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姐弟进了院子门,应红糖满脸笑容冲着周萝说“娘,妞妞家很是热闹。”
周萝眼光落在应子芩的面上,见到了微微的点头,便笑着对应红糖说“我们家也是热闹的。他刚刚走的时候,还特意与我说,他这些日子是不会出家门,他要用心读书。”
应红糖听周萝的话,红着脸说“娘,我没有问他的事情。”
她很快的走了,应子芩冲着周萝行礼后,也往书房走去。
午餐后,陶青碧坐在后院屋檐下,陶惟昀行了过来,坐在她的身边,低声说“妞妞,应子芩过来,可曾和你说了,他大考的事情。”
陶青碧抬眼看他“他给我挑选了几册书,二哥,你可要借看书册”
“你看吧。我听你说,若是书有趣,我再寻你借来看一看。”
“好。我先看一下。二哥,如今雕刻手艺越发精进了,再多看一些书,或许手艺会更上一层楼。”
“祖父说我心性不够沉稳,还有我年纪不大,雕刻出来的东西,活泼有余却显得不够大气。”
陶青碧顿时好奇的看着他“二哥,这是几时发生的事情”
“前两日啊。祖父和大祖父在一处说话的时候,他就是这般说的。”
陶青碧笑看他“祖父在大祖父面前自然是要谦虚一番,难道他与大祖父说,我二孙子雕刻手艺非常的好,雕刻出来的东西很是活泼有灵气
长辈们评论小辈的时候,总是会说缺点,他们轻易不会提及自家小辈的优点,仿佛是担心别家长辈会因为自家小辈的好,生了抢夺的心思。
越是自家人,他们越会谦虚不已。他们愿意听别人说自家小辈的各种好,自个绝对不会轻言自家小辈的好。”
陶惟昀默然片刻后,道“我将来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孙子们,他们好,便是真的好。不好,我也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会转弯与他们解释我的看法。”
陶青碧望着陶惟昀笑了起来“二哥,我记下你说的话了。”
陶惟昀望着她,低声说“应祖父和祖父说了,应家在年后会去省城买一处宅院。你和应子芩成亲后,或许就直接住在省城了。”
陶青碧满脸惊讶神情望着他“二哥,应家是不是早有这样的决定”
陶惟昀看着她面上的惊讶神情,想了想,说“妞妞,你如果去了省城,我们家也会有心思去省城开店铺。我听应祖父的意思,他们不会反对你帮娘家人做生意的。”
“等一等。二哥,你先让我顺一顺你的话。应家决定在省城买一处院子,然后又隐约表达不反对,我成亲后,依旧和娘家人亲近往来”
陶惟昀笑着点了头“妞妞,你想一想梓儿现在这般大的年纪,一直不曾议亲。他这一次去都城赶考后,他总应该要相看亲事了吧”
陶青碧点了点头,或许正是因为陶惟梓一直不曾定下亲事,家里的人,对她和应子芩的亲事,是持有一种特别随缘的态度。
陶青碧想明白一些事情后,笑着对陶惟昀说“二哥,我们家有没有这么多的银子,在省城买一间合适的店铺”
陶惟昀听她的话,笑着说“我听祖父的意思,我们家年头或许是没有这么多的银子,但是年尾大约是能存上一些银子。”
“我没有去过省城,但是我想省城的人,一定比汾州城的人多,而且来往的商人多,我们家的东西历来用足了心思,一定会遇到不少识货的人。”
他们兄妹在后院说话,纪氏端着茶水和糕点过来,陶青碧扯着她坐下来后,对陶惟昀笑着说“二哥,二嫂来了,当妹妹的去陪可爱的小侄子们了。”
纪氏伸手拉住陶青碧“妞妞,你和你二哥说一说话,我只是给你们送茶水和糕点过来。”
陶青碧还是站起来了,笑着略带有几分嫌弃道“二嫂,过几日,我和二哥白天总会见面的。这些日子,家里面忙活的事情多,你陪二哥赏一赏后院的风景吧。”
她起身走了后,纪氏有些坐立不安道“我真的是给你们兄妹送茶水和糕点来的”
“你安心坐下来歇一会吧。妞妞知道你的真心,我也知道你的真心。只是她说得也对,过几日,我陪她守店铺,有什么话,总能寻到机会说一说的。”
纪氏还是有些不太安心“家里的事情多,我还是去前院看一看吧。”
“妞妞去了前院,有她照看着孩子们,你不用担心的。”
纪氏总算安稳坐下来了,好奇问“你们兄妹刚刚在说什么事情”
陶惟昀看了四周后,和她说了一些话,她听后惊讶道“应家对应子芩这一次大考很有信心”
“梓弟以前说过,应子芩的学问相当不错,而且他是好学之人。”
“这样也好。他这一次大考顺利,妞妞嫁进去后,她的压力跟着便会少了许多。”
“他这一次大考顺利后,他以后一定会去都城赶考。妞妞嫁给他后,一样担负起许多的事情。
应家在省城买院子,他们小夫妻过日子,要算计的地方多,总不能事事伸手向家里面讨要吧
这两年,我陪着妞妞守店铺,我心里面其实也能想明白一些事情。
三家巷子里三家人,应家人最为精明能干,他们见多了生死,最懂得看人本性,也最明白人性。”
“但是应子芩要继续读书,他们家也不能什么都不管吧”
“应子芩的前程已经看得见了,他们不会在这个时候放手的,自然会管他们夫妻生活起居的。他们家的人,比我们家的人要想得长远许多。”
“他们只要管了他们小夫妻的生活,以妞妞的性子,在省城也一样能生活得很好。”
纪氏舒了一口气,陶惟昀看着她,感叹道“读书最花费银子。二叔二婶店铺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但是你见二叔二婶可曾添置过什么值钱的东西”
纪氏摇了摇头“弟弟们喜欢读书,却从不曾花用过公中银子买过书。
嫂嫂曾与我说,别人家一个读书人,全家人跟着受苦。我们家这么多的读书人,除去学费外,各房都不曾往公中伸过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