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个特殊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脑子里一直在筹划北京车展的安排,突然发现各个厂家跟约好了似的,打电话来要聊聊、交流交流。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闻点可以向媒体公布沟通。我这才警醒,啊!是“3·15”快到了。多亏了他们提早的集体提醒,我开始做“3·15”特别节目了。这个节目已经连续做了三年,总结了去年“3·15”到今年的投诉案例,编辑好了稿子。在我的电脑里,我发现了前两年“3·15”特别节目的稿件。点进去看了看,对比了一下今年的稿件,那感觉就像是一盘被反复热了三四次的剩菜,索然无味,顿觉毫无兴致。
在两年前的稿子里,我写道:很多未能圆满解决的投诉案例,甚至是最终诉诸法律的案件,几乎都没能有一个很好的结局,甚至多数是没有结果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汽车案例举证难、鉴定难,法律上还有不少盲区,导致消费者几乎不可能在如此专业的案例中拿出“铁证”。而漫长的法律程序,对时间、金钱的消耗,也使不少消费者打了退堂鼓。今年,在我的稿子中,总结的第一条仍然是:法律的空白。无权威的第三方,加上厂家与消费者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是许多不能圆满解决案例的原因。我们呼唤期待三包政策的出台,与两年前,如出一辙。
两年前,通过我们的节目,暴露了个别厂家的企业诚信问题和管理问题,今年同样如此。面对群发性水箱漏水事件,某民族自主品牌的回复居然是“由于车主使用不当”造成的,真是匪夷所思。怎么个开法儿能把水箱开漏?面对着众多厂家不断扩张的计划,4s店是越开越多,但不靠谱的技术人员更是层出不穷。有试车撞车的,有把钥匙锁车里砸车窗的,有挂倒挡往前开同时撞两辆车的……这些问题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观,反而是越来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了。这些问题有点月月讲、年年讲的味道了。
面对着这盘“剩菜”,我在检讨自己:是不是因为做《汽车江湖》投诉的栏目,让我看到的黑暗面太多了?还是因为自己性格急躁的原因,太不能容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问题了?也许是吧!但愿是吧!
但是。我还是想把“剩菜”再回遍炉,请厂家们把“3·15”签所谓的“媒体危机公关”,提早统一到全心全意为消费者解决问题上,请各利益方在长年博弈中,能够快点、再快点,本着创建和谐汽车社会的根本目的,放弃一些各自利益,尽快出台保护消费者的相关法律法规。
今年的“3·15”稿子我继续留着,期待着明年能端上“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