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幕将解了各行祖师爷后,朝廷大官们集中在治河炼药上,而百姓们则是
吃
吃喝拉撒睡是人类基本需求,其中吃排第一嘛百姓们没铁造锅但他们能做豆腐吃啊
菽豆不值钱,家家户户都有,舀一勺菽豆渗半瓢水,把盆往院里一放,等干活回来嘿哟嘿哟把豆磨,擦擦汗看看盆,哟白生生的豆汁不就好了
架锅一煮,加点酸浆木板压一压,嘿豆腐做好了
炒一炒用汤煮,哎呀好好吃
吃完喝杯酸梅汤,捧着肚皮打饱嗝,嗝满足,两眼弯弯不由道这日子过得美呀
哦,对了,菽豆还能发芽做菜,东天吃香得嘞
来来来,抓一把菽豆做豆芽,过两日给家里老小添个菜
才在院子里浇完水,哎呀刚擦黑的天咋又黑又亮了
头一探仙人又来了,老婆子快来听仙音。
叠个千纸鹤,再系个红飘带,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你勤劳生活美,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为了笑逐颜开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
低头批政务的秦始皇一怔后人怎么来了
刚用完膳,正准备花前月下的刘彻抬头咦,天幕怎么降在夜里
而李世民正与皇后太子闲聊,正在兴头就被天幕打断,干脆地一挥手,屏风炭盆备好,一家七口人在殿前排得整整齐齐共听后世曲子。
剔在牙的朱元璋听了几句后,严肃地作出评价“此曲喜庆祥和,不错不错。”
有这么欢快的曲子打头,这次后人肯定要讲好话自信点头
如他所言,天幕要讲的也是好话好运来是过年必备品神曲,听着就非常有过年气氛。
过年也叫春节,是咱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伴随节日内容还有相关活动庆典。
同样每个节日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它是受历史文化,及古人生活习俗等因素积淀凝聚而来
如过年时间在古时各有不同,它具体变迁暂且不谈,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咱们就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二月节日开讲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年那般好为何不谈过年
秦始皇决定暂缓政务,让乐府将后世神曲复刻,待闲暇时聆听;
刘彻则是果断放弃花前月下,好奇地望向天幕听着倒有趣,不知能否再窥后世繁华
他对后人展现的铁坨坨、天上飞可感兴趣了,可惜大汉少府不争气做不出来;
唉,猪猪委屈,猪猪只能望天止渴。
民间素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
讲的就是二月对农耕的重要性
当东方七宿
东方苍龙的角宿悄咪咪地出现在天际时,就显得阳气发生万物破土啦。
意味着农耕的前奏开始打响,农人该做准备,帝王该准备行籍田之礼,劝天下农耕啦
南漳的作品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所以按照星宿出现时间,时人把二月二叫春龙节,元朝时正式名为龙抬头,在南方又叠加了土地诞辰日所以也叫社日节
唐民间
坐着院子里看天幕的农人,见到熟悉二月二顿时笑了起来“原来仙人说的是中和节”
他端起水瓢喝了一口,大声唱起春日农歌“二月中元农忙活,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
儿子抱怨“耶耶,你别唱了,我都听不到仙人讲话。”
农人不高兴呵斥“俺们这些歌代代相传,没有它咱们就种不了地,你还敢嫌弃”
大儿不敢再说话,只好挪开脚步躲了出去。
龙嘛,在华夏神话中有腾云驾雾布雨之能,万物生发正需水滋润大地。
所以在二月二这天,帝王百姓除了祭祀农神句芒外,还要吃点龙食
在二月二吃面条不叫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油炸糕叫做吃龙胆,煎饼转身一变,成了揭龙皮;
其他的啃龙骨、吃龙耳
天幕顿了顿怎么感觉有点害怕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望着天幕上的龙龙害怕,脸色发沉天子独享龙腾,而民间却吃龙须、龙胆好大的胆子
刘彻大喊仲卿,有人想吃朕
李世民抱住自己观音婢保护朕,朕害怕夸张
龙龙那么可爱怎么能吃龙龙
相比之下近代北方的做法要显得正常得多。
在二月二这日用玉米做爆米花,称为金豆开花,而这金豆开花四字与玉皇大帝有关。
相传玉皇大帝来人间;
不许龙王降凡雨;
百姓受苦生路绝;
龙王违逆把雨下;
玉帝生气把龙打;
想要脱罪除非金豆开花;
百姓努力救龙王;
燃烧玉米做金花。
故事很熟悉,有几分跟西游记里鸡吃米狗舔面的影子,对吧
明
还没写到后折的吴承恩一听,原来他写了玉帝恼人间折事吗
懂了懂了,到时就写玉帝令鸡吃完了米,狗舔完面嗯,不够,他提笔想了想又写一行小字灯火烧断铁锁。
嗯,这样就能体现玉帝残暴不仁,百姓顿苦的惨象。
至于玉帝暗指谁
他可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自己只是一介书生读书糊口而已。
事实上民间对龙抬头非常看重,每户在二月二这日清晨,挑担水倒入家中缸,意味着他们把田里的水龙引到家中。
之后再烧香上供农神,祈愿
水龙在今年能雨水普降,五谷丰登,整个过程叫引田龙仪式
唐
李世民轻轻吁口气,趁机对太子教导稼樯艰辛“大唐许多节日其来源都为了避灾祈求丰收,愿苍天作美让百姓能活下去。”
尚且年轻的李承乾有些不明白“可是上元节咱们夜观明灯游玩至深夜呢。”
这跟农事可没半点关系。
长孙皇后搂住他轻声解释“上元节咱们是不是要做糕供神”
李承乾跟弟弟妹妹齐齐小鸡点头,他们每年还会吃供糕呢。
看他们懵懂模样,李世民实在难以相信未来他们会骨肉相残。
他用力地眨眨眼,提起笑容“你们耶耶在孟春元日时,会祈福上帝,求五谷丰登,怎么不是来源于农业呢”
至于为何上元节点灯游玩
有谷剩余日子自然好过,当然有钱有闲做起灯会热闹一番。
其实龙抬头的前一日也有个节日,叫中和节。
这个节日来源于唐德宗,他中兴大唐让大唐国力有回天之势,为了表示朝廷重农务,同时也让天下共中和,暂忘人生烦恼。
他把月末的晦日移到二月一日,将其定为大唐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大家一起欢乐。
这一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能饮酒作乐,观看歌舞普天同庆,倍感皇恩
所以中和节的欢乐跟咱们双十一购物节相同,咱们在这日狂欢大买特买,不断研究褥商家羊毛,满足花钱的快乐
而大唐百姓则是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咳咳咳”李适唐德宗被最后一句媚而不俗的歌声呛到朕想让百姓松散一日,没想过他们会快活无边。
哦,不对,是大家齐饮中和酒宜春酒,饮下此酒意示着自己衣食无忧,家里才会有剩余粮食酿造酒水,也有借谷酒祈来年丰收之意;
不过光喝酒哪够咱们买买买,大唐百姓就赠赠赠
你家有瓜我有菜,来吧朋友,咱们来献生子啊,把百谷瓜种用青囊装了,你送我赠你,手留余香岂不快乐
民间赠瓜皇帝赐尺,尺代表裁度、忠直爱卿啊,朕看好你,希望你能对朕对社稷忠正耿直,继续为国效力哟
升职加薪就在跟前,爱卿加油喔
李适唐德宗大声反驳朕没这么说过
咱们的白居易大大就曾得御尺,激动地写下中和日谢恩赐尺状以表心情
啊,这红牙做的御尺美而有度,与白金相衬多么焕以相宜,臣寸工未效却受此尺,深感愧疚,倍感陛下之情啊
唐
白居易笑容凝结到脸上,从无措到涨红,提起力气努力分辨他只是照常谢诗谢恩而已。
不仅他写,韩愈等人亦写过啊,为何把他拧出来说得那么奇奇怪怪
想生气,不至于,不生气,咽不下去,哎哟,心
里一团乱麻理不清
此节跟龙抬头挨得太近,自唐以后慢慢与龙抬头融为一体,但风俗到明清时仍有影子,现在嘛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月一过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节在古代与春节、中秋节并肩的重节
上巳节出现于周朝时期,在河边为举行除灾祛病仪式,并下河洗漱清洁身体,谓之祓禊
一道节奏激烈的歌曲经天幕之手响彻天地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苟嗯啊嗯
歌词很直白甚至俗气,但莫名的像河水冲刷脑子,猛地一下就记住了曲调,于是当卫青担忧地小声呼唤刘彻时“陛下,你没事吧”
刘彻下意识张开“嗯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
刘彻aaaa卫青
祭祀仪式跟阿三恒河圣浴一样,都是为了修洁净身,除去积秽,确保一年平安。
除此之外还有求子目的神啊我要娃我要娃,我要一个大娃娃
秦汉之前求子拜高禖。
道教求子拜太元圣母、碧霄元君;
佛教求子拜观音菩萨。
唐
太平公主收回目光,脸上浮出疑惑“后人不过花朝节吗”
二月与花相会,仕女相聚,扑蝶为戏,还会用彩绸和五色纸剪成花幡,庆贺花王生日。
这么有趣的花朝节后人竟不过
真可惜。
但三月上巳日并未确认具体,汉朝为了统一把时间定在了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同时庆祝节日除祭祀外,把重点放在爱情蒙动上男女踏青游乐,变相的相亲大会
汉
因神曲而狼狈的刘彻恼道“阴阳交合乃古之正理,男女踏青游乐哪里不对”
大汉人口甚少,朝廷鼓励成婚生子有错吗
没有,为此他还命人将踏青之景刻于砖上,亲身提倡游乐之风,让尔等后人千百年可见汉习俗之风,难道不对
到魏晋时期把上祀节日期定为三月三,一直延续至今。
因魏晋时期经济聚上层,过节日过得最欢的是贵族文人。
并把快活的方式升级来来来,曲水流觞走起
高歌一曲作诗一首,谈玄感悟人生是多么美好
嗯王羲之的上祀节就是描写的三月三节日场景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的阴城兰亭做禊事。
老的少年轻的都在这,这里有高峰有树林还有竹子,正是行曲水流觞好时机
虽然没得音乐,但是我们有诗有酒,足够了
喝了酒畅想人生,死生毕竟是件大事,想想古人感叹人生就过去了。
以上是重庆话版不负责翻译,这篇兰亭序价值不在于内容,而是行书的艺术性。
随性书写的序帖,连王羲之本人都难以复写字迹,所以世间
兰亭序仅一一本。
人人为它痴迷癫狂,唐太宗深爱它44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无数文人帝王临摹它,乾隆甚至在兰亭序褚遂良本上疯狂啪啪啪
天幕上一张满是印章的兰亭序出现在众人面前眼前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唐初群臣齐刷刷地望向褚遂良“你临摹的”
褚遂良我怎么知道
并且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全是印章好看吗
深爱兰亭序的唐太宗气冷抖即使它是复本,你乾隆为何要这么待他
真正的兰亭序他要带着陪葬
天幕把话题拉回正题;到了唐代,上巳节打的就是一个与民同乐,皇帝百官在河中祓禊,临水宴饮,百姓踏青聚会。
踏青的同时也是男女交流好时节,杜甫的丽人行诗句对此盛况有过描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天幕感叹如果能跟长安小姐姐一起踏青,那我是个多么快乐的女孩
唐朝所有小姐姐来呀快活呀,一起享受大把时光
而其他朝代小姐姐则是不满,历代就大唐女郎肌腻有骨肉同是女子她们就差了
可看到天幕上放出的丽人行舞蹈,舞姿端庄又优雅,脱衣那段破茧成蝶的舞姿
无人女郎咬牙不服唐人女子似乎真的好美。
她们趁院内无人,试着学丽人甩手折腰舞姿,发现身上服饰根本显不出身段,顿时泄气原是她们不配
不,不是她们不配,是世人让她们藏在层层布料中不见天日,将此名为妇德
到了宋朝行内敛之风,当众相亲不雅,于是上巳节在汉族消失不见,隆重过节的是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要是上巳节能传到现在,说不定咱们还能多得一天假
壮族、黎族过三月三,他们都连放三天,加上清明节及周末可能连休七天,七天
秦始皇怨念
刘彻接上好重的怨念。
李世民好奇后人很少放假吗
朱元璋振振有词放什么假朝廷那么多活干完了吗
虽然上巳节消失不见,但是习俗还是传了下来。
三月三地菜当灵丹,所以要用荠菜煮鸡蛋,给小孩子挂网兜装鸡蛋;
而西南地区不吃鸡蛋吃蒿子粑粑;家里有小孩的要敬娘娘,祈求孩童健康成长。
河南等地会举行庙会,传说王母娘娘在这天举行蟠桃宴,与人间同乐,咚咚咚呛,热闹咧
但在安徽等地,三月三则是小鬼节,有俗语曰三月三鬼下山。
太阳落山别出门,门口烧钱送孤鬼;
把三月三过得最热闹的是壮族,最初它是祭祖日,先祖只有在这日才能享用到祭品。
所以这日壮族准备染花米饭祭祖,按照传统祭
祀完后不能出村动针线,要对歌踏舞欢庆节日。
到现在三月三主要突出歌圩,全面发展歌能下酒,谣可当餐特点。
把壮族对歌、黎族的打柴舞办得热热闹闹,欢乐得很
原本排排坐的李世民一家大开眼界原来壮族歌曲对着唱
男女对唱,男男对唱,女女对唱,他们舞蹈与中原相比,听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而且他们的服饰甚美,戴银帽身穿五色衣,与中原大不相同。
年龄尚小的李泰跟着天幕拍手唱三月三龙拜山,五谷丰登人丁旺,百业兴好运转
李世民听着小儿跟着唱,忍不住将他抱起来笑道“壮族舞姿粗犷倒别有一番美意。”
今日天幕甚好甚好
四月莺飞草长时节,是踏青扫墓的节气,所以这月有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节。
与清明节相伴的是寒食节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
汉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
难道他真的玉帝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
民间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们吃枣糕。”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
当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唐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宋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aaaa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明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唐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aaadquo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朱元璋aaaa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宋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aaaa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