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很委屈地离开了,而她要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女孩眼里的一种气愤的表情。母女二人就这样结下了疙瘩。我对这位妈妈说:“小孩心里挺委屈的。”
这位妈妈叹口气说:“哎,现在小孩真难伺候,一天要几回钱,你说家里什么零食都有,就是非要钱和同学去别的地方买。不给就偷,这不管,以后真成小偷了。”
我说:“小孩都有个攀比,说教说教就好了。”
这位妈妈勉强地笑了笑,说:“真是让你见笑话了。也不知道别人每天教育孩子的,我这孩子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我说:“多用用心,孩子都是好孩子。”我知道,这句话只是简单回答了一句,不知道以后她和女儿之间还会不会出现类似的对话。
有的爸爸妈妈总是喜欢给孩子一些预言,就像我上面提到的这个妈妈一样,女儿因为妈妈没有给她钱,就去拿家里的钱,妈妈认为这是偷,而女儿会认为这是家里的钱,她为什么不能花。妈妈由此而引发出预言,如果再“偷”家里的钱,长大后就是小偷。那孩子会不会认为,家里的钱自己花,为什么自己会成小偷?难道自己在家里就是一个爸爸妈妈防着的未来的“小偷”吗?
我想,爸爸妈妈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给孩子一个可怕的预言。有的爸爸妈妈会因为孩子之间的打架事情,而漫天想象成以后孩子成了“杀人犯”。也许有的爸爸妈妈会说,这些词只不过是用来吓唬孩子,可为什么不换个方式来说服孩子呢。
呱呱上小学后,我们和呱呱商量好,我们给的零花钱每个月有一定额度,而且告诉呱呱自己可以支配一个月的零花钱,如果有剩余的钱,自己可以攒起来,也可以买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当月的零花钱超支了,还需要多少钱,需要向爸爸妈妈说明哪笔支出超过了预算。
有一次,呱呱为了买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舍得买一包零食,因为他已经知道,他的钱有限度,而爸爸妈妈也不会随意给他额外的钱。这样,当呱呱小学毕业时,他悄悄对我说:“我的小金库有不少钞票了,爸爸妈妈如果有急需的话,可以向我申请一下。”说完,露出个鬼脸。我想,即使呱呱长大,自己可以挣钱花时,也会很合理地支配钱财。而这种观念和习惯的养成还需要父母培养。
也有的妈妈说,小事能见大,如果纵容孩子犯小错,就是谋害孩子一生,而事实上,这种无端的预言要么成为孩子们背负沉重的包袱,要么让孩子触发了去尝试作恶的念头。
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犯,他是因为参与盗窃银行而被判刑,这个男孩说,他小时候不知道偷窃是什么意思,家里丢了钱时,妈妈总是责问是不是他偷的,而且都会指着他的头说:“有本事偷银行去,别偷自己家的。”从那以后,他才知道银行有很多的钱,只要不被警察抓到,就可以无穷尽地花。这种错误的想法让他不再喜欢上学,很快就加入县城的小混混团伙,一起谋划抢劫银行。这个男孩的妈妈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她当年对孩子的“预言”就这样实现了。
生活中,妈妈们总是无意地在说:“要听话,做个好孩子,可千万别像某某学坏。”这种反面的榜样给孩子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也在他心里播下了对某某人的言行的好奇。比如,到底某某人是什么样的?“我”如果做了某某人做的事情,那就成了坏人了吗?这些想法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而他们的价值观并不成熟,左右摇摆时,难免会去尝试。所以,我想劝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给孩子随意下不良的定义,不要随意为他们做出反面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