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解了独生子女
有很多新闻和报纸上说,现在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结原因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有一些学者称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骄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缺乏团结合作精神,问题的源头——他们都是独生子女。这些资料让很多家长看到后表示认同,原来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是因为这个。也有的家长很担忧,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涉及这些问题?
我不知道其他家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但我表示不赞同。从犯罪少年以及遇到的不同性格的青少年来做统计,做出结论,这不足以代表全部的独生子女都有劣迹,都是大家所恐惧的“自私鬼”,也不足以证明所有的非独生子女就没有问题。至少不能代表我的孩子,以及我所认识的周围的很多孩子。
呱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是所谓的独生子女,但他身上丝毫没有任何的自私、骄横、孤僻等痕迹。我不是偏袒我的孩子,而是事实。
呱呱小时候和伙伴们玩耍中,渐渐知晓伙伴意义,也懂得保护比他弱小的伙伴。有一次,呱呱放学回来,就着急地在家里四处找东西。看呱呱满头大汗的样子,我问他到底找什么呢?呱呱着急地说:“毛毛的手被刺扎了,我要找纱布给他包好。”其实,毛毛早就回家了,而他还在担心伙伴。正因为他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没有伙伴,他在幼儿园里更加珍惜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间。只要其中哪个生病或者其他原因没有来,他的心里都会担忧半天。
说到“自私”一词,我想这不是独生子女的专属,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专属。每个人都有着私心,这是不需要论证的。而家里一个孩子,父母把全部的爱与精力都给了一个孩子,有着什么也都让着孩子,自然会让孩子觉得这世界上其他人都需要让着他,慢慢养成了一种“唯我”的思维。但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
我和先生是爱呱呱,但我们也关爱亲戚、朋友的孩子。让呱呱从小就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孩子,不仅需要成人的关心和爱护,也需要他的爱心。
有一年,电视上播放某地发生灾难,很多人遇难。看完后,我们心里都很沉重。呱呱一直在问我:“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大?妈妈,他们就这样死去了吗?”
我不得不真实地告诉呱呱,是的。呱呱听了后,迫切地问我们:“爸爸妈妈,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那一刻,我的心特别温暖。呱呱是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他的心是那样的纯洁与善良,他不仅爱我们,也在关爱陌生人。第二天,呱呱就到学校和同学们开始想办法怎样为灾区的伙伴做点事情。一番商量、几番争辩,呱呱决定给灾区的伙伴邮寄图书,他说他喜欢的书,伙伴们肯定也很喜欢。就这样,他把自己的书包好,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在一张纸上,邮寄了出去。他没有写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写自己的地址。我知道,呱呱这样做不是想着要老师夸奖他,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情。
呱呱在班上是个阳光派,也是积极派,班里同学的各种活动似乎都有他的一份。全班去“春游”,他会很细心地提醒同学们不要忘记带必备品,还会热心地帮助班里同学拿行李。有一次,他回来手背上被树枝划了一道小口,我说怎么不贴创可贴。他说创可贴给班里一个同学用了,同学的手被划得更厉害。我虽然很心疼他,但我知道他做得对,他知道自己的手没事,而同学更需要帮助。
我一个同事对我说:“你家孩子一点也不像独生子女,更不像人们常说的90后孩子。”
我说:“独生子女也不都是那些书上写的那样自私、骄横,90后里好孩子也很多。”
是的,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一两个孩子就扩大化地认为未来孩子一个比一个“糟糕”,不能看到80后、90后的孩子就给他们定上标签,“这孩子肯定,因为他是80后,90后。”这样的逻辑不成立,这样的误解更是不应该。因为很多独生子女更活泼、更开朗、更乐于与人交往,因为他们更希望与人交往。
那为什么还有一些孩子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呢?我想,这里就要说说家长了。
我相信,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并不是另类的孩子,他们像刚开放的花朵一样美丽,让人喜爱。可是慢慢地,家长们发现孩子的言行越来越有问题了。
童童是我们邻居王女士的宝贝儿子,他一人集家里三代六个人宠爱。童童要喝水,爷爷和姥爷抢着倒,温度要刚刚适合,否则另外的一个人就会指责倒水的人。比如爷爷倒的水有些烫,姥爷就会在一旁指点:“看看,给你说过多少次,不能让孩子烫着。”童童也学会了,他从一开始的模仿到最后的呵斥:“怎么连水也不会倒?”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却发现其他长辈没有人制止。
童童的爸爸妈妈工作忙,童童的一天大多时间是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一起。一大早,奶奶和姥姥起来给童童做好早餐。两人负责喂童童吃饭,童童要吃面包,两位老人绝对不能给吃馒头。而童童想要喝饮料,两位老人赶紧拿出他喜欢的口味。
有一次,我在小区门口碰到童童和他爷爷,我向老人打招呼问好,童童在一边嚷嚷着:“讨厌你,老头子。”我正要说话。童童爷爷笑着说:“这孩子……”童童生气地说:“都怪你,都怪你。”原来是两人没赶上校车。童童的爷爷追着童童,一直说好听的话。可童童却听不进去。这时,童童的妈妈急忙找来了,说童童的书忘拿了。童童一看到妈妈就开始告状:“妈妈,都怪爷爷,慢腾腾的,以后不理他了。”王女士既不说童童的不对,也不理爷爷,直接带着童童打了个车走了。童童爷爷却还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的背影,老人看了我一下,说了声:“走了。”
短短的几分钟,童童的言行让我吃惊,可是爷爷、王女士的言行也让我明白了童童的问题所在。家长的呵护、宠爱反而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即使他人的辛苦慢了点,做得不够,孩子也会觉得全是他人的错。妈妈不尊敬老人,子女又从哪里体会孝敬的深意呢?
也许有的人说,有的孩子生下来就遗传了父母的某些性格。国外有这样的研究,但我更相信父母的后来教育起着很大影响。
我一个朋友对我说,孩子都二十多岁了,平时话很少,孩子每天和她说话不超过五句,也没看到孩子有什么朋友,回到家就喜欢在自己房间里待着。她说真怕孩子出什么事情。我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话,是因为家长总是把自己与孩子隔离起来,动不动就命令孩子,动不动就干涉孩子,动不动就约束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她说:“你还别说,我好像就是这样。”爸爸妈妈坐下来,静静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