模的半壁江山。
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对华尔街直至整个美国资本市场起到了扩张性的推动作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较散户更加专业,使市场渐趋理性,并对上市公司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更使得投资成为一种产业,实现了规模效应。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一轮高科技浪潮,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企业陆续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如著名的Apple、Intel等。随后,小型机、个人电脑、半导体工业、网络、生物技术等高科技行业首先在美国涌现,直至一个令所有美国人自傲无比、而其他国家都艳羡不已的神话出现——硅谷。
这种状况和所谓的事实,似乎形成了某种机制,即资本市场和科技进步的高度结合,而这种机制也不断地发展和推动着美国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实现了美国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
施加一种作用,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反作用。
在高科技产业的带领下,美国资本市场也在20世纪80-90年代迎来了它的膨胀时期。尤其是20世纪的最后15年,在高科技产业带领下,美国资本市场一路狂飙。而华尔街的金融之子们,更是仿佛进入了天马行空的忘我境界,把所谓的金融创新发挥到了极致。
据统计,1990年时,道一琼斯工业指数从2000多点开始上涨,到2000年时,其数值已经放大到了12000点左右,市值上涨近六倍,占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这使得美国资本市场牢牢地控制住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也就是在此期间,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大量实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受此推动,整个美国资本市场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虚拟金融,特别是资产证券化。这其中,住房贷款证券就是被广泛操作的一种产品。
操作这些金融产品的,就是美国人甚至是全球金融界人士羡慕的华尔街“金融才子”,人们也称他们为“金领”。也正是这些所谓的“金融才子”们,导演出了一幕幕看似精彩、甚至令人叫绝的金融游戏。
不妨看看《华尔街写真》的作者希拉里·戴维斯在自己著作卷首中的描写:“这是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奔忙,完全称得上是狂奔。一天下来,你会感觉自己给累垮了架,因为你一整天都得保持亢奋状态。简直是奇迹,时间可以凝滞不动,又可以转瞬即逝。全球之内,每分钟的证券交易额可达若干亿美元……没有哪个人甘心情愿当落伍者,头上顶着量子物理学和数学高级学位的‘金融工程师们’,操纵着手上的电脑,买卖着愈来愈复杂的金融票据。”
自然,这些“金融才子”们的收入也是高得令人咋舌的。
据美国税务局的统计数字:2006年纽约华尔街30多万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0万美元,是美国人均收入的7倍左右。即使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新生,只要能够进入华尔街,就可以轻松地拿到10万美元年薪。而一个有着五六年工作经验的所谓“金融才子”,年薪则会在70万美元左右。这些工资还不是华尔街“金领”们的主要收入部分,大头是他们为之无限奔忙的“红利”。这部分的比例往往会占到华尔街“金领”们年收入的75%。
美国媒体也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问,华尔街最大的5家金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共赚到了30亿美元,这5家企业中即包括后来被美国政府挽救的美国国际集团。另外,从2002年以来,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华尔街5大投资银行总共向其员工发放了3120亿美元的薪资和福利,其中奖金总额大约为1870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当美国财政部宣布向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华尔街金融机构注入巨额资金时,才会招来骂声一片。3.疯狂的金融游戏
华尔街看似无限风光,被金融才子们操弄着的金融游戏,也确实成功地演绎出了美国连续十多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而财富的快速增长,更令金融资本逐利本性变本加厉,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挤进了这场充满诱惑的金融“派对”。这种状况又进一步推动着华尔街精英们日益功利的金融思维,一个又一个经过反复包装的、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越发层出不穷。
进入21世纪以来,即便是遭遇过网络等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以及“9。11”恐怖袭击的突然打击,短时性的疲软并没有动摇华尔街表面上的风光,直到2007年的“次贷危机”爆发。
还是先看看华尔街的金融游戏吧,尤其是与本书内容有密切关联的“资贷游戏”。
这里得从“证券化”这个名词开始。所谓证券化,就是通过金融创新把流动性差的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在美国,主要是指那些以SPV①为主的运营机构,把金融机构发行的大量住房贷款捆绑在一起,然后在对这些住房贷款产生的收益提供担保的基础上进行打包并发行新的债券卖给投资者,这些新的债券也称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MBs),这一过程就是证券化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热,次贷业务量②也水涨船高。到了2000年时,民营机构新发行的RMBS已经超过了美国政府机构。
由于当时的房市好,贷款公司和华尔街的经纪人们出于盈利的考虑,自然也开始大规模地向美国百姓推销或提供次级房贷。当然,它们也深知这其中的风险,但当贪婪和侥幸走到一起时,风险大多会被放在了一边。
于是,房贷公司采取了如下做法:它们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合作,希望把这些次贷变成可以流动和交易的证券产品。而投行正是干这个的能手,它可以再把这些证券产品转卖给普通的银行。
在华尔街金融才子们的操作下,RMBS又被分成为不同的等级,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者,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率,金融机构又把中间级的RMBS和其他企业债等组合在一起,再进行证券化,从而有了这样一个金融衍生品——cD0,也就是债务抵押债券。
当然,对于美国的金融才子们来说,游戏不能仅到此为止。因为CDO还可以划分成不同等级,而中间段的CDO也可以拿出来作为基础资产进一步证券化,成为CDO的平方、CDO立方。在这些金融操盘手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无限证券化下去的,然后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