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章 可怜父母心
    王夫人的目光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逡巡,一时间不知该作何反应。

    若依着王夫人,最好是能把林黛玉迁出荣府她倒没怎么看不上黛玉,只是老太太的心只一个,分了黛玉一份,自然在宝玉身上便要减一份而留下宝钗和薛姨妈母女。

    只是让她没想到的是,黛玉居然主动提出要搬离荣国府,难道是脑子坏了不成

    贾母这会儿自然更是着急

    “黛玉儿,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你小小年纪,还不懂这里头的门道,况且你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于京中自立门户林氏一族祖籍姑苏,于京中并无亲眷,你父亲又远在扬州,鞭长莫及”

    黛玉等贾母苦口婆心地劝完,方又磕了个头,柔声道

    “外祖母方才所言的弊端,父亲都已事先考虑过了,此刻都已安排妥当,因此才修书入京,叫我来回老太太的。”

    王夫人这会儿也皱起了眉头来,劝道

    “林姑爷怕是离京日久,忘了京里的形势,现如今京中哪有姑娘家自立门户的,况且你如今这个年纪,若无人照顾抚养,倘若出了什么意外,我们怎么过意得去”

    家里头如今固然是惜春最小,但黛玉也只比她略大一些,这个年纪别说自立门户,就是放她自个儿独居一室,还得多配两个嬷嬷看着,何况是要搬出去

    宝钗面上不显,心里也在一旁点头,她虽有意为自己和薛家再搏一个进身之阶,但也是打算走贾家的路子,借贾家的权势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似黛玉这样明明深得贾母宠爱,却偏偏要搬出贾府居住,在宝钗看来,根本就是拿着一个金碗在要饭

    黛玉却只一笑

    “父亲在信中交代,宅邸下人他都已安排妥当,家事方面派了祖母生前最得用的唐嬷嬷,带着家里用惯了的下人替我管家,教习也已托人择了合适的,是以京中林府与扬州林府并无多大差别,外祖母不必担心我住不惯,有家中老仆管家,家事上亦可无虞。”

    贾母拧了眉头,不解之中还带了一丝怒意,觉得林如海简直是胡闹

    “好端端的,林姑爷为什么起这样奇怪的念头难道他当真放心你一人持家”

    黛玉只是一笑而已。

    贾母若真知道信上的内容,恐怕就不是疑惑,而是震惊到昏厥了。

    知道贾政原来是这样的人之后,林如海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一番,给女儿选的先生是徇私枉法之徒,信得过的妻兄更是目无法纪之辈,他这眼光怕是真有点问题。

    可是光反思没有用,还得替黛玉安排一条出路才行,林如海断不肯让黛玉再在贾家居住,可是林家在京中也别无亲眷,况且再亲的亲眷,又如何能亲得过外祖母呢

    所以,唯一能让黛玉名正言顺地搬离贾家的理由,就是回她自己的家。

    林如海不是没犹豫过,贾家虽有糊涂之辈,毕竟累世公卿,黛玉若是在贾家长大,有贾母教养,想来也能如贾敏一般知书达理,断不至于辱没了林家门楣。

    若是搬出了贾家,即便有家仆匡助、教习训导,黛玉仍不免要受世人指摘,尤其是那句逃不开的“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

    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顺其自然,谁知贾政以后还会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来

    持家不正,必有灾殃,这样的险是更不能冒的。

    林如海也考虑过,自己是不是要将黛玉接回扬州,但那样一来,事情就回到了原点,并不会比现在好到哪里去,况且贾母那边只怕更不好交代,自己把女儿送到京城不到三月,便又急匆匆地接回扬州,事情一旦传开,贾家的名声也就不用要了,这竟不是搬家,是绝两姓之亲。

    思前想后,林如海把心一横,敲定了主意。

    搬还是要搬的,但不回扬州,而是在京城额外置办一处宅邸,供黛玉居住。

    不是林如海不想女儿,而是他这些日子以来也渐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日渐衰落,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如果他真有什么不测,那么黛玉在世上依旧是孤苦无依,与其让她到时候寄人篱下,不如现在就让她习惯自立门户,自己家里总比亲戚家要自在。

    况且有了自己家,黛玉再去贾家居住便是亲戚暂居,好就好,不好就罢;若没有立身之处,那就成了寄人篱下,就有了什么委屈,也没个诉苦说理的地方。

    再有就是,他现在信不过荣国府了。

    林家虽然人丁单薄,但毕竟列侯出身,家中也小有积蓄,待他百年之后,东西自然都是黛玉的,若是从前,林如海自然相信荣国府不会抢占孤女财物,可知道贾政的所作所为之后,林如海忐忑了。

    徇私枉法之事,是贾政和王子腾一起干出来的,而王子腾又是贾政的妻兄,那贾政夫妻俩的人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黛玉是他爱如珍宝的独女,又怎能以身涉险

    因此,林如海最后做出的决定便是,在京中置办宅邸的同时,将林家的家产逐步运往京城,直接交到黛玉手里去。

    至于教习这方面,林如海把心一横,直接给皇上修书,求皇上替他寻一个合适的人选。

    说来惭愧,他祖籍姑苏,在京中没什么知交故旧,除了贾府之人之外,最相熟的居然是皇上他曾出任兰台寺大夫,颇为皇上信任,不然也不会这么快便升迁至扬州盐政。

    盐铁历来为国之重政,以他的年纪,能任盐政之官已是罕见,如果再考虑到他中举时的年龄,那升迁速度简直是飞升,这里面固然有他鞠躬尽瘁之功,但皇上的信任亦占了不小的比重。

    林如海本非骄纵之臣,但他决定为黛玉赌一把,就赌他这些年的功绩与辛劳,能换皇上对黛玉照拂几分。

    就当是他的瞎想头好了,可是以他的官位,倘若有承嗣之子,完全可以由恩荫入官,那么黛玉虽是女子,也应该有资格得朝廷的照拂才对他也不敢奢求太多,但起码从宫里调个嬷嬷教她还是可以的吧

    让林如海意外的是,皇上不仅准了,而且还挺上心的。

    得到了皇上的回信之后,林如海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也开始着手备办京中林府之事。

    就算宝钗不提,黛玉也会在这两天里跟贾母提搬出去的事儿的,只是没想到,宝钗居然搬起她来砸了自己的脚可见玉也是石头的一种。

    薛家母女和林家姑娘在同一天搬出了荣国府,本该是街头巷尾的一点谈资,却并没在京中引起什么水花,毕竟如今京城里头最引人注意的消息,是贾敬在寿宴上中毒的事。

    据说当时在寿宴上,来禀告的下人吓得面如土色,张口便是“太爷没了”,又据说宁国府当夜便置办了寿材,外人问起却只说老太爷病体沉重,因此拿来冲喜。

    生日祭日是同一天还是比较稀罕的,不过宁国府始终不松口,众人也不好大张旗鼓地谈论贾敬的死亡,传出去倒好像是咒人死一般,因而一时间京里头都伸脖瞪眼等着这件事的后文,谁知这一等竟是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消息。

    倒是荣国府和东安郡王府越走越近,显然是看好了元春与穆洲的亲事。

    惜春这两天一直住在宁国府“侍疾”,甚至干脆搬到了寻仙阁附近的养性斋居住。

    监控她是不敢再关了,至少这一段时间内不敢,惜春不仅打开了陌生人识别,顺便还布置了几个小的机关,看看能不能发挥什么作用。

    至于贾敬的寻仙阁,现在更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除了贾珍、贾蓉、惜春以及几个亲近的家人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出入。

    如此重围之下,宁国府风平浪静地过了两天,与宁府相熟的大夫每日前来请两次脉,斟酌用药,贾珍和贾蓉在病榻前“亲尝汤药”,从未假手他人。

    渐渐地,外头的风声也转了,道贾敬不过是一时服丹出了岔子,如今已在慢慢调理身子,想来假以时日,定能痊愈。

    如此这般,终于有人坐不住了。

    第三日正逢十五大朝,皇上才在龙椅上坐稳,刑部侍郎吴天佑便迫不及待地出列禀报

    “启奏我主万岁,臣有本奏”

    一时间,众人纷纷侧目,其中尤以刑部尚书张枫遐为甚。

    倒不是说侍郎无权上奏,只是吴天佑为人谨慎,平日里但凡有所进言,总要先与张枫遐商议,但今日上奏之事,吴天佑却从未与他提起。

    皇上点了点头,示意秉笔太监将奏折呈上,随口问道

    “卿所奏何事”

    吴天佑闻言,当即跪倒在地,叩首道

    “臣要参奏宁国府世袭三等将军贾珍隐匿父丧,宁国府小女贾氏惜春毒害生父,荣国府二房现任工部员外郎贾政为其女贾氏元春孝期议亲,请陛下明察”

    一席话未竟,朝堂已经议论纷纷,就连皇上都一时愣住了。

    这吴天佑一封奏折,把宁荣二府参了个遍儿,真要是照他折子里说的这般,这宁荣二府也可以不用再在京城里喘气儿了。

    皇上深吸一口气,看了看折子里的内容,合上折子拧眉

    “吴爱卿,你虽为刑部侍郎,却不是言官,更无风闻奏事之权,况且参奏朝廷功勋之后,总要讲求些证据,倘若无据污蔑,朕亦不能恕你罔顾国法之罪。”

    吴天佑连连叩头

    “陛下容禀,臣有一远亲常年于都城中收倒秽物,他发现这几日宁府倾倒的药渣无一例外,都是毫无救命之效的润肺雪梨汤,倘若贾敬仍然在世,贾珍岂会以这等药物为父亲治病这显然是因为贾敬已然不治,而贾珍碍于荣府议亲之事,故而隐匿父丧”

    “臣府上亦有一下人与宁府小厮有亲,据他所言,贾珍父子虽日日亲视汤药,却从未给贾敬准备过膳食或是参汤一类的饮食,试问活人可以数日不进食吗可见贾敬已死,千真万确”

    “至于贾氏小女毒害生父,更是证据确凿,宁府中人人皆知,那吃死贾敬的丹药正是贾氏小女送来的寿礼,此女身犯忤逆大罪,陛下断断不可轻饶”

    皇上还不等开口,一旁的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便已忍不住开口

    “吴大人,圣谕已有言在先,道是你非言官,不可风闻奏事,你如今却是变本加厉,竟是靠别人的道听途说,便敢参奏朝廷勋贵,简直是荒谬绝伦”

    吴天佑跪直了身子,扫了谢鲸一眼,冷声道

    “谢大人说本官是荒谬绝伦,本官看你才是官官相护京中谁不知你定城侯府与贾家交好,此案你原该回避,如今却急急跳出来回护,这不是因私废公又是什么”

    谢鲸气得脸都红了,立刻朝皇上拱手

    “启奏陛下,微臣身为帝臣,自然心向吾皇,所虑不过是陛下仓促问罪,伤了功臣的心”

    “宁荣二府世代奉公,已历数世,子孙进学入仕奉上之心,殊无少异,陛下若无真凭实据,仅凭三两路人言语便问大逆不道之罪,岂不让人心寒”

    一旁的左都御史朱骊见二人吵得不像,唯恐冒犯天威,便出来打了个圆场

    “二位大人稍安勿躁,也请陛下听臣一言,吴大人虽无风闻奏事之权,臣身为左都御史,却不能视若无物,不过谢大人所言也有道理,功勋之后岂可因风闻之事,便问此忤逆大罪”

    “据臣所想,吴大人所奏之事,其根源在贾敬性命,若贾敬仍在人世,则吴大人所言自然不攻自破;若贾敬业已故去,则贾珍隐匿父丧、贾政为女孝期议亲一事自然是真,宁荣二府其罪滔天,陛下亦不可不问。”

    “是以,臣斗胆请陛下宣贾敬到朝,以示陛下之公正严明,亦可服众人之心。”

    皇上拧眉深思,贾敬中毒一事他也听说过,先前心里还有点忐忑,是不是他把惜春验毒的宝贝都拿走了,才导致贾敬没得用,中了毒,但后来想想应当不至于,惜春年纪虽小,却有几分神通在身上,断不会让贾敬陷入这等险境。

    是以今日对吴天佑的参奏,皇上一开始是不信的,但听了吴天佑的理由,又有几分将信将疑。

    吴天佑今日虽未携人证物证倒场,但已有了证据,想核验真假并非难事。

    但若吴天佑所言为真,那惜春的道行可就要打个打问号了,连自己亲爹中了毒都救不了的人,说她有大造化,谁又能信

    思及此处,皇上面色微沉,点头道“准奏,宣贾敬到殿。”

    这案子权且搁下,朝堂上又讨论起其他政事来,宣旨太监去了小半个时辰,回宫禀告

    “启禀陛下,宁国府世袭三等将军贾珍告罪,说是他父亲沉疴缠身,如今身不能动,无法到殿,还请陛下恕罪。”

    这会儿吴天佑顿时来了神儿

    “陛下,设若那贾敬当真还有命在,那抬也应该把他抬来,贾珍如今竟敢公然顶撞圣谕,唯一的可能便是贾敬已死,贾珍被逼无奈,只能抗旨不尊,请陛下下旨惩办其罪,以儆效尤”

    皇上仍是拧眉,心情也随之复杂了起来。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难道惜春只会扶乩算卦,难知祸福,亦不会救人

    可是前两次惜春入宫的时候,他总觉得这小丫头有点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感觉。

    这般想着,皇上看向宣旨太监

    “你此去可瞧见了贾敬其人”

    宣旨太监一脸为难

    “启禀陛下,奴才见是见着了,就是隔着好几尺,实在也看不太真切,也不知贾敬府上信的是什么神仙,将贾敬放在了一个法阵正中,周围都是画的黄符和点的蜡烛,而且不让靠近更不让触碰,说是一旦有外人触犯,便会害了贾敬性命,是以奴才实在是不知道贾敬的死活,还请陛下恕罪。”

    吴天佑厉声道“故弄玄虚,必定心中有鬼,臣请陛下即刻查办宁荣二府,以肃风气”

    谢鲸在一旁冷笑

    “怎么,在吴大人眼中,重病缠身、难以起身也是什么需要查办的大罪吗”

    吴天佑恶狠狠地看了谢鲸一眼

    “谢大人,你这强词夺理也要有个限度,倘若贾敬真的重病缠身,为何药渣会是毫无作用的润肺雪梨汤为何贾珍贾蓉父子也从不给贾敬准备食物”

    不待谢鲸回话,吴天佑立刻看向皇上,连连磕头

    “怪力乱神之说总属虚诞,陛下难道真的相信,稚龄幼女能有造化神通贾家故弄玄虚,不过是为了以神鬼之说蒙蔽陛下圣听,从而蛊惑帝心,谋取私利贾珍隐匿父丧在先,欺瞒陛下在后,此事万不可姑息,请陛下早做决断”

    他说完,一个头磕下去,眼底划过一丝冷光。

    贾惜春倒也真是艺高人胆大,竟想得出这般计划来应付,可惜人死不能复生,贾敬既然已死,她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来,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只要这件事坐实了,忠顺王爷的困局也就破了若惜春真是有神通之女,为何她“炼”的丹药不能救活自己父亲,反而是吃死了人就退一万步讲,找不到惜春谋害父亲的证据,可她既没能提前预料到贾敬出事,亦没能救活贾敬,可见所谓的神通,不过是欺瞒皇上的手段罢了

    惜春的“神通”成了弄虚作假,那忠顺王的案子自然还要再斟酌,所谓的什么“试毒宝物”,不过是陷害忠顺王的手段而已。

    他们原本是想等宁国府自己兜不住露出事来,再直接参惜春之事的,可惜宁国府太沉得住气,皇上给的十日之期今日已至,他也不得不亲自出首,硬将这事捅到皇上面前。

    虽然由他出首有越职之嫌,但只要宁国府的罪名坐实,那么其他的也就都不成什么问题了忠顺王重获自由之后,自然有法子一一替他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