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42. 策论 他确实可以试试给《安江文集》投……
    黎青执跟着要了二十块炸臭豆腐干, 坐在吴白川身边吃。

    他觉得只放甜面酱的臭豆腐干滋味不够好,要是有辣酱就好了,最好还是放了芝麻花生, 特别香的那种辣酱。

    这时候没有一次性餐具, 大家买了吃的, 要么直接拿着吃,要么就用店家的碗碟来吃,考究点的,则会自带碗碟。

    黎青执和吴白川都不是讲究人, 就端着店家的盘子, 坐在摊子后面,店家准备的小板凳上吃。

    前面是热闹喧嚣点满了灯笼的街道, 背后是一望无垠的黑暗黎青执一边吃,一边跟吴白川打听京城的事情, 而吴白川并不隐瞒, 用只有黎青执能听到的音量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仔仔细细地说了。

    说完,吴白川问黎青执“黎先生, 沉冤录是你写的”

    黎青执并不意外吴白川能猜出来,吴白川这样走南闯北做生意的人, 他或许胆子不大喜欢趋利避害, 但绝对聪明“是我写的。”

    “张巡抚知道吗”吴白川又问。

    “知道。”黎青执道。

    吴白川心情大好,他就知道, 黎青执肯定是张巡抚的人。

    “黎先生”常瞻抱着常翠过来。

    小孩子的睡眠就是好, 外面这么热闹, 常翠依然睡得特别香。

    “翠翠睡了啊你快带她回家吧。”黎青执道。

    常瞻看了吴白川一眼,带着常翠离开了,他很想知道自己哥哥的情况, 但现在上去问情况显然不合适。

    黎青执和吴白川已经吃完了臭豆腐干,就一起去吴白川的船上拿常端托吴白川带回来的东西。

    常端给黎青执带的东西主要是书信,装在一个小木箱里,黎青执拎起箱子,道“吴掌柜,多谢了。下次你去京城,我还要麻烦你给他带点东西过去。”

    吴白川立刻道“不麻烦不麻烦,黎先生你有什么要我给段掌柜带的,尽管给我。”

    黎青执离开吴白川这里,拎着箱子去找金小叶。

    这会儿算现代的时间门,应该已经八点多快九点了,大部分百姓都已经回家,灯会这边的摊子也已经收了大半摊主的东西都卖光了

    “子霄。”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黎青执看过去,就看到了李秀才。

    李秀才身后,还跟着浩浩荡荡一大群人。

    嗯,李秀才全家出动的话,人数真的很多。

    “先生怎么还没回去”黎青执问。一般带孩子的,都会早点回去。

    李秀才道“之前有孩子玩野了,不愿意回去,现在才肯走。”他想早点回去的,但他的孙子孙女不乐意,刚才还有人坐地上闹着不肯回去

    “先生慢走。”黎青执笑道。

    李秀才的收入还是可以的,他家虽然不富裕,但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黎青执注意到那些孩子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吃的玩的。

    黎青执到客栈的时候,又遇上了苟县令一家。

    苟县令和苟英都大包小包带着不少东西,苟夫人和苟县令的两个女儿就没拿什么东西了,也可能是让下人拿着。

    打了个招呼,黎青执才去找金小叶,顺便把黎大毛黎二毛叫醒。

    这两孩子挺沉的,还是让他们自己走吧。

    黎大毛黎二毛被叫醒了有些不乐意,撅着嘴巴闹脾气。

    黎青执见状道“大毛二毛,爹今天走了好远的路,都走不动了,你们能不能扶着我走”

    黎青执露出虚弱模样来,黎大毛黎二毛见了,连忙道“爹,我能”

    他们两个顾不上被叫醒的难受,起来想扶黎青执。

    “大毛二毛真棒,你们牵着爹的手,跟爹一起走吧。有你们在,爹就走得动了。”黎青执道。

    黎大毛黎二毛认真点头,牵着黎青执走。

    金小叶看了黎青执一眼,有点佩服。

    黎青执真的太有办法了,这两个孩子在黎青执手上,总是特别乖。

    大晚上的,回去的路有点黑,黎大毛黎二毛不免害怕,黎青执见了,就给他们讲故事。

    鬼故事是绝对不讲的,黎青执挑了个历史上半夜行军打胜仗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顺便给他们说半夜行军都要注意些什么。

    两个孩子听得特别认真,完全忘记了害怕。

    同样忘记害怕的,还有黎老根和赵小豆。

    黎老根胆子小,赵小豆吧他以前在家的时候听过一些鬼故事,免不了怕黑。

    两人手牵手走在黎青执后面,原本比黎大毛黎二毛还害怕,现在却光顾着听故事了。

    等来到县城,就有灯光了,他们回到金叶绣坊的时候,绣坊里也亮着灯女工们已经先一步回来了。

    黎青执让金小叶带着黎大毛黎二毛去洗澡睡觉,自己却是去叫了一声常瞻,让常瞻和他一起看常端送回来的书信。

    得知自己哥哥没有回来,常瞻有些失落,但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情,和黎青执一起看信。

    常端在信里没提他跟吕庆喜的事情,只是说了京城的情况,然后又提到他现在经营着一家酒楼。

    黎青执已经从吴白川那里知道常端的事情,自然也就知道他的酒楼是吕庆喜给的。

    他也知道常端为什么要留在京城。在京城开酒楼的话,常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看过信之后,黎青执就将那些信件给了常瞻。

    反正他都已经记住了。

    第二天,黎青执去了李秀才那里之后,就拿出纸笔给常端写信。

    他将自己知道的,跟开酒楼有关的事情全都写了下来,比如店小二的服务态度要好,服装最好可以统一,可以给客人赠送一些小零食之类。

    黎青执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写下来,当然他也在上面写了,自己并没有开酒楼的经验,这些东西只是随便想的,要不要用,具体怎么用,全看常端。

    写完这些,黎青执又拿出一张纸,开始写蒸馏酒的技术。

    张巡抚喝醉那天,黎青执就想制作点高度酒放着了,那是能消毒的好东西。

    不过他一直没来得及制作,除此之外他发现大齐,已经有蒸馏酒了。

    但大齐的酿酒作坊并不知道他们是靠蒸馏在提纯酒精,只把这当作酿酒的一个步骤。

    他们将酒醅放在一个大木桶里,再把木桶放在蒸锅上蒸,木桶的上方,则放上一个大铁锅,铁锅里放冷水

    酒精七十多度就能蒸发,遇到放了冷水的铁锅又能凝结最后就能收集到“烧酒”。

    这样制作出来的烧酒,度数不是特别高,也就二三十度的样子,而黎青执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铁质的蒸馏器皿,可以将二三十度的酒继续蒸馏,应该能蒸馏出五六十度的酒来。

    就是这器皿不大,能蒸馏的酒应该不多物以稀为贵,也挺好。

    黎青执画了个图纸给常端,又写了一下番椒可以拿来做菜的事情。

    他打算将手上一半的辣椒粉连同他写的信,一起送去京城给常端。

    常端在开酒楼,应该用得上。

    黎青执跟吴白川说过让吴白川帮忙带东西给常端,但吴白川要过上两三个月,才会再去京城想了想,黎青执打算从绝味斋那边选两个劳工,让他们跟着其他船队去京城,给常端送东西。

    去京城的船队并不止沈家一个,只是沈家的船队特别大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镖局会往京城送东西。

    打听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近期要去京城的船。

    而这事儿,他可以交给常瞻去办。

    这天晚上,黎青执照旧带着黎大毛黎二毛去灯会那边。

    他都答应两个孩子要天天带他们去了,可不能爽约。

    不过金小叶没去,她有了个新想法,正在筹备

    于是,黎青执就背着一袋铜钱,牵着黎大毛黎二毛后面跟着黎老根赵小豆苟英,从灯会的这头逛到那头,再从那头逛到这头,一边逛一边吃。

    看到黎青执的好胃口,苟英肃然起敬。

    黎青执真的太能吃了

    这天他们回家就比较早了。

    黎青执照旧带着三个孩子还有黎老根走回去,苟英不想走路,就蹭朱家的船回去。

    苟英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很安静,他爹娘应该已经睡了。

    他也不去打扰他们,让门房给他开了门之后,就朝着自己住的小院子走去,打算洗漱一下就去睡觉。

    明天还要去读书呢

    苟英对读书已经不排斥了。

    李秀才对他并不严格,他在学堂里虽然要学习,但也能跟其他人一起玩,因为他懂得多以及是苟县令的儿子,那些人还都听他的

    去学堂比在家有意思多了,他喜欢去学堂

    “哥。”一个小小的声音突然响起。

    苟英一愣,然后就见自己的大妹妹从一棵树后面出来“淑云,有事吗”

    苟淑云才十岁,是个比苟英矮了很多的小女孩,她仰头看苟英“哥,你今天去灯会了”

    “对,去了”

    “哥,灯会好玩吗”

    “好玩啊你昨天不是去过了吗”

    苟淑云低下头,过了一会儿才道“哥,你明天能买点灯会上的东西给我吗”

    “可以啊,你要什么”苟英问。

    苟淑云高兴起来“我想要麻球、炸年糕、臭豆腐干”

    苟淑云一口气说了很多,说完又道“哥,你一次给我带两样就行了,多了我跟淑雨吃不下。”

    “行”苟英道。

    苟淑云又道“哥,你别告诉娘。”

    “我保证不说”苟英拍着胸脯做保证。

    苟淑云高兴极了,悄悄回了房间门。

    苟英等妹妹走了,琢磨起来。

    明儿个除了买吃的,他还可以给两个妹妹买点玩具

    苟英其实挺喜欢两个妹妹,但他娘觉得他的两个妹妹是女孩子,平日里这不许那不让的,他根本没机会跟两个妹妹玩儿,久而久之,跟妹妹也就不熟悉了。

    现在妹妹难得跟他提要求,他一定要满足。

    不过他妹妹不懂,他却是知道的,家里的下人都是爹娘的眼线,今天他妹妹来找他这事儿,就肯定瞒不了他爹娘。

    但他跟妹妹说话的时候周围没有别人,所以他爹娘不会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家里那么多下人,他要在他娘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妹妹送吃的不容易但这很有挑战性,不是吗

    苟英想来想去,最后选了个最简单的。

    明儿个晚上,他把吃食偷偷放妹妹窗户外面

    当然要提前跟他妹妹说一声。

    苟夫人并不知道自己女儿去跟儿子要庙会上的吃食了,她这两天很不开心。

    昨天去灯会不开心,今天苟县令找她再去,她拒绝后苟县令一个人去了,她还是不开心。

    那破灯会有什么好的她丈夫怎么一心扑上面

    那灯会当然很好。

    至少崇城县的百姓,就觉得灯会非常有意思。

    新码头这边的空地很大,也就划出来很多摊位。

    第一天,摆摊的老百姓并不多,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摆摊的人却越来越多。

    他们不一定卖吃食,还可能卖一些别的东西,比如有竹编手艺的,会在灯会上卖竹编。

    小笸箩小篮子小椅子不实用但孩子们喜欢

    当然实用的,大人喜欢的东西也都有,可以尽情挑选。

    就连金小叶,都带着金叶绣坊的女工在灯会上摆了个摊子。

    她们交了三份的钱,占了三个摊位,然后在摊位上卖包括头花在内的各种小玩意儿。

    来逛庙会的年轻女孩很多,她们都愿意买点,金小叶她们的生意还挺好的。

    这灯会,苟县令原本只打算办个四五天,但因为人太多,他打算多办几天。

    苟县令甚至还让朱前摆了个摊子,在摊子上卖沉冤录还有黎青执给他写的那些故事。

    当然里面还夹杂了其他一些话本,只卖这两样不太好。

    黎青执他们印刷沉冤录速度很慢,是因为常瞻、常端还有冯大都不是熟练工。

    苟县令要印这书,就简单多了

    他跟崇城县的印书作坊说了一声之后,那书坊立刻就忙活起来在黎青执准备灯会的时候,苟县令已经印了几千套沉冤录。

    一同印的,还有黎青执写他丈量土地的那个故事。

    沉冤录在京城很火,但在崇城县,知道这书的人寥寥无几。

    可现在,这书跟写苟县令的书摆在一起,朱前找来摆摊卖书的人还很会吆喝“都来看啊写尽了临湖县百姓冤屈的沉冤录,给你揭秘张巡抚在临湖县大开杀戒的缘由”

    “京中百姓争相翻看,朝中大臣为之落泪的沉冤录,都来买一本吧”

    “让张巡抚怒发冲冠的沉冤录,都来看看啊”

    虽然沉冤录这书知道的人很少,但崇城县的读书人,都已经知道张知府升任张巡抚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叫卖声里,很多读书人买了书。

    那些说书先生,更是抢着买书这书他们随便翻了几页,就发现特别适合说给老百姓听

    而当这些买了书的人看过书

    “我知道严县令干了不少恶事,但还真没想到,临湖县有那么多冤案”

    “临湖县的人太惨了,还是我们崇城县好。”

    “苟县令真的比严县令好太多了”

    “张巡抚也是个好官”

    崇城县的老百姓提起张巡抚的时候,张巡抚正跟崇文书院的周山长下棋。

    周山长也提到了崇城县“张大人,听说崇城县办了一个灯会,还办得非常热闹”

    “我也听说了,崇城县这一年动静不少。”张巡抚道。

    崇城县举办灯会的事情,早已传到府城。

    府城这边的普通百姓听说此事之后,只是羡慕一下,不会大老远去崇城县看灯,但那些有钱人不一样。

    府城的一些有钱人得知此事,雇了船直奔崇城县,已经看过灯会了。

    新码头这边除了老百姓摆的摊子,还有各种铺子,那些铺子卖的东西很不错,再加上府城的这些有钱人大多不像苟夫人一样排斥麻球一类的食物从府城来崇城县的人,都玩得挺高兴。

    到后来,甚至一些不那么有钱的府城的人,也包船到崇城县游玩。

    “听说崇城县的县令,是个少见的好官。”周山长道。

    “是的。”张巡抚笑起来。

    苟县令确实不错,不过崇城县那边动静这么大,搞了这么多事情,应该跟黎青执有关。

    黎青执虽然连秀才都不是,但他真的很擅长管理百姓。

    他明天就要去省城上任了,中间门会路过崇城县张巡抚打算在崇城县待一天,跟黎青执聊聊,再看看崇城县的灯会。

    周山长这时候,还就说起了黎青执“张大人,提到崇城县,我就想到了一个人。”

    “谁”张巡抚问。

    “就是今年府试案首,黎青执”周山长道“此人的才学当真不错,写的策论更是言之有物”

    周山长夸了黎青执很久,最后道“张大人,您主持完府试就去了临湖县,都没有见过他,实在可惜。”

    张巡抚闻言笑起来“我见过他,在府试之前就见过。”

    “张大人觉得他如何”周山长问。

    张巡抚道“天纵之才。”

    周山长没想到张巡抚对黎青执的评价竟然这样高,有些吃惊。

    张巡抚又问“你夸他策论写得好你看过他的策论”

    “不久前,他就写了两篇请我指点。”周山长说完,就让人去将黎青执上次来见他的时候,写给他的策论拿过来。

    张巡抚跟黎青执聊过,看过黎青执写的书,也看过黎青执府试时写的策论。

    但他跟黎青执的接触不算多,对黎青执的学问,算不得多么了解。

    此刻周山长将黎青执写的两篇策论送到他面前,他仔细研读,才发现黎青执的策论,写的是真的好。

    他觉得这样的策论,拿去参加乡试都没问题。

    “这两篇策论,给了我吧。”张巡抚道。

    “这是他给我的,张大人你可不能抢了去”周山长道“他这字实在好看,我想日日欣赏”

    张巡抚道“那我誊抄一遍带走。”

    “大人您早说我已经让人誊抄数份,给大人您一份就行。”周山长立刻让人去拿誊抄的文章,又问张巡抚“大人要这文章做什么”

    张巡抚道“省城那边的安江书院,每月都会出一册安江文集,收录最新出的诗词歌赋还有各种文章,黎青执这策论,可以上安江文集。”

    听张巡抚这么说,周山长一愣。

    他的崇文书院是禾兴府最好的书院,但跟安江书院不能比。

    安江书院,是整个江安省最好的书院,书院如今的山长是考中状元,又辞官还乡,教书育人几十年的大儒

    这安江文集更是了不得,这书虽然以安江书院命名,但收录的并不只是安江书院学生的作品。

    整个江安省的好文章好诗词,安江文集都会收录,甚至就连其他地方的文人写的好文章好诗词,安江文集也会收录。

    正因为这样,文人想让安江文集刊登自己的作品难之又难,一个年轻人的文章若是上了安江文集他绝对会名声大噪。

    毕竟安江文集收录的文章,大多是那些已经考上了举人进士,非常有名的文人写的。

    周山长的文章,就上过几次安江文集。

    周山长虽然觉得黎青执的文章不错,但没想到张巡抚的评价这样高,竟然觉得黎青执的文章能上安江文集。

    他恨不得黎青执明天就来崇文书院读书,可惜黎青执说家中有事,一直没过来。

    周山长跟张巡抚聊完,送张巡抚离开,彭景良就来了,来告假。

    周山长皱眉“你好好的,怎么又要请假明年你就要下场了。”他打算让彭景良明年下场去参加乡试,这段时间门也就一直拘着彭景良,让彭景良用心读书。

    彭景良道“山长,我就请一天,再加上我休沐的日子我想去崇城县看灯会,顺便拜访一下黎兄。”

    周山长道“可以。”

    彭景良见自己的老师同意,喜出望外,然而周山长这时又道“我与你一道去。”

    彭景良傻眼了。

    他主要是想去灯会玩,可要是他老师也去那他还怎么玩

    “那朱寻淼是崇城县人,把他也叫上吧。”周山长又道。

    黎青执一直没来读书,朱寻淼倒是来了。

    朱寻淼学问一般,但他性格不错善于交友,在崇文书院混得挺好的。

    周山长打算带上他。

    周山长对朱寻淼印象不错,但在崇文书院,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朱寻淼的。

    此刻,就有一个学生跟朱寻淼起了冲突,故意将朱寻淼的书撞在地上。

    这人有个弟弟想来崇文书院读书,但一直没得到名额,倒是朱寻淼轻轻松松就进来了。

    就因为朱寻淼有钱

    这人将朱寻淼的书,鄙夷地看着朱寻淼“不过是一个商人之子,来了书院就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

    朱寻淼有些生气,正要跟这人争辩,彭景良来了。

    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门消失,两人都看向彭景良。

    彭景良大大咧咧的,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笑着对朱寻淼道“朱兄,老师让我跟你说一声,让你后日与我们一起去崇城县。”

    彭景良说完就走了。

    朱寻淼看向那个一直看不起自己的同窗“我确实只是商人之子,但山长看重我,没有办法。”

    朱寻淼的那个同窗都气坏了

    朱寻淼却很高兴,后日,他就能回家看看了

    这段时间门在崇文书院读书,他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他有点想家了。

    他还想看看崇城县的灯会。

    第二天一大早,张巡抚就离开了禾兴府府城,坐船前往崇城县。

    他之前去崇城县,是坐小船的,但这次不一样他到底已经是巡抚了,禾兴府府衙给他安排了一艘大船,还安排了几个人保护他。

    张巡抚上船后,就坐在桌前,拿出黎青执写的策论,进行修改。

    黎青执这策论写得确实很好,但不一定能上安江文集,安江文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但他修改过之后,想上去就不难了。

    张巡抚年轻时,写的文章就曾在安江文集刊登,这些年没有新作品问世,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事务繁忙,没精力去写。

    张巡抚的船,在中午的时候到达了崇城县。

    他没有急着去找黎青执,而是让人把他送到新码头那边他要去看看这码头。

    这会儿是正午,天太热了,新码头这边也就没有什么人。

    可即便如此,也能看到这里的一切被规划得很好,安排得井井有条,地上也没有什么脏东西。

    新码头很大,建得很好。

    偶尔遇到几个人,还能看到这些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张巡抚心情很好。

    天很热,但张巡抚拒绝了坐船,带着两个护卫走路前往县城。

    这一路,他遇到了不少人,发现这崇城县的百姓,精气神跟临湖县截然不同。

    等他进入县城,这样的感觉就更明显了。

    天太热了,有些人觉得家里闷热,就拿着一把蒲扇,搬了个竹椅子坐在晒不到太阳的巷子里纳凉。

    他们的脸上都是露着笑容的。

    张巡抚走了一段,就找人询问,问他们知不知道金叶绣坊在哪里。

    “你是外地来的商人吧金叶绣坊离这里不远,我带你过去。”一个大婶道。

    张巡抚当即道谢。

    这大婶道“不用谢,你多买点金叶绣坊的东西就行”

    “大姐很喜欢金叶绣坊”张巡抚问。

    这大婶道“喜欢啊我女儿在金叶绣坊做工呢你是不知道,她一个月能挣一两多银子,人家中午还管饭,晚上也能回家”

    给大户人家当奶娘帮着奶孩子不能回家,一个月都只有这点钱呢

    张巡抚跟大婶聊了几句,算是知道了金叶绣坊的情况。

    而等他来到金叶绣坊金小叶问“你是来进货的要看看样品吗”

    金叶绣坊如今的生意做得挺大的,时常有外地的客商来进货。

    金小叶会先带他们看样品,等他们选好要的东西,再算一算多久能做完,成本要多少,然后告知对方货物的价格以及交货时间门。

    张巡抚笑了笑“我不是来进货的,我找黎青执。”

    “你找阿青他正好在里面。”金小叶指了指后院。

    最近天热,中午李秀才会空出一个半时辰,让学堂里的学生吃饭午休。

    有些学生不午休,会在学堂里用功,但黎青执不会。

    他回家吃饭,还会趁着这时间门教三个只上半天课的孩子一些数学科学方面的知识。

    三个孩子是要午睡的,但等他走了,他们才会午睡。

    于是张巡抚进去的时候,就听到黎青执在给三个孩子讲乘法。

    黎青执很早就让三个孩子背过乘法口诀,这会儿就用阿拉伯数字列算式,让他们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黎青执出了一道题,没一会儿,黎大毛就算出结果,紧跟着,赵小豆和黎二毛也算出了结果。

    因为黎青执时不时用异能开发两个孩子的大脑的缘故,现在的黎大毛是个小天才。

    黎二毛其实也聪明,但他不愿意用他的脑子,整天混日子。

    “大毛真棒”黎青执夸奖起来。

    张巡抚也忍不住惊叹“这孩子的算数当真不错”

    黎青执早就发现有人进了后院。

    他还以为来的是金叶绣坊的女工,就没在意,一直到张巡抚出声,他才发现来的竟然是张巡抚,有些吃惊“张大人,您怎么来了”

    张巡抚道“我去省城上任,路过崇城县,就来看看你。”

    黎青执没想到张巡抚竟然会专门来看自己,有些惊讶。

    教孩子不急在一时黎青执让三个孩子去黎大毛黎二毛的房间门午睡,自己则带着张巡抚去了楼上书房,搬了个凳子给张巡抚。

    张巡抚坐下后,问黎青执“子霄,崇城县这次的灯会,是你想出来的吧”

    “确实。”黎青执道。

    张巡抚问“我接下来就是巡抚了,你觉得我作为江安省巡抚,该做些什么”

    黎青执没想到张巡抚竟然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江安省是真的很富裕,但这个富裕,是相对于大齐其他地方来说的。

    若是跟现代比,江安省多的是吃不饱饭的人。

    黎青执平日里也会思考,要怎么让这些人过得好一些现在张巡抚问起,他也就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比如说,可以花钱雇佣百姓挖河建桥修路。

    搞基建是能盘活经济的。

    老百姓手里有了钱之后会去买东西,商人卖了东西也有钱了,会继续做生意这样到最后,大家都受益。

    这是经济方面的,医疗的话可以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年轻人,让他们学点简单的医术,然后在村里给老百姓治病,甚至还可以编一部简单的医书给这些人看。

    至于教育可以鼓动商人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学堂,请一些先生免费给老百姓的孩子上课。这学校教的,当然不能是考科举的知识,单纯就是让老百姓认个字,会算个算数。

    “大人您知道吗之前崇城县出过这么一个事情,一个衙役拿了一张纸,随便在上面写了几笔,找到一户农民,说他们家牵扯进一桩官司,就让那农户吓破胆,最后给这衙役送了二两银子老百姓不识字,就容易受欺负。”黎青执知道让所有人都读书认字,在这个时代是不现实的。

    就算他提议的学堂盖了起来读书要用笔墨纸砚,最后能去读书的,肯定是家中有点钱财的。

    可即便如此,识字的人多了也是好事。

    黎青执说了很多。

    他不确定自己说的这些能不能实现,但只是说一说,又没有什么关系

    最后能不能实行,张巡抚可以自行判断。

    就像常端那边他将自己在现代的时候了解到的酒楼相关的一些知识都写了下来给常端送去,但最后要不要用,看常端。

    张巡抚出口询问,是因为他觉得黎青执的想法与众不同,想让黎青执给他一些意见建议。

    结果黎青执说的这些,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些建议都非常好,最大的问题,是雇百姓修路、培养大夫、建学堂什么的都需要钱。

    就在张巡抚纠结的时候,黎青执问“大人,您知道晒盐吗”

    江安省是沿海城市,崇城县虽然不靠海,但离海边不远。

    因为这个原因,崇城县的盐价不算贵,十文上下就能买一斤,再加上可以买咸鱼什么的补充盐分,这里的老百姓不缺盐。

    但跟现代比这时候的盐价真的很贵

    黎青执了解过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制盐的,然后就发现江安省的盐场依然在煮盐。

    煮盐需要很多燃料,成本很高,要是能换成晒盐到时候不仅产盐量会上升,盐场还能赚更多的钱。

    盐一直掌握在朝廷手上,黎青执知道自己不可能用这法子挣钱,干脆就将之告诉了张巡抚。

    要是能改变产盐方式不再煮盐,那他就是拯救了一片森林

    要是盐价能有所下降,对老百姓来说更是天大的好事。

    张巡抚听到后来,长叹了一声“子霄,我给你改了两篇策论,想将之送去安江文集,让他们刊登你的文章,可现在你若是将你讲的这些若是给安江文集寄去,一定会被录用。”

    “安江文集”黎青执觉得这名字有点熟。

    张巡抚给他讲解了一番。

    黎青执立刻就想起来了。

    他在李秀才那边看书的时候,曾听人说,有些文章是从安江文集里誊抄来的。

    他确实可以试试给安江文集投稿,并以此扬名。

    这年头的读书人很重视名声,也需要扬名。

    不过他要注意一点,写东西的时候不能犯了忌讳。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