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79 章 翰林
    翰林院初设于唐时,本是安置专门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的各类人才,有文学之士,有精通书画、占卜、弈棋者总而言之,不是什么正经官署,而是内廷供奉之处。

    直至开元年间,唐玄宗另设一处专门安置文学之士的学士院,从此便有了“翰林待诏”,在帝王身边专掌内命,号为内相。

    此后历代发展下来,翰林院权职益重,地位日高,到如今已成为朝廷储才仰望之所,天下读书人无不以“点翰林”为荣耀,大齐众所周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换而言之,天下最优秀的读书人都在翰林院,主宰天下兴衰的阁臣亦出自翰林院。

    故而别看翰林院是个五品衙门,地位却是非同一般,看似官品不高的翰林官乃是将来入直文渊阁、参决政事的“内阁预备役”。所谓官卑而位尊,大抵便是如此。

    而翰林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修史、著书,承办经筵日讲,为天子讲经,偶尔还会替天子草拟某些诏书,从前尚有备天子顾问的职责,随着内阁崛起,这一职责被内阁所夺,翰林院也就成了储才养望之所,平日只做修史著书之用,属清流中的清流。

    另外,翰林院有别于其他官署,兼具学术性质,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的新科庶吉士还要在庶常馆学习三年,由翰林院学士等人教授,三年后散馆时凭表现获得授官。

    今科通过管选的二十名庶吉士中便有谢拾的三位熟识严元浩,谢晖以及于方远。

    三人前往庶常馆开始学习生涯时,身为三鼎甲的谢拾、申遇时与江博物三人却无需如此,一大早抵达翰林院,便正式入职。

    来前谢拾已经于吏部领过官服和牙牌。官服各有品阶,一至四品官服为绯色,五至七品官服为青色,而八至九品则为绿色。

    此时的他一身从六品翰林院修撰的青色官服,头顶乌纱帽,腰系银革带,本就是嫩得能掐出水的年龄,往翰林院门口一站,活生生一株风中翠竹,又如初生的松柏。

    引导他入职的翰林院侍讲方允明见状眼前一亮,已过四旬的他赞道“一代新人胜旧人,都说这金马玉堂里尽是玉堂仙,今日又迎来天上生仙,真真是满堂生辉”

    这就是学富五车的翰林官吗夸人都夸得“引经据典”,谢拾听得一愣一愣的好家伙,若非他博览群书,险些没能听懂。

    金马门与玉堂署为汉朝学士待诏之处,唐宋以来,以金马玉堂指代翰林院,进士入翰林院即为登玉堂。然而玉堂又指神仙居所,身处其中的翰林官便有了“玉堂仙”的雅称。后来又有好事者分类,将殿试后直入翰林院的三鼎甲称为“天上生仙”,通过馆选者则算是“半路修行”。

    这是谢拾从一本杂书上看到的佚事,此时居然用上了。他认认真真向方允明行礼

    “先生过誉,翰林院汇天下文华,状元亦不知凡几,后学末进,尚须先生提点。”

    谢拾恭谨的态度令方允明很是受用,心中暗道不枉他特意领

    了引导新人的差事。翰林院侍讲官居正六品,也算“纡尊降贵”了。

    作为会试副主考,某种意义上来说,方允明与主考官李岱皆为所有新科进士的座师,只是次辅在前,方允明不好太抢风头。但恩荣宴上,谢拾等门生是正儿八经拜见过会试主考、副主考及一众同考的。

    此时谢拾对方允明执弟子礼合情合理。可见他并不曾因为入了次辅之眼就飘起来。

    不过方允明可不敢拿大。

    翰林院中年年都有新科状元,谢拾却是独一无二的六元及第,又得天子青睐,次辅看重,指不定何时便飞黄腾达。他区区侍讲,岂敢以师长自居总不能与次辅抢学生罢

    方允明捋须一笑,和气道“使不得,使不得。既入翰林院,往后便是同僚,愚兄痴长些年岁,确是有几句话提点于你。”

    谢拾当下正色道“晚辈洗耳恭听。”

    “翰林院乃朝廷司笔札文翰之臣,分局供职,讲读有讲读厅,修撰、编修在史馆,检讨有检讨厅,五经博士则以专经待问,典籍则掌中秘书,侍书则以善书者充,待诏则或以工画,或以能棋,各守技业,以备祗应。独孔目无专职,总领一院之事,以听掌印学士之政*”

    方允明倒也没有说太多,只是领着谢拾走了一圈,与他介绍过一众同僚,又简单说了说翰林院的情况,从各个翰林官的职务到办公地点,间或提及哪些人不太好打交道,建议避而远之,谢拾顿时心中有数。

    他再三向方允明道过谢,方才进入翰林院修撰与编修办公的史馆,找到自己的公案坐下。

    不多时,三鼎甲的另外两位,除授翰林院编修的申遇时与江博物先后到来。

    三人相视一笑,打过招呼便各自坐好,准备干正事。

    要说正事,其实谈不上。

    入职第一天甚为清闲。

    三位史馆新人暂时不曾分配到什么任务,毕竟修史也是一门技术活,不是谁都能一上手就行的。作为“实习生”的他们目前主要是以学习为主,一方面做些整理史料的杂务,一方面跟随前辈们学习。

    简而言之,比上学时更闲。

    谢拾快活得宛如耗子掉进米缸里。

    翰林院的史馆可以说全天下最大的图书馆,卷帙浩繁,历朝历代的史书如山如海,其中便包括民间不曾流传的本朝实录。

    纵然拥有“随身学海”,史馆对谢拾的吸引力依旧不低。他甚至无需任何人督促,便一头扎入故纸堆中,堪称如鱼得水。

    来时他本欲第一时间拜见李岱这位座师,不过这位翰林院侍读学士相当忙碌,一大早就去了文渊阁议事,等闲不得进见。

    等谢拾终于有机会拜见座师时,已近午时。

    翰林院正厅曰玉堂,玉堂中设有视草台,从前曾是为天子起草诏书的地方,每草制之时都极为正式,掌院学士具衣冠正坐。

    如今相关职责转移至内阁,用到翰林院时少之又少,视草台几成虚设,惟存空台。

    “老师”

    空台之下,谢拾再度见到李岱时,后者正伏案作书。

    昔日上门拜见座师时,李岱待他和颜悦色,更是亲授易经,见面虽不多,谢拾这声老师叫得却心甘情愿。

    无论如何,传道授业当为我师

    李岱见状,面上神色愈发柔和。

    他笑着召谢拾上前讲话。

    先是问了问他这一上午入职翰林院可还适应,又勉励他多听多学,不要仗着状元身份就自视甚高,翰林院可以说是全天下状元最多的地方,况且殿试只是一个开始,纵然昔日的三甲进士,未必便输给状元郎,谢拾区区新丁,要学的地方多着呢。

    李岱叮嘱一条,谢拾便答应一声。

    二人非亲非故,又无多年相处情谊,一位内阁阁老愿意对他如此耳提面命,不说拿他当自家子侄对待,至少的确尽到了师长之责,而这一切全然出于爱才之心。

    这份厚爱,谢拾岂可辜负

    纵然谢拾心知官场上提携后进的手段大多如此,可眼下这份好意做不得虚。对方不曾提出无理要求前,实在不必恶意揣测。若然事事皆从利益来论,活得也太没趣。

    他认真将李岱的每一句话记在心里,恭恭敬敬施礼“学生谨记老师教诲。”

    李岱甚是欣慰地颔首“近日天子欲修齐会典,又有光宗实录尚未修完,你回去后多留意相关史料,想来不久便要给你分派修史任务。”末了他摆摆手道,“去罢,人前如旁人一般称呼本官即可。”

    毕竟身处官署,大庭广众之下以师生相称,旁人若因此以为他徇私,不仅有损二人风评,也不利于谢拾融入翰林院大集体。

    谢拾应了一声,领会其好意。

    翰林院官品不高,正五品的掌院学士之下,有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各两人。

    但另外三人与李岱几乎没有可比性,盖因后者乃建极殿大学士、内阁次辅,论朝中地位,只在首辅何万年之下。

    加之掌院学士之位自前任翰林学士方汝辉扶灵回乡后便一直空置,李岱这位侍读学士当之无愧为翰林院第一人。

    有顶头上司罩着,纵使李岱不曾给谢拾开什么后门,也足以令谢拾在翰林院的生活顺风顺水。

    下有跑腿勤快的吏员献殷勤讨好,上无闲着没事针对敲打他的上司,话本子里实习生初入职场面对的刁难欺压全然不存。

    不过几日,他已适应翰林院的生活。

    作为一个兼具学术性质的机构,翰林院中的大部分翰林官几乎半生都在修书,不曾过问政事。相对于其他官署中沉浮官场的老油条,翰林官固然清高岸傲,却也更加纯粹。

    一时谢拾只感觉仿佛回到了学宫。

    他索性又拿出在学宫中卷生卷死的态度,一如当初刚刚启蒙时一般,暂时忘却自己的所有光环,以初学者的态度进入修史的领域。

    随着他展露出博览群书的学问功底,平日里勤学好问,遍览史料不辞辛苦,不知不觉间谢拾已得到史馆中众多同僚的认可。

    偶尔前辈修史时遇到碍难,谢拾每每不假思索报出某年某月某事在某书上有记载,次数一多,大家对他更是格外高看一眼。

    在这样的情况下,谢拾这个初学者向前辈们讨教修史的经验时,他们亦不吝赐教。

    谢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起来。

    而他也渐渐有了参与修史的资格。

    如此,每日读书、修史,偶尔下值后约着三两好友一起享用美食,生活平静而悠闲。

    半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天子诞辰将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