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6章 226 漏掉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乡居小记后面几篇柳贺未发给育言报,毕竟版面有限,若期期都是他的文章,这走后门的帽子柳贺恐怕是摘不掉了。

    不过柳贺已将文章与几位好友互换,正逢春闱之年,士子们皆聚集于京城,育言报比以往更为畅销,柳贺几篇乡居小记也慢慢流传开来。

    他在读书人中的声望原就比一般官员高上许多,乡居小记虽为散文,然而其文辞之优美、意境之深远,真叫人回味无穷。

    “我顾宪成文名响彻京城,原以为会元如探囊取物,今日读了柳泽远文章,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最佩服柳三元之处,正是其为官有官声,为文有文名,天下如他一般的官员可谓凤毛麟角。”

    柳贺虽未能在官场上更进一步,但在读书人心目中,他却是值得效仿的榜样。

    “各位可曾听说,这一科会试申吴县为主考,申吴县向来唯张江陵之命是从,上科会试汤临川之境遇怕是要重演。”

    “申吴县为主考,余丙仲为副主考,若副主考改为柳泽远,我等遭遇应当能好一些。”

    柳贺毕竟有过筛落张敬修的作为,也曾在张居正夺情事上仗义执言,他未能当上会试副主考,这一科的士子们都十分失望。

    尽管柳贺在镇江老家,但因京城读书人汇聚的缘故,他的名望仍是一日胜过一日,丝毫不逊于他任右宗伯之时。

    这一年正月,吕调阳过世,他是柳贺会试时的小座师,柳贺收到消息已晚了半月,只得匆匆托人带了封慰问信。

    吕调阳在次辅任上并无太大的功绩,但他称得上是个好人,京中皆知,吕调阳是因冒犯了张居正被迫致仕,但他年老体衰也是事实,可在传闻中,吕调阳被张居正压制得仿如小可怜一般,这就有些太过了。

    张居正的确霸道,但吕调阳也算是他亲手提拔,他下手并非传闻中那般狠辣。

    之后柳贺便有些无所事事起来,及至三月,会试的消息传来,镇江一府有六人中进士,其中就包括姜士昌,柳贺也自心底为对方高兴。

    虽无事可干,柳贺也不愿让自己一直闲着,写文章、重农事一样没有落下,他虽仍关注朝中诸事,但注意力已经从官场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上。

    妙妙成长时正是他为官忙碌的一段,柳贺没有时间去关注她的成长,现在知儿年幼,柳贺便与杨尧每日看他如何握拳、流口水、傻笑过起寻常夫妻的生活,日子安静又轻松。

    有空时,柳贺便去爬一爬焦山与北固山,感受当年东吴船队在此的恢宏气场,或是在江畔漫步,看长江滚滚而流,由春至夏。

    “相公如今愈发随意了。”

    在家柳贺不必拘束,在穿着上便十分不讲究,回家之后,他连新袍子都未做两件,等天热了,便将袖子一卷,露出半截胳膊,一点没有文人雅士的风范。

    他文章写了有一叠,摞得很高,若有空闲就去太仓走一走,游玩之事在年轻时候做其实更合适,今年他已有三十岁,又见识过官场上的风浪,心态变沧桑了,看景时也易代入自身心境,反倒耽误了美景本身。

    他是在礼部右侍郎位上归乡的,当时许多官员以为,他受张居正信重,应当早日回归朝廷才对,可到现在,柳贺回乡已有一年,却仍是乡居,没有一点返回朝堂的迹象。

    一年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

    “柳泽远仍是去田间”

    镇江知府林应雷听着手下禀报,眉头紧锁道:“他既非官身,本府农事如何与他不相干,本官反因此忧心忡忡。”

    “着人去他府上说一声,他既归闲在家,府中事就无需他操心了。”

    “府台,此举恐怕会得罪柳泽远。”林应雷手下师爷劝说道,“此人年方三十,未必没有翻身之日,此人归乡一年府台都忍得,何不再多忍几日”

    另一位师爷也道:“府台应当也听说过柳泽远在扬州时的情景,他是当代文宗,心胸又不宽广,这般人府台无需讨好,但也不必得罪了。”

    林应雷想想也觉得有道理:“便忍他几日。”

    他十分疑惑:“柳泽远年少气盛,在京中颇受张相器重,为何张相就任其赋闲在家,莫非他日后都不打算起用柳泽远了”

    “只怕是时机未到吧。”师爷道,“柳泽远在乡这一年也有贤名,本府重建府学,他出力甚多,且他与南京礼部、南监都交好,前几日大宗师来本府,还特意到他府上拜访。”

    林应雷不由感慨:“科第之差,差距何止万分本官当年若是二甲,也不会在知府位上熬了这么多年。”

    “他柳泽远一中进士便入了翰林院,二年未满便晋为天子师,与众阁老、部堂、翰林相交,如我等外官进京时,想去人家府上探路都寻不到门道。”

    林应雷所说的是官场上的实情,他能这般说,两位师爷却不好附和,只得编了两句话搪塞过去。

    林应雷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柳贺是隆庆五年进士,柳贺入官场比他晚了十五年,品阶却比他高了一级,论官位的含金量,柳贺这礼部右侍郎堪比应天、凤阳巡抚。

    柳贺久不至京城,官场众人似乎也忘了他的姓名,然而过了夏日,到八月时,礼部尚书潘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虽为虚衔,却是堂堂从一品官。

    潘晟嘉靖二十年便入仕,彼时许多官员都靠写青词得蒙帝宠,潘晟虽为榜眼,却不愿媚上封官,直至今日才升至为官生涯的巅峰。

    隆庆朝起的阁臣中,除高拱外,其余资历均不如潘晟。

    然而潘晟这太子少保刚加封一月,他竟以归乡心切的缘由返乡了

    满朝文武皆是愕然。

    可潘晟说跑就跑,他归乡的心情竟比柳贺请假时还要迫切。

    众官员:“”

    仔细想想,隆庆年时潘晟已经跑路过一回了。

    潘晟走了,他的礼部尚书之位却空了出来。

    到这个时候,礼部尚书空置可谓意味深长。

    申时行府上,申时行与手下道:“潘新昌此次返乡,诸位看,可有元辅的手笔”

    “应当不会。”手下道,“元辅与潘新昌关系一贯紧密,纵是想迎柳泽远入阁,应当也不会令潘新昌去位。”

    张居正这人对盟友还是十分照顾的,潘晟位高权重,并不是张居正能轻易劝走的。

    “老夫也是如此认为。”申时行道,“如今朝堂上,可还有堪配礼部尚书之位的官员”

    答案是没有。

    总不能将陆树声、万士和再搬出来,而余有丁任礼部左侍郎不过半年,他是跳过礼部右侍郎之位直接任礼部左侍郎的,晋升时原就是擢升了,若更进一步至礼部尚书,那就实在太快了。

    可若换成柳贺申时行并不愿意。

    此刻,张四维府上也发生了同样的对话,张四维子张泰征在他身侧,道:“儿与同年们相交,京中翰林及新入官场的六部主事,无不对柳泽远深深拜服。”

    张四维为次辅,张泰征在京中也是知名衙内,他和张居正的四位公子关系都不错:“张思永原也十分不服柳泽远,自柳泽远令他办育言报后,此子不许旁人多说柳泽远一句。”

    就连他也不禁感慨,柳贺究竟给张嗣修灌了什么汤

    “礼部尚书之位需经廷推,纵是张相一意扶持柳泽远,但柳泽远此时不在京中,他纵是想拉拢九卿衙门的官员,恐怕也鞭长莫及。”张泰征道,“父亲心中若有属意的人选,不妨多出一出力。”

    张四维轻轻点了点头。

    张泰征还给出了一条建议:“此时礼部尚书空置倒也无妨,便令余丙仲暂掌礼部事便可。”

    “元辅恐怕不会愿意。”张四维道,“元辅此时恐怕已授意王汝观,令吏部推选堪任礼部尚书的人选了。”

    张泰征也不由皱起眉头。

    他父亲虽为次辅,像礼部尚书这般重要官员的任免却还是要看张居正脸色行事,若张居正推了柳贺,张四维恐怕还得附和。

    柳贺一招以退为进为他谋得了百官的敬意,他敢进又能退,年岁虽轻,却能成事,仅以资历来说,隆庆五年才入仕的柳贺其实是最浅的,但耐不住他本事大。

    柳贺压根不知道潘晟跑路的消息,仍在镇江府中闲逛,他这段时日心情十分好,滚团在京城时已经蔫得几乎快断气了,回乡之后,它与那滚地锦贴在一处,精神反倒更足了些。

    不管怎么说,能让这猫多陪自己几日也是好的,他当年在外求学时,就是滚团一直陪在纪娘子身侧,滚团虽是只猫,但在柳贺心中,它已经与家人无异。

    将滚团送去陪滚地锦玩,柳贺刚到家,便接到一封急信,信来自南京礼部,称南监有学子闹事,非得见了他柳三元才能平息。

    顾为道:“老爷,您去还是不去”

    柳贺道:“我不过一闲人耳,学子闹事,为何找到我头上”

    莫非是他在地方上太客气,给了这些人他随叫随到的错觉

    南监学子常常闹事,若非他们是最高学府的学生,仅这闹事的风气就该好好治一治。

    闹事的缘由,也不过是要求科试文章缩短到五百字以内罢了。

    柳贺拒了南京礼部的邀请,因而这一回,南京礼部上报在地方上兴文教的官员时,便特特将柳贺给漏了。

    南京礼部如今虽无大权,官阶配置却和北京礼部相同,都是些待养老的清闲官员,但不少南京六部官员也常常原官转至北京礼部任职,因而此处官员也有几分傲气在。

    柳贺并未将这份名单放在心上,顾为等柳贺的幕僚反而十分生气:“老爷为府学、县学捐银,还购书赠予府、县学,指点生员,若非老爷,府学书楼都建不成”

    府学书楼年代久远,砖破了,屋顶还漏水,藏在其中的许多书都遭损毁,将楼修起来容易,将书卷恢复原貌却是难。

    镇江府学教授向府衙申请过几回,都被府衙搪塞了回去,府学教授忍无可忍,柳贺回乡后,便找上了柳贺帮忙。

    柳贺在士绅中颇有面子,他自家也不缺钱,便发动当地士绅为府学捐钱,出资为购买了不少书册,府学相邀,他有空时便为生员们上一堂课。

    柳贺可谓劳心劳力,但礼部上报名单时,却独独将他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