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章 宿命回转
    王二郎、王葛姐弟将桓真送出院门,袁彦叔白襦白裳立在道边,如不畏冷的岩石。不知他何时来的,还是一直在此。

    王家三人也向袁彦叔行礼。

    桓真看向王葛,不满道“这段时间我教阿荇礼仪时,你旁听。”

    “谢桓郎君。”王葛欢颜拂面,双眼比往日弯。

    来了桓真数着一、二

    “桓郎君,我有一事想问。”

    桓真抄起手“讲。”

    “你刚才说过,修训诂学者都是幼童,那他们年纪”

    “大者不超六岁,小的”他竖起二指。

    王葛笑容一僵,已经能想像自己杵在“幼儿园”中的尴尬了。

    桓真宽慰道“勿忧。你在他们中,一定是匠技最好的。”

    这倒是,以后我定是同龄匠工中认字最多的王葛揖礼,谢对方相告。

    袁彦叔一挑眉,桓郎从前跟小女娘交谈,顶多一问一答,这回比王匠工多讲了一句。

    时光一晃而过,进入季冬。

    贾舍村的儿郎每年只在此月得空休息,除非日头大好、无风才结伙进一次野山。那些懒人家就受罪了,不积薪,只能挨冻。

    天气冷到王荇都没法练字了,砚台、毛笔遇水便冻冰,于是每日诵桓真留下的服虔所着的通俗文。

    桓真此次离开,是去乡里参加“乡兵武比”。对他来说,此武比也是少年护军营的首次预选。浔屻乡里,王恬也是。

    各乡的武比均为三项三番射,逐禽左,角抵。

    只要赢两项,桓真就有资格参加来年五月的三乡“大武比”,此武比在县邑举行。踱衣县的大武比通过后,谓为“护军童子”。之后再去郡治所山阴县参加郡武比,录取后,谓为“准护军”。相当于王葛下一步准备考的“准匠师”。

    三番射顾名思义,只进行三轮箭赛。第一轮为试射,由乡里的神箭手射靶做示范,每人跟随,无论是否中靶都不计成绩;第二轮为正式比,由乡吏用算筹计数;第三轮时,旁边有奏乐者、鼓声、歌者,乐曲均出自诗经,所有乡兵需按歌乐、鼓点节奏射箭,不和韵律者,即便中箭靶也不计为成绩。

    逐禽左本为六艺之一御车中的一项,由于乡里条件简陋,无战车,便简化为骑马逐禽,从左面射获。场地中骑马往返一次为一轮,仅比三轮。每轮射禽、掳于马背者,成绩方为上等。两轮不中者,第三轮不必再试。

    角抵所有乡兵先按亭、村、里区域分组,然后抽签,两两对决。上场前,头戴一对牛角,除上衣。对决过程中,手脚并用、以力相搏,允许以头上牛角抵人,但不能持其余兵器,更不能携暗器。每人只进行一轮角抵,输一次即是此项的最终成绩。

    桓真出发前,贾妪给他烙了二十张加猪脂的胡麻麦饼。刘泊捎来的肉酱,一家人根本没舍得吃过,盛于小瓮里让桓真带着。

    谁能料到呢,桓真腹中亏油水的时候太久,一路吃的确实欢,到达乡里、直至比武期间都断断续续的腹泻。尤其角抵时

    好兄弟就要共患难。浔屻乡的王恬为了积蓄体力武比,提前两天四处称兄道弟,积攒麦饼,替远在山阴县的王太守认下若干养子。结果体力是补回来了,撑的他至比赛时,都在断断续续的偷疴裤子。尤其角抵时

    当然这都是数日之后的窘事。

    王葛当下正面临着窘事,跟大父母、阿父抱怨时,长辈们头一次不助她,还引以为傲。

    季冬之期,朝廷、民间休农息役。人一旦无事,就好找事。那些到了相看年纪的儿郎,会选择此月,壮着胆子到有贤声名的女郎家外,通过唱歌、赋诗表示倾慕之意。

    只要这些儿郎不喊粗野之话,女娘家就不会撵出来揍人。听说有些贤声名远扬的,连外县的儿郎都会跋涉而来。

    所以谁能想到呢,咋晋朝比她前世的风气还开放

    张菜在王家院前徘回的最勤。他这两天跟鳏翁家赁居的小郎学了几句诗,过来后,深呼吸几下,开喊“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参差荇菜荇菜”

    他阿母孙氏一直在自家院门观望着,见儿郎抓头,赶紧过来“你阿父好容易不管着你了,你倒是喊呀”

    张菜恼道“我不喊了才想明白,那小郎诓我。我求的是阿葛,咋句句都是她阿弟的名”

    屋内,王葛不知道张菜已经走了,还一直用布团堵着耳朵。一百尺、一百矩都已经制完了。察验任务交给王菽,这个过程中,正好让王菽对规矩、分寸记牢。

    再说回桓真。

    乍离开贾舍村,他心里还怪不得劲的。一时不着急赶路,和铁风一前、一后缓骑而行。铁风指着荒草远处的孤坟、破棚鄙夷道“那贾小郎自身根本不正,给他阿父才守几日灵,就受不了罪回村了。”

    “世人百态,只要不犯恶、不作孽,随他去吧。驾”桓真挥麻鞭,背后的麦饼还温着。

    他们路过一个不显眼的岔路,岔出去的那条崎区道因为行人减少,已经被草藤、泥土渐盖,快要看不出道来了。

    一个着破烂寒衣的妇人,领着王竹蹒跚行路。二人低头的时候多,再抬头时,王竹都有点不敢相信快到贾舍村了。

    他指着远处依稀能望见的村落,跟妇人说“杨姨,我就快到了。你跟我家去,歇两日再回沙屯吧”

    杨妇轻“嗯”声,累的话都不愿多说的样子。

    杨妇跟姚妇是从母姐妹,算不上王竹的姨母。王竹便称她杨姨。

    姚妇已经再嫁,离开了沙屯。姚家哪还愿白养王竹,况且冬季少农活,更显得王竹整日吃、不出劳力。

    杨氏是寡妇,守寡之前一直未有生育,夫君病亡后,没人敢娶她。她娘家也早没人,沙屯没地主,想做佃户都不行,平日杨妇靠卖荆棘、木柴度日,受艰辛生活的折磨,乍看她跟老妪似的。

    她送王竹回贾舍村,是因为姚家答应给她两升粮。先给了一升,回去后给剩下的。

    此刻的王二郎在牛棚底下跟小牛说话,时而大乐,不知道的真以为牛懂人言。“哎呀,日头落下去喽,走吧,牵你回屋。回屋喽,明日我再多割些草给你垫肚子。”

    哞

    王二郎再乐。他还不知,前世之宿命,又一次绕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