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争议,汽车“三包”政策已经成为最为难产的法规之一。我做汽车节目4年,关注这个问题4年。我的嘉宾——一些汽车界的资深人士关注这个问题十几年了,用盼星星盼月亮来形容期盼“三包”出台并不夸张。《汽车江湖》从开办到现在,在京城已经颇有名气。作为主持人,自己的节目火,当然是最开心的。但说句实话,在内心深处我经常感到悲哀。无数个例子说明了不是厂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厂家经销商并没有把诚信作为根本,并没有把消费者当上帝。解决不好的案例,基本上根源全部都出在没有一个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制厂家解决问题。如果厂家拿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媒体也只有替消费者难过的分儿。
中国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大国。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汽车消费者.我们期盼我们呼唤的“三包”政策尽快出台。我们这些能够直接接触到广大听众、广大消费者的媒体人,面对那些花费巨大时间、精力却投诉无门的消费者,面对他们的无助,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什么十几年制定一个行业法规就如此之难呢?我采访过政府相关部门,他们的解释是因为汽车“举证难,鉴定难,实施难”。但实际上,我们心里都清楚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博弈。
同一个部门,又制定法规,又收取厂家费用,又垄断,又强制执行,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两短都占齐了,还怎么可能旗帜鲜明地站在消费者一方?这种奇怪的现象。让我充分认识到部门法规的制定到底怎么制定,是否由执行者来制定,是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同时,汽车厂家、经销商的极力反对,使得“三包”政策始终处在“难产”阶段。
在目前利益争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我想在法规制定中,一定要有真正的消费者的参与,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把“举证难,鉴定难,实施难”作为推辞,我倒认为不妨可以先出一个“三包”修订稿。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听取厂家、经销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再进行调查。“为”总比“不为”的好。
在写这篇稿子时,听到一个最新的消息。据说“三包”初订稿的起草工作已经暂停,取而代之是《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条例》,我又开始迷惑了。此《条例》是否完全可以代替“三包”?在中国其他产品都是“三包”,为什么汽车的“三包”来搞特殊?
谁能够给我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