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给呱呱看,然后说:“这是人行横道,过马路,我们就走人行横道。你看,红灯亮的时候就站在开头那里,对面是绿灯的时候才能走。”
呱呱问:“妈妈,一会我们就从白线上踩过去,是吗?”
“是的。”
呱呱第一天上学,一路上的各种事物,他都很好奇,一边问,一边想,等到幼儿园门口时,我说:“呱呱,还记得咱们家在哪里吗?”呱呱想了想,摇摇头。我说:“没关系,放学后,我们从幼儿园回家,还记得你刚才说过要骑木马呢。”
呱呱说:“妈妈,我想起来了,还有人行横道。”
我笑了笑,摸着呱呱的头,说:“放学后,妈妈带你去骑木马,然后回家。”就这样,呱呱在每天的上学路上,有意识地记住家的路线。
呱呱上大班时,我问呱呱:“妈妈不去送你,你能找到幼儿园吗?”呱呱肯定地说:“能。”我说:“那从幼儿园能找到咱们家吗?”呱呱说:“能。”
我说:“路线都记住了?”呱呱比划着说:“顺着这边的路一直走,然后拐弯,走两个人行横道就到了。”
我听了后放心了。就这样,呱呱记住了家的路线,也在路上认识了不少的标志。
等到呱呱上一年级后,我们就让他把附近的街道和家里的门牌号记住,这样,不认得路,问问别人就能找到。呱呱说他肯定能找到自己家,就是把眼睛蒙上也能找到。让呱呱自幼就记住家的路线,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想让他以后独自出门时,有意识地学会观察周围。呱呱高二时到青岛参加夏令营,来回路上都是坐大巴车,同伴们都玩,他则坐在最前排看路线。回来还告诉我,他以后带我和爸爸去玩就不用请导游了。
、
正是从认识家的路线开始,呱呱每次到陌生地方都能很快记住路线,同伴们问他怎么路线记得这么快。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有认路的天赋。其实,他只是在小时候路上多看了会风景而已。
在生活中,呱呱但凡有机会自己出去旅行,我们都不阻止。因为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在慢慢长大,他要在长大的过程中感受太多太多的风景。而这些,我们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人都代替不了孩子。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说自己是“路痴”,在城市里生活了好几年了,可就是不敢自己出门。“不敢”是因为担心自己出了家门,找不到回家的路线。她说有一次出去会朋友,结果坐车坐到半路才发现坐反方向了。急忙下车却又不知道该迈哪只脚,往哪个方向走。等到最后见到朋友时已经过了晌午,她自己也饿得晕头转向。
不能识别方向,不记得怎么走,可以问问路人,问一个不行,可以问两个,可是这个女孩说她根本“不敢”问,担心陌生人是坏人,担心陌生人故意指错路。我说:“路上总有交警吧。可以问问警察。”女孩笑着说,不认识路就不认识吧,反正也没关系,只要有家里人静E就可以。
我说:“万一有一天就你一个人生活呢。”女孩笑着说:“找个能随叫对到的老公就可以了。”
女孩并不是自身有缺陷,或者生理有问题,而是她从小依赖家长习惯了,也是父母让她依赖习惯了。人总要长大,也总要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当那个时候,等着任何人陪着走路,我想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爸爸妈妈总是充满爱意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接你,原地不要动。”孩子很听话,总是在等着爸爸妈妈的到来。呱呱每次从外地回家,到车站时,除非行李太多,一个人拿不了,他才会给我们打电话,否则他不让我们去接。他说自己一个人能找到家,为何要浪费爸爸妈妈的时间和精力?
有一次,呱呱从车站回来,打电话说好十几分钟就回来,可是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人影。我有些着急。先生很冷静地说:“没事,有事孩子就会打电话的。”等到呱呱回来了,他说路上有点事情耽误了。原来,和他同坐一个车厢的一个女孩落了手机,告诉爸爸在哪里等她,可是到约定地点才发现爸爸没来。女孩蹲在那里一直哭。呱呱陪着女孩帮忙找她爸爸。二十几分钟过去了,她爸爸才来。原来路上有些堵车,他给女孩打电话没有人接。女孩生气地数落爸爸,而爸爸擦着汗还给女儿道歉。
呱呱说:“早知道这个女孩那么凶对她爸爸,就不帮她了……这么大人了,找不到爸爸就蹲在路边大哭……”
呱呱说完这事情就决定以后不帮这样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样的同龄人太幼稚,太不值得帮。呱呱说是这样说,但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很感慨。孩子幼小时,有爸爸妈妈大翅膀在护着,可是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保护不了时,孩子的翅膀能长起来吗?像这两个女孩,难道一辈子只做爸爸妈妈手中的公主吗?当有了孩子后,怎么哺育下一代呢?可能我想得太多了,而我确实很为这些孩子担忧。如果你正在护着自己的孩子,那么也请试试,让孩子试着自己飞一次吧。
我记得在龙应台的《野火集》里,她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女学生因为同伴脚受伤,两人不知所措哭泣的事情。龙应台说两个女孩已经二十岁了,可是他们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只有五岁。这个事例已经很早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应台女士就已经提出过,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还是这样。孩子们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只知道流着泪说想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们,醒醒吧,不要等到孩子三十岁了,还在哭着对你说,“爸爸我不知道怎么回家,妈妈,我饿了,不知道怎么吃饭。”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与其说是锻炼孩子,不如说是在锻炼家长的承受力。我说承受什么。她笑着说,没几个家长放手的,心脏受不了。
那我讲一个真事吧,看是家长的心脏受不了,还是孩子的心更难受。
一个妈妈打来电话对我说,她没让孩子参加班里的春游活动,孩子一星期都不和她说话。原来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植物,就组织全班同学周末到植物园郊游,既是班里的一次春游活动,也是一次学习机会。并且告诉同学们回家带上自己的“干粮”,到时候全班同学进行“野炊”。孩子一回来就高兴地给妈妈说,可是妈妈却不答应,说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去过郊外,路途遥远,坐车会特别累,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尤其是在草地上吃饭,太不卫生了,就不让孩子去。她还怕孩子周末悄悄溜走,就一天都看着孩子。等到周一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在回忆“野炊”的趣事,而孩子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发呆。放学回家后,孩子一句话都不说。一个星期都不理她。
这位妈妈以自己的理由阻止孩子,她没考虑到孩子也需要社交,需要和同龄人在一起。虽然是郊外、“野炊”、观察植物,也许孩子观察不出什么,可是孩子的快乐在于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她也夺走了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家长总是说孩子缺乏独立照顾自己的机会,可是当机会来临时,家长又以爱孩子的理由抓住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独立的机会永远也不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