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章 084 好友
    第八十四章

    张居正却道“观其文可以见其人,会元郎胸中有沟壑。”

    他之所以将柳贺点为会员,除了柳贺文章质朴无浮辞外,也有他五篇策问写得极好的缘故。因科举重头场,士子们只知钻研四书五经,头场七篇文章通常写得文采斐然,然而后面的策问便显出其实际见识的不足。

    策问看的是考生应对政事的能力,考的是真本事,便是文章再花团锦簇,内里的缺失还是能被一眼看出。

    而柳贺的策问虽淳实,某些字句却让张居正有一针见血之感,仿佛平平之中蕴含着锦绣一般。

    正如柳贺给他的印象。

    在一众士子中,柳贺并不显得如何出挑,若非他是会元郎,张居正恐怕都不会第一眼看到他。

    但这般性格倒是很适合官场。

    张居正少时也有些张扬,因而被湖广巡抚顾璘压了一科乡试,直至二十二岁才考中举人,而为官之初,因深感嘉靖朝吏治政废人弛,他也曾上过论时政疏,可惜却无人采纳,之后张居正学会了内敛与蛰伏,讨好严嵩父子,才一步步升至今日的官位。

    官场中人若是毫无个性,只适宜当一个教书匠,若是性子过于张扬,又很容易被打压。

    不过张居正对柳贺只是匆匆一观,并未细致观察,眼下他已位极人臣,一个小小的会元郎并不会让他关注太多。

    当然,这一科会试所录的贡士皆是他的门生,对于张居正来说,他若想在朝中有一番作为,门生还是需要培养一二的,毕竟门生不会改换门庭,一切听座师命令。

    从某种程度上说,三年一科的会试正是内阁阁臣培养门生的渠道,尽管会试乃是为国取士,可取中的贡士拜阁老为座师,以门生自称,到底是为国取士呢,还是为某些阁臣的私利取士呢

    沈鲤所斥责的,正是官场上的这股不正之风。

    拜会过主考与副主考之后,柳贺又去拜会了自己的房师沈鲤,可惜沈鲤待他却不甚热情,但也叮嘱他好好准备殿试“若是进了一甲,你我日后便是同僚,有许多机会可以说话。”

    柳贺心中不由对沈鲤敬佩不已,此人果真端方君子。

    柳贺喜欢与性子正直的老师打交道,因他们心正,待人便正,柳贺不求从他们身上享受特殊待遇,却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待众士子拜会过主考与房师,会试的考卷也进献给了隆庆皇帝。

    在明朝,进卷乃是传统,不仅是会试卷,便是顺天乡试的乡试卷也要进呈皇帝御览。

    隆庆辛未科的会试录就在放榜之后第三日进献,进呈皇帝的会试录用黄绫壳一本、红绫壳两本,都用销金黄红包袱包裹,由礼部尚书亲自呈上,除了呈给皇帝的之外,太后、中宫皇后及东宫太子那边也要呈上。

    这一科会试录录了二十篇文章,柳贺一人便独占五篇,他四书、五经及诏诰表、策问文章皆入选其中,隆庆翻阅时只觉处处有柳贺之名“这会元郎的文章,张卿与吕卿似是极喜爱,朕也觉得此人文章质朴可爱。”

    “这会元郎是何地人”

    与父亲嘉靖不同,隆庆帝的性子颇为随和,对臣下也并不苛刻,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皆为他当裕王时的讲官,即位以后,隆庆对这几位旧臣也极其优容。

    皇帝有问,礼部尚书潘晟自是认真作答“会元郎乃是镇江府人,他是隆庆元年应天乡试的解元。”

    隆庆又问了数个问题,他问得细,臣属们便答得细,隆庆在一旁连连点头。

    接下来隆庆帝便与大臣们商议起了三月殿试之事。

    按大明朝的惯例,殿试于丑、辰

    、戌、未年会试之次月举行,洪武年规定是三月初一举行,成化以后则逐渐改为三月望日举行,即三月十五举行。

    会试在奉天殿举行,“临轩发策、读卷、题名、发榜、传制,皆天子亲行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嘉靖就是个可以将这套程序省去的皇帝,纵观整个大明历史,有一个鲜明特色,明君寿命都很短,昏君寿命长又特别能折腾,主要代表就是嘉靖与万历。

    当然,所谓“皆天子亲行”也是不可能的,像阅卷、读卷这样的流程必须由大臣协助,隆庆帝此时便在考虑读卷官的人选。

    按一般的惯例,读卷官非执政大臣不得参与,通常来说,阁臣全部参与,九卿通常也会入选,詹事府与翰林学士偶尔也会加入其中。

    被选为读卷官,也是天子信任的表现。

    隆庆帝并不专断,四位阁臣李春芳、高拱、张居正和殷士儋定了之后,接下来便轮到六部尚书,因礼部尚书需担任殿试提调官,吏部尚书张居正为阁臣,兵部尚书郭乾、工部尚书朱衡、户部尚书张守直与刑部尚书刘自强是接下来的四位人选。

    隆庆帝接下来又点了通政司、督察院与大理寺的主官,这是传统,众臣都没有意见。

    而其余人选隆庆帝则请几位阁臣推荐。

    张居正荐举了吕调阳。

    高拱则荐举了张四维。

    张四维是山西平阳人,高拱虽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却在山西,张四维便透过这一层老乡关系与他搭上了线,一步步晋升至吏部左侍郎。

    对两位信臣的推举,隆庆帝当场允了,之后又与诸臣商定了殿试中的一些细节。

    待众臣退去,隆庆帝也有几分无可奈何,眼下朝局仍旧不稳,首辅李春芳被高拱与张居正架空,高张二人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陈以勤被高拱排挤回老家丁忧,隆庆帝心中也是知晓的。

    但帝王需懂御下制衡之术,他身体并不强健,因而对朝事也比较随意,当然,比起他父亲还是略胜一些的。

    眼下隆庆帝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自是希望有几位器重的臣属来辅佐太子,若是内阁斗争太混乱,太子恐怕也驾驭不住,隆庆帝便将目光转向了更年轻的臣子。

    两科殿试取中的进士,即便不能为他所用,日后能辅佐太子也是极好的。

    隆庆又将辛未年这科会试录仔细阅览了一遍,读到称心的文章便将士子名字记下来。

    自去沈鲤府上后,柳贺便在会馆内闭门读书,不仅他如此,荆光裕、杨维新二人也是如此,毕竟会试中是中了,但殿试的名次却决定了士子们日后的前程,名次靠后的士子想搏一搏进入二甲,排名靠前的士子们则力争在殿试中依旧名列前茅。

    没有人被会试上榜一时的荣耀所迷,柳贺自然也是如此,他知晓京中此时有士子在想办法与读卷官们搭上线,但人家有人家的门路,柳贺既然没有门路,读书时自然要更努力一些。

    他读完一册书,正要练一练文章,毛笔刚蘸上墨,施允与纪文选便推门进来。

    “你读书有半日了吧歇一歇再读也不迟。”

    他话刚说完,会馆中伙计便端了一笼屉的馒头上来“都是新蒸的馒头,很有嚼头,会元老爷尝尝。”

    镇江府不吃馒头,到了京里,柳贺却是面也吃馒头也吃,北方的馒头滋味还不错,虽然朴素了些,但殿试前柳贺不想吃大鱼大肉,吃些小菜反倒有滋有味。

    “我们今日在京里逛了逛,买了些吃食和小玩意儿。”纪文选一口咬了半个馒头,“等你殿试考完,我俩便先回去,过段时日再”

    柳贺点头“嗯。”

    施允此次会试未中,已决心回去再读三年,他比柳贺还小一些,再读几年倒也耗得起

    。

    而纪文选则在考虑是否留在京中帮柳贺,柳贺过了会试,中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他对做官之事虽不了解,听会馆中众人议论却也知道,柳贺留京的希望极大。

    若是柳贺在京中为官,他一人绝对处理不好诸项事务,饮食洒扫这些倒也罢了,雇人便可,而迎来送往、与其他官员交游这些,却需要一个得力的管家来帮忙。

    纪文选性子还算灵活,这次柳贺和施允来京考试,他替两人跑了不少地方,但他一是不适应京中的气候,二是爹娘家人都在镇江,京城着实有些远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这正是柳贺与纪文选都顾虑的地方。

    柳贺与纪文选一直是以好友的身份相处,不管柳贺过了乡试会试都一样,而如果纪文选来帮他的忙,身份就是他的管家,两人相处是否还能与以往一样

    这一点柳贺无法确定。

    因为人性本身就是会变化的。

    等到晚上,柳贺字快要写完了,纪文选敲门找他“我认真想了想,贺哥,我还是回家去吧,跟着贺哥你会有富贵,这我知道,但我见到那些人会无措。”

    来了一趟京城,见到柳贺结交的士子,纪文选几乎不敢相信他和柳贺都是通济社学出身。

    在镇江府时他知晓柳贺厉害,因为人人提起柳贺都是夸赞。

    而到了京中,偌大的京城,有那么多官僚、士子与富商,柳贺面对这些人时却很从容。

    纪文选意识到自己与柳贺已处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并不羡慕,反而为柳贺高兴。

    因为柳贺是他的好友。

    他想一直与柳贺当好友。

    京城的风光实在太迷人,一不小心就会沉迷其中,他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应在镇江府的生活,时不时在街上晃两下,再挨他爹骂两声,心中反而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