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家长的美好蓝图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我想问一个问题:“在拥有孩子时,是否为孩子设计过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说我有过这样的念头。我怀孩子时都在想,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做一名律师或者工程师,如果是女孩,就让他做一名教师或者医生。可事实上,呱呱渐渐长大,我对呱呱设计的蓝图不仅搁置了,而且越来越成为了我自己的蓝图了。
呱呱小时候会有很多想法,今天会说要做画家,到第二天就会说当个公园的种花者,每天修葺花花草草。上小学后,读到书中的解放军英雄人物时,呱呱又告诉我要做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我说:“怎么不去做一名律师或者工程师呢?”呱呱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妈妈很早想的,妈妈以前就想当个律师呢。”呱呱看着我说:“那是妈妈想的,我要自己想一个。”听了呱呱坚定的话,我知道我的设计只属于我的,而不是呱呱所喜欢的。我决定不再为呱呱设计遥远的职业,也不再为呱呱设计遥远的未来,让他过好今天,他的明天自然会很好。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愿望,对未来也会有不同的憧憬,而很多孩子的美好愿望却往往被家长设计好的蓝图而淹没了,更让孩子们感到无奈的是,家长们常常用设计好的未来来说服孩子,让孩子们奔着这个蓝图去努力。我差点也成为这样的设计者,我只是一心想为孩子好,可是我忘记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有他的未来蓝图。
呱呱想了很多职业,想来想去,他觉得哪个都不是特别满意,最后他问我:“妈妈,我长大了可不可以一天当厨师,一天当设计师,一天又当老板?”
看着呱呱好奇的眼神,我说:“当然可以,只要具备这个能力,一天当两个也可以。以后接触的职业多了,你会发现还有你喜欢的职业呢。”
呱呱说:“世界上的职业太多了,就是一天做一个,一年也做不来。”
我说:“有的职业你看上去很喜欢,可未必你能做的来;有的职业你很喜欢,而且做事情的过程中感到很开心,很快乐,那就说明你不仅喜欢这个职业,而且适合做。到那个时候,你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蓝图了。”呱呱说:“妈妈,那我现在做什么?”我说:“你现在是个学生,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呱呱说:“妈妈,你怎么不对我有要求呢?晓杰的爸爸妈妈都为他设计好了,以后要他当经理的,现在就让他学习很多当经理的课。”
怪不得呱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说:“晓杰喜欢就可以,你喜欢什么,妈妈也会支持的。”
呱呱说:“晓杰才不喜欢呢,他说他以后要周游世界,当个旅游家。”
我说:“这个想法也挺好。”
呱呱说:“晓杰的爸爸妈妈每天带着晓杰去参加什么经理人会议,说要从小培养晓杰。晓杰现在在我们班里就是一个大经理人,天天使唤大家。”
听了呱呱对曾经好朋友的评价,我觉得呱呱也开始在改变对晓杰的看法。两个很好的伙伴,突然变得陌生了。晓杰才刚刚开始步人学习阶段,认识世界的阶段,父母早已设计好他的未来蓝图,如果孩子长大了,不适合也不喜欢做父母期望的职业,那孩子还能来得及转变吗?
我看着呱呱对各种职业有所喜欢,但我都告诉呱呱,现在是学生阶段,一个人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具备了基本能力,以后才能胜任喜欢的职业。就这样,我们不为呱呱设计未来蓝图,只负责引导好他现在做学生的事情,我们不限制他的未来职业,只是不想让孩子在我们的框定的目标中行走,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而孩子的目标是他自己的,只有让孩子自己有了生活的目标,他的努力才有意义,他的生活也才精彩,他的内心也才会真正开心。孩子的寂寞谁解如果我说现在的孩子是寂寞的,很多家长会不解地问:“小小孩子,有什么可寂寞的?”我说孩子不仅寂寞,而且他们中有的孩子连寂寞的时间都没有。那家长就要问了,那现在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在忙着为未来做准备。我一个同事有个十岁的儿子,她说每天头疼的事情就是陪孩子上辅导班。
我说:“你自己都头疼了,那就让孩子自己去上吧。”
她无奈地说:“孩子去了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老师讲得很快,题目也难,每个上辅导班的孩子都是家长在后面陪着,家长听懂了,回到家里再给孩子讲。”我说:“这种辅导班不上也罢。”同事说:“不上根本不行。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大部分是参照这些教材,班里其他同学都会,就自己孩子一个人不会,孩子每天回来就生气。可是一上辅导班,他自己跟不上。别的家长要求做十道题,我就要求他做二十道题。”
我说:“逼着孩子每天做那么多难题,孩子的精力也有限啊。”
同事说:“每天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他只需要做好这些题就可以了。难题都会做了,考试的时候不就简单了吗?以后升初中就可以上个重点初中,这样才能有个好未来啊。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等我孩子长大了,还不知道要大成什么样,要抓紧让他多努力。要不然,哪有未来?”我想这些话她每天肯定也在对孩子说。
我说:“孩子每天这样,只有学习,精神上是孤独和寂寞的。”
她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是孤独和寂寞?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他做,只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他以后着想。”
孩子是花朵,不仅是家长心中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而今,很多家长只希望孩子做“优等生”,他们期望孩子能成为优等生,成为人上人。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他们以爱为名义,以未来为名义,让孩子在童年时,在少年时,时时刻刻为未来做准备。可未来在孩子的心里有影子吗?有具体的指向吗?这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未来,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逼着他们学习,逼着他们要高分,逼着他们做一道又一道难题;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耳边说起:“不好好学习,就没有未来,没有好的生活”。那何谓好的生活?家长说:“这还用问吗?体面的工作、更多的工资,更好的房子、更好的汽车.更漂亮的老婆……”
是的,这些物质生活是人们所追求的,可是当孩子在十岁时,已经厌倦了生活,未来对他而言,这些“好”生活对他又有什么意义?他们是学习的机器,为未来而战的机器,没有灵魂和内心的机器,再好再多的物质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我对我的同事说:“如果你的孩子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力,具备了生存的能力,不用发愁他未来没有工作,不用发愁孩子长大了找不到工作。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