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荣。”4.资本场的“海市蜃楼”
次级按揭贷款在美国市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将其证券化,并产生cD0①之前,这类产品与华尔街的关联并不大,迟至1987年才有一家券商发行了第一只cDO。
CDO的出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更适合华尔街的口味,因为它更细分,更高的收益率,更好的针对性。CDO也在最底层的次级按揭贷款和华尔街巨头之间架起了桥梁。于是,一些商业组织收购贷款商手中的次级按揭贷款,并将其批量证券化,作为可以获得稳定现金流的产品兜售给更广大的投资者。如此这样,贷款的风险就分散到了更多的投资者手中。
后来,一名美国精算师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对于cD0进行定价的方法后,CDO的流通性大增,在回报丰厚的情况下,华尔街投行们借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进入这一领域,并迅速推高了其规模。而最早收购贷款并将其证券化的,并不是华尔街投行,而是著名的“房地美”。
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为了不让日益膨胀的资本影响次贷市场发展,华尔街操盘手们以随意放贷作为解决方案,致使花样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出现,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按揭贷款的流程变得异常简单,有的按揭依据完全凭借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作为依托,甚至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实际总房价。至此,美国房产市场上的借贷标准变得名存实亡。
在无限放大的利益面前,华尔街的人们也变得日益疯狂。在对cD0的追逐中,华尔街不断提高资产权益比率,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杆率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资产是其所有者权益的17.9倍,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资产竞猛升至其所有者权益的27.8倍。另一大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同期杠杆率甚至高达31.7倍。①债务抵押债券,华尔街的一种金融衍生品。
先来补充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一个金融名词——杠杆。所谓金融杠杆,简单地说就是乘法原理。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在华尔街,许多投资银行都对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乐此不疲。为了赚取暴利,它们甚至常常采用20—30倍杠杆进行操作。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相关过程:
如果A银行自身资产为50亿美元,采用30倍杠杆就是1500亿美元。于是,这家银行就会以50亿美元资产为抵押,借来15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为5%,A银行就可以获得75亿美元的盈利。而如果投资亏损也为5%的话,那么银行A不仅要赔光自己的全部资产,还会欠下25亿美元的巨额债务。
聪明的华尔街金融才子们不可能没想到杠杆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是不会进行这样冒险操作的。但是,上述盈利诱惑再次激发出了华尔街金融才子们的发明创造,上文提到的“CDS‘’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情况下,上述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这里的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等),对B提议:帮自己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每年可以得到保险费5000万美元,连续10年,总共5亿美元。A想的是:如果不违约,自己可以赚75亿美元,从这里面拿出5亿美元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70亿美元;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机构B当然也不会拍脑门子做决定,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尚好的时候,它发现违约的情况还不到1%。所以B就有了自己的如下盘算:要是能做一百家这样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美元的保险金;即使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按最大值计算也是微小的。于是,在双方都认为这样的操作对自己有利时,成交也就是自然的了。
当A和B的上述交易适值美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牛市”时,自然引起了其他金融类公司的羡慕。
当A和B操作的cDs获利时,看在眼里的c就会跑到B那边,希望B能把上述100个CDS卖给它,当然C会出一个远多于5000万美元的价格。每当这时,B就会如此想:A给自己的数百亿美元保险费还要10年才能拿到,如果现在转手就会有多出数倍的直接收益,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呢7至于c的做法是这样的:c拿到这批cDs之后,不会等上10年再收取其余的利润,而是把它再次挂牌出售,不过标价已远高于付给B的价格了。随后的买家受到了整个市场的刺激,也会通过类似的算法和设想,一路操作下来。于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就如此炮制出了美国庞大的CDS市场。
正是在这个看似庞大的cDs市场中,类似于A、B、C,以及随后的各类金融投机者,还有那些所谓的投资者们,都抱有同样的期望——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每个人都在等着赚钱。而美国的房贷、尤其是次贷,也就如此循环放大了起来。
根据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S***s&DerivativesAssocia—tion,ISDA)的统计,仅2007年一年,cDs名义总额就增长了8l%,从2006年的34万亿美元暴涨到62万亿美元。CDs市场的名义价值是它所保险的公司债券的几倍之多。
一时间,银行、对冲基金,甚至理性的长期投资者,都大量卖出(;DS以增加收入。巴菲特虽然称cDs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但是也不妨碍他利用cDs赚钱——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共卖掉了54个CDS合同,获取了32亿美元的保险金。
所以,当著名的金融大亨索罗斯在2008年的4月无比忧虑地说出“cDs市场如果失败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下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资本本身拥有的天使和幽灵的双重个性,已经显现出了它那狰狞的一面。
直到此时,不仅是华尔街,整个美国似乎才突然发现,华尔街的金融游戏再次把美国玩到了漩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