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90 章 武术与军事7
    在古代,习武是一个非常费钱的事。

    想要吃得好,肌肉发达力量充沛能习武,就得摄入大量蛋白质,就离不开肉类,需要钱;

    想要习武,需要练力气,比如训练的“石锁”就需要请人打造,又需要钱,而且“石锁”不是一个就可以,类似现代的“壶铃”,重量大小不一,是需要一个系列来循序渐进的练习力量;

    最重要的还是武器和名师。

    在武器管控极为严格的年代,比如天龙八部的背景是宋朝,能看到里面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赤手空拳,也是因为宋朝对武器管控极为严格。到了南宋末年,朝廷无力管控,也就是射雕英雄传的背景,里面的英雄人物才开始配着君子剑淑女剑到处跑。

    最重要的是师承。

    文人拜师,一名老师可以带一群学生,拜师礼分担下来,一位学生也出不了多少钱。但是武术拜师基本上都是一对一,需要一对一的喂招,拆招,受伤了还得敷药。就算弟子再多,也没有学堂里的文人学生那么多,成本由一人分担,极为昂贵,因此大部分都是家传。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去给别人打工。

    大内高手董海川,就是“葵花宝典”里高手的原型。

    小说中,“葵花宝典”的来历没有细说,但是提及神功创世者为前朝太监,参考的原型很可能是董海川。

    天幕上,放出林平之看着葵花宝典的画面“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他纠结了片刻,最终拿起刀,狠狠往身下一切“啊”

    天幕下,刚刚还有想成为武林高手心思的男人齐齐感到身下一痛“啊”

    董海川本人“”

    他此时正在铁帽子王肃亲王府当差,看到这一幕,肃王惊得一凉,和府中家眷齐齐看向董海川。

    肃王欲言又止“海川,你真得是”自宫吗

    董海川无奈“殿下,这只是小说家戏言。”

    事实上,在清朝的太监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贫穷,卖身入宫求生存;二是犯罪,可以通过受宫刑抵罪。

    董海川就属于后一种,误伤人命,靠宫刑抵罪,后入肃王府伺候。

    肃王失笑,拍拍董海川的肩“哈哈想开点,你也算青史留名了,可比本王厉害多了。”

    董海川连忙反过来感谢肃王“没有殿下,也就没有奴婢的今日。”

    “我就罢了,你身手不凡,没有我也有其他人赏识。”肃王拉住他,换了个语气。

    “你也看到了,天幕说我大清的军备涣散,士兵软弱,再好的兵器到了他们手上也发挥不出作用。朝廷不允许少林寺去教习,但我认为,对你应该会允许。”

    董海川的心情同样沉甸甸的。

    天幕提到他们这些武林高手,一直说的是“清末”。

    如今,已经是大清末年,是最后的时刻,若是再不救

    亡图存,恐怕依然会落到同样的地步。

    董海川正式行礼应喏奴婢遵旨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习武竟然还要自宫”正处于少年爱幻想时期的霍去病原本对万军从中取人首级的高手十分羡慕,看到这里羡慕立刻缩了回去,“难不成后世的武林高手都是宦官”

    他说完不等卫青回答,自己反应了过来“不对,后世明明还有女子高手,不可能都是公公。”

    卫青更为沉稳,哪怕同样羡慕,但还是解释道“天幕说了是小说,这应该是小说里的剧情。”

    刘彻一提到小说,就想起天幕说过后世把他叫“刘猪猪”,是因为小说汉武故事里造谣说他小名叫刘彘“哼,小说家一天到晚没事干瞎编故事,朕迟早得把他们一网打尽。”

    “陛下”汲黯惊了,因言之罪这不是后世明清才喜欢干的文字狱吗

    刘彻瞥了这位一本正经动不动上纲上线的大臣,无语解释“自己瞎写还不如弄到朝廷里来,给朝廷赚赋税。”

    原来是这样,汲黯放心了。

    桑弘羊开心了“陛下,好主意”

    尤其是天幕放出这么多武术高手的故事,让小说家多写一些,民间肯定很受欢迎。

    刘彻嘴角上翘之余,还有些不高兴“明清那么多武林高手,都是有名有姓有故事,在后世很受欢迎。大汉不可能没有,只是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不发达没留下来而已,给朕去找,找了让小说家去写。”

    天幕夸了那么多次汉唐武功厉害,他的大汉怎么能没有武林高手

    必须有

    董海川,是八卦掌的创始人,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成为太监在苏王府当差,任七品首领太监。他所创的八卦掌,至今是三大内家拳之一,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能打的太监。

    小说里经常写到清朝会有厉害的大内高手,都是以太监的形象出现,与这位董海川有关系。

    而且可能是受董海川的影响,清代有习武太监,叫“技勇太监”。比如共有五百多名太监的圆明园里,就有“技勇太监六十名”。

    1860年,英法联军杀到圆明园时,20多名“技勇太监”在“八品首领”任亮带领下,不顾个人生死拦在了圆明园门口。

    任亮作为小管事,有一把清朝的老旧火器,枪口对准英法联军的首领“站住这里是圆明园,是华夏宫殿,尔等不可进入”

    他尖细的声音、面白无须的模样,让来大清已经见识了不少的英法联军立刻认出他的身份,一顿嘲笑“哈哈哈哈,阉人”

    任亮不为所动,依然板着脸,手指扣在扳机上“站住不许进入”

    区区二十人,在成百上千的英法联军面前,根本不够看。

    对方不为所动,看着任亮身后的杂牌军,有人拿着破旧的火器,有人竟然还提着刀剑这样的冷兵器,英法联军一阵嘲笑后,马不停蹄朝圆明园内走。

    他们已经看到

    了圆明园的奢华,一想到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宝藏,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想要进去夺宝。

    这时候再看眼前阻拦自己的几人,十分不耐烦。

    英法联军抬起枪口,任亮快速喝道“动手”

    “嗤”

    持剑的太监闷不做声,上前对着看起来像是军官就是一剑直刺胸口

    “砰”

    持枪的快速拉动火绳,对着领头的就是一枪

    但是,英法联军人多势众,而且火器更为先进,子弹转换速度更快。

    “突突突”

    连发子弹直接把20名太监射成了筛子

    除了先发制人的剑术,让一名军官被刺中胸口身受重伤,大部分的西洋军官完全没有被刺中。

    冷兵器遇上热武器就是碾压状态,哪怕有少量的老旧火器,射程和准确度同样差距太大,只射中了一名军官,还没有致死。

    之后,就完全失去了主动权,被更先进的西洋火器密集火力一通扫射,齐齐射死。

    最终,20多名技勇太监全部殉难。

    虽然因为是太监之身,除了领头的任亮,史书上没有留下其他技勇太监的名字,但是为了保卫圆明园战死,依然称得上是“侠义”

    此时还在圆明园内显得默默无名的任亮,看着天幕上的自己,心血澎湃

    他突然想到自己最崇拜的太史公司马迁,想起那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太史公以残躯写就不朽著作,一直是他的榜样。

    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同样能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成为卑微的阉人又如何,他依然有一颗侠义爱国之心

    他是不知道洋人的火器厉害吗,一直都知道,两次鸦片战争,打得大清官兵对西洋官兵闻风丧胆,甚至有些根本不敢战。

    他觉得无所谓,反正一条残躯,一副烂命,与敌人同归于尽也算是死得其所。

    只是可惜,竟然只伤了两人,都没杀死,太可惜了

    “任公公,天幕上我们的火器跟敌人差距太大。”一名本就是跟随他的太监悄悄地与他耳语,“太后和陛下都不管,我们不如自己去搞点西洋火器”

    任亮本就是这一群小团体里的领头者,在天幕夸了他之后,小太监们更加亲近他。

    身为阉人,哪怕是有幸从宫中放出去,养老也没地方养老,要么收个徒弟,要么去寺庙多出点钱日后去寺庙。

    但是乱世之中,哪里又能安生

    还不如跟洋人搏斗战死,求个身后名

    任亮也下定了决心“成”

    太极拳杨露禅曾经在北京开武馆,当时不少人上前踢馆,被杨露禅一一打败,杨露禅因此得名“杨无敌”。

    一直到宗师们请出董海川,两人闭门比武,才结束了杨露禅无敌的不败纪录。

    相传,八极拳、八卦掌名家刘云樵,

    曾对其弟子揭秘道“八卦掌的走圈要夹档,对肾囊的摩擦甚多;加上八卦掌内修以练精入手,年轻人肾火旺则忍耐不住。”

    据刘云樵揣测董海川当年可能也有难驭的苦恼,为了修练功夫而痛下决心自宫。不知道这是不是葵花宝典中“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灵感来源

    董海川“”

    不至于,真得不至于

    他如果没犯罪,好好的生儿育女不好吗,自己的武功可以传给自己后代,何必下如此狠手

    肃亲王在一旁笑的前仰后俯,其他人也没好到哪里去。

    经过天幕如此扬名,肃王算是歇了名扬天下的心。

    此次过后,恐怕民间都会猜测董海川是如何自宫的,关注他的厉害之处倒是其次,没办法,人总是更喜欢八卦的事。

    一想到董海川去军队教授武艺可能会被询问为何自宫,肃王就满是同情心。

    罢了,给他高点俸禄吧,海川也太不容易了

    还有高手选择去给大家族当护院。

    护院里,最有名的就是“形意拳”的创始人李飞羽,江湖外号是“神拳李”,李飞羽曾经给太谷县乡绅盂勃如当过护院。。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八卦掌董海川、太极拳杨露禅、形意拳李飞羽三足鼎立,在江湖上赫赫威名。

    选择当保镖的武林名人就更多了,最有名的就是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本名王子斌,字正谊,河北沧州人。

    王五自幼习武,成年后,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都学糊了,由于他喜欢用刀,又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故得“大刀王五”的美名,与谭嗣同是至交好友。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抓入狱。

    大刀王五为人仗义,在江湖上颇有美名,与狱卒也有交情,他进入大牢,对谭嗣同道“我带你走”

    “不要劫牢狱,也不要劫法场。”谭嗣同拒绝了,“自古以来,变法总是需要人流血牺牲的,今日,从我开始”

    王五还想再劝,谭嗣同却只给了他一封信,要求他在自己死后帮忙寄给自己还在湖南的妻子李闰。

    王五捏着信,感受到谭嗣同坚定的死志,悲痛欲绝。

    谭嗣同反而爽朗一笑,提起毛笔,在牢狱的墙壁上大笔写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待到刑期当日,王五还是没忍住去劫法场,然而中了清廷的调包计,跟错了囚车。

    等他赶到菜市口时,谭嗣同六人已经集体被斩首。

    王五悲痛欲绝,把信件寄走后,开始蓄谋报仇“我不会放过清廷窝囊的清廷,对汉人蛮横,对洋人奴颜婢膝,一群狗官,迟早通通杀了”

    王五屡次行刺,但都以失败告终;

    想要重启变法,但是因为梁启超、康有为都逃亡海外,无人领导,再次失败。

    当他听到义和团要北上灭洋,王五兴奋了“义和团要来了”

    我是大刀王五”王五主动投奔义和团,“我来参加义和团”

    义和团对大刀王五的名声早有耳闻,非常热情地欢迎他

    “好兄弟,一起杀洋人”

    “杀”

    当杀声响彻北京的洋人大使馆、教堂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反攻的枪声。

    是清廷倒戈之后的背叛,是义和团被清廷联合八国联军追杀的惨败,是清廷带领八国联军围住了王五的顺源镖局。

    看着自己的心血被枪炮肆意炮轰,王五再也忍不住了,冲上前去

    “住手”

    “老子今天跟你们拼了”

    “突突突突”

    因为寡不敌众,大刀王五最终死在自己的顺源镖局门口。

    死后,他的头颅被斩下,悬挂于城门上,不允许王家人去收敛。

    “哼”

    天津,霍元甲从报纸上得到这个消息,看着王五死不瞑目的头颅,愤愤然把报纸拍在了桌子上。

    “清廷不过是洋人的走狗,如此窝囊”

    霍元甲在天津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决定亲自去帮大刀王五下葬。

    他安顿好妻儿,连夜从天津赶回北京。抵达之后趁着夜色,从城门上取下王五的人头,将他的人头送回王家人手中。

    “未免夜长梦多,赶紧下葬”

    正在祠堂守灵的王家人看着失而复得的人头,连忙给霍元甲下跪道谢“是,多谢霍大侠”

    来不及等七日停灵,草草将人头与尸体装在一起,连夜下葬。

    “这大清,天幕还说是奴清,但是庶民倒是很有血性。”

    大秦的土地上,张良看着天幕,佩服不已。

    他身边的大个头挥舞着自己的拳头,热血沸腾的恨不得现在再去行刺秦王“大刀王五,大侠霍元甲,各个都是好汉”

    “你也是一位好汉。”张良看着大个头,这位他特意找来的大力士,还为他打造了特质的武器,哪怕对上始皇帝的战车也能砸的他魂飞魄散。

    想到这里,张良又有些苦恼。

    刺客与武器都准备好了,始皇帝怎么不出巡了

    咸阳宫内,始皇帝更加坚定,自己短期内不要出巡的心思。

    先前为了天下稳定才到处巡游,现在天下英才汇聚咸阳,他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了。暂时先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情。

    而未央宫内,刘彻也是同样的心思。

    嗯,绝对不是怕民间有王五这样的大侠,他不怂,他只是爱惜民力,不想浪费钱。出巡一次多费钱啊,还是不去了吧。

    还有街头卖艺的,黄飞鸿。

    前面说黄飞鸿曾经开医馆开武馆,为何又说他卖艺

    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是晚晴的“广东十虎”之一,黄飞

    鸿3岁从父习武,13岁随着父亲一起街头卖艺。后遇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熟,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1872年,黄飞鸿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黄飞鸿这才结束了卖艺生涯。

    鞭炮声阵阵,有新武馆开业,黄飞鸿在店面门口表演着舞狮。

    他的妻子也在一旁看着,有船工看到十三姨,呼喊她“十三姨,我有些不舒服。”

    十三姨热情道“哎,待会给你瞧瞧。”

    “十三姨,我小女儿最近总说肚子涨”

    “好,待会我给她看看”

    “十三姨”

    “十三姨”

    黄飞鸿表演的舞狮让人连连叫好,十三姨的医术也让人十分敬佩,在民间人气很高。

    当表演结束,需要剪彩,黄飞鸿却被武馆的主人推到面前

    “飞鸿送你一个见面礼”

    黄飞鸿一愣“这不是你的武馆吗”

    “不,是你的武馆”武馆主人握住黄飞鸿的手,拉住遮着武馆牌匾的红布,往下一拉,牌匾露出来,正是黄飞鸿武馆

    黄飞鸿激动地难以想象。

    “这是大家集资送你的。”一群铜铁行工人从观众变成了出资者,不好意思地看着黄飞鸿,“感谢你们夫妻帮我们好多年,又是看病施药,又传授武艺,我们也没什么钱,这武馆是大家一起凑钱买的,你看看合不合你心意”

    黄飞鸿和十三姨几乎是异口同声“合合合”

    一说起黄飞鸿,不得不提影视剧里常与他一起出现的“十三姨”。十三姨是有原型的,是黄飞鸿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而且也是一位武林高手。

    影视剧里,莫桂兰是西洋留学回来的洋气女留学生,热情大方。现实里的莫桂兰从小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是广州开武馆的叔伯公把她抚养长大,不仅教她中医理疗,还教她莫家拳法,后来她成为了莫家拳的传人。

    黄飞鸿的前三任妻子都早早病逝,街坊四邻都传出了黄飞鸿克妻的谣言。

    莫桂兰与黄飞鸿的年龄相差极大,19岁的时候不顾黄飞鸿“克妻”的传言嫁给已经60岁的黄飞鸿。黄飞鸿娶了莫桂兰,本应该称之为四姨太,可是“四”和“死”同音,黄飞鸿还是担心自己克妻,于是让家里人不称呼她四姨太,而是称之为一三姨,这也是十三姨人物的灵感来源。

    1924年,广州发生,黄飞鸿的心血“宝芝林”被付之一炬。

    再加上老年痛失爱子,这让年事已高的黄飞鸿一经此事便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而终。

    黄飞鸿去世不久便爆发了抗日战争,广州混乱不堪,莫桂兰带着两个继子移居香港谋生。

    为完成黄飞鸿的遗愿,在亲友的帮助下,莫桂兰再次让“宝芝林”东山再起,还创办了多家以夫妻二人的

    名字命名的武馆,如黄飞鸿国术馆、莫桂兰健身院等,将黄飞鸿教授给她的武学继续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克导演拍摄黄飞鸿系列影片时,还专门请了莫桂兰来坐镇武术指导。

    莫桂兰曾跟黄飞鸿学医学武,开创武馆后一直精心守护着武馆,在武馆中传武看病,直到90岁高龄实在无力经营才关闭了武馆。

    1982年,莫桂兰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1岁。

    “丈夫去世后能帮丈夫完成遗愿,是位好妻子。”朱元璋难得夸奖女子。

    在他看来,克妻不克妻都是邻居乱说,女子就应该从夫,嫁过去就应该能跟着丈夫吃苦。

    莫桂兰年轻时能照顾年迈的丈夫和继子,丈夫死后帮他重振武馆、重开武道,继续照顾和养育继子,完全符合朱元璋对女子的要求。

    哪怕莫桂兰抛头露面亲自治病救人、传授医术,在负担家庭的责任下,也是显得有情有义有责任感。

    马皇后含笑点头“的确。”

    “民间亦有不少有情有义之士。”朱标脸色苍白,每说一句话,就显得更虚弱几分,说完就开始剧烈咳嗽。

    马皇后心疼的连忙端过温热的药“标儿,喝药,快喝药。”

    今日,朱标已经病得不轻,只能躺在榻上,马皇后与朱元璋都汇聚在此,是为了照顾朱标。

    朱元璋看着最器重的长子如此虚弱的模样,有些后悔“早知道应该让你也跟着习武,你看天幕上会武功的女子都能活到90多,你若是习武一定比现在身子骨强。”

    朱标皱眉喝下一碗药汤,这才不咳嗽了。

    他很想说他们家一直南征北战,哪里有时间跟着习武。

    但是最终化为儒雅一笑“好,等我病好了,我就去学武术,父皇可要记得给儿臣找一位厉害师父。”

    朱元璋看朱标精神头好一些的模样,爽快地答应了“好那你早点好起来,为父现在就给你找”

    朱标苍白一笑“好,我等着。”

    马皇后欲言又止,很想给自己的公主们也找一位女师父教授武术,但是想想就知道朱元璋不会同意。

    而且男女大防,男师父也不好教授公主。

    她微微垂眸,不如,她先让人去找一位女高手,让女高手给公主们当护卫。

    这护卫着护卫着,跟着护卫学一两招,很正常吧

    大家能看到,晚清时期,武术大家非常多,但是为什么在面对西方列强时,依然战败了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与军事息息相关,但其实又没法起到太大的决定性作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靠武林高手取得胜利的战争,其实都是小规模战斗,并没有古代动辄数十万人的战斗

    军事研究史学家在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战争时曾表示,里面的战斗是典型的没上过战场的文人写得战争,是以家族械斗为参考所写。只有大

    家族或者门派在比斗时才会先派出单独的高手互相较量,真正的军事战争,从来不是以个人勇武轮胜负。

    小说里的战争

    两军交战之前,策马上前,挑衅对方“敢不敢上”

    另一边出来一位高手,双方在阵前比斗。

    现实里的战争

    一方策马上前,挑衅对方“敢不敢上”

    另一边的弓兵眼前一亮,齐齐开弓“嗖嗖嗖”

    上个屁,射死一个算一个,敢脱离前面的盾牌兵跑到空地上当靶子,自己找死

    对此,王翦深有感慨。

    “我一直自认自己不算名将,以稳扎稳打为主,就是靠秦兵锋锐,治军严格。但是真要说什么武林高手,我手下没有,我也不是。”

    嬴政并不会因此就轻视王将军,反而更加器重“将军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怎么不算名将换做那些武林高手,谁能统率几十万大军”

    很明显都是野路子,别说几十万,十万都没法控制。

    个人勇武虽然看起来潇洒帅气,但是如果要二选一,嬴政还是更喜欢王翦这样的大将军。

    虽然很多朝廷一直是“重文轻武”,但是我国其实是有“尚武”精神的。

    西周时期,军事教育就是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都以田猎的形式进行军事训练,即所谓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先秦时期,“列国并立,首重国防,人骛于勇力,士竞于武功”。齐国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征兵制和军事制度;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目的就是计费出落后的募兵制度,回复传统的寓兵于民政策,以使人人习武,提高军队战斗力。

    大宋朝廷之上,王安石抚须,再次叙述他的变法制度“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于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赵祯语气振奋“天幕特意提起介甫的保甲法,还与管仲商鞅并列,看来对保甲法很欣赏。”

    天幕这都夸介甫多少次

    前面的唐宋八大家,说他又是文豪诗人又是政治家,现在还单独夸他变法的保甲法。

    啧,慕了慕了

    众臣羡慕之余有些庆幸。

    还好,现在大家集体一心来计划变法,天幕恰好说了保甲法好,看来能成功

    从文明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并不缺尚武精神,德与武并不冲突,孔孟提倡的君子六艺里离不开射御。

    在秦汉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反而日渐僵化保守,尚武精神被逐步剥离以往,以德立国,以仁义教化天下,武备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甚至被厌弃。

    有一说一,明清时候的儒生若是以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回到春秋战国,会被你

    们的孔孟圣贤打的嗷嗷叫,还毫无还手之力。

    “哈哈,别说回春秋战国,来我大唐也毫无还手之力”尉迟敬德嚣张地大笑。

    虽然民间喜欢说尉迟敬德是打铁出身,但其实尉迟恭是世家出身,同样学习君子六艺,懂武略,也懂文采。

    汉族里原本没有“尉迟”这个姓氏,“尉迟”这个姓氏源于西域于阗,在五胡乱华时期东迁了一部分人。

    尉迟部族在北魏时期有功,北魏孝文帝把尉迟姓氏尊为八大姓之一,赐姓尉氏。

    其他的“八大姓”还有杨坚,是普六茹氏,李渊就是大野渊。

    杨坚建隋后,所有人的姓氏恢复本姓,但是已经汉化很深,文字文化语言与汉人无异,彼此也已经混入汉人的血脉。

    尉迟恭的曾祖尉迟本真,后魏的中郎将、冠军将军,被封为渔阳郡公;祖父尉迟益都,在北齐、北周都做过官,曾做过济州刺史;

    而且尉迟恭的父亲是杨坚的幼弟,一代战神杨爽的记室参军,这一位打的突厥西迁,十分骁勇,尉迟恭自幼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属于贵族化的军事教育,并非是草根从军。

    不光尉迟敬德不虚,文臣同样不虚,笑呵呵地看着后世的笑话。

    宋朝文人开始嘀嘀咕咕,说些什么“武夫粗鄙”“武夫不通礼仪”之类的话语。

    辛弃疾闻言一声冷笑“呵,一群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废物。”

    书生拍桌而起“你说什么”

    辛弃疾“唰”的拔剑,微笑“你对我说得有意见吗”

    书生“你你你”半天,气得满脸通红,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辛弃疾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朝他面门快速一扫。

    他只觉得面前寒气一刺,尖锐的剑尖停留在他的鼻子前面,正要怒斥,就看到剑尖穿透了一只苍蝇。

    “帮你打苍蝇,还不领情。”辛弃疾微笑着收回剑。

    书生吓得背后一身冷汗,快速重新坐下“谢谢谢谢”

    说话哆哆嗦嗦,腿也吓得哆哆嗦嗦。

    如果不是吓到腿软,他现在就想离开这里,离这个武夫越远越好

    先秦时期,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汉唐之后皇权实施“重文抑武”,使军人的地位逐渐衰落。

    尤其是宋朝,科举出身的管理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精英阶层主流,文官作为成功人士标杆,进一步强化社会重文轻武的导向。

    宋朝时期,民间有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也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考了秀才,洋洋得意,免赋税,敲锣打鼓;

    参军的士兵,脸上刺青,带着罪犯的标志,看到就嫌弃。

    可能宋朝与清朝时期的士兵难以想象,当兵,曾经是贵族的特权。

    他们更想不到,武将不仅仅需要懂军事懂谋略,也需要懂文化。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

    切的开始,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去看看那个曾经是贵族才有资格当兵的年代。

    宋朝,面涅将军狄青眼神复杂地抬头,看向天幕。

    如此遥远的春秋战国,原来与如今差距如此之大吗

    卖命战斗这样的苦差事,竟然是贵族专属那贵族也会被刺面吗,想必不是吧

    他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虽然充军后屡建战功,不断升官,如今更是有了将军的官职,但在朝中依然被文官瞧不起,甚至连太监都会给他脸色看。

    他出身寒门,也没资格接触被朝廷管控的史书,也不会被文人邀请去参加曝书会,只自己买些兵书看着,根据实战琢磨。

    天幕讲述的武林高手和江湖风采虽然吸引他,但是他还是更想看军事相关的,现在看来,终于来了,只是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礼”,这时候的两军对阵,与西方的骑兵很相似,人数不多,都以贵族为主。

    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

    因此,春秋时期被称为“贵族文化”,当时的战争主要是“贵族战争”。

    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老人,不能落井下石,不能趁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

    比如成语里的“五十步笑百步”,就是属于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

    根据礼仪,敌人后退五十步就属于投降,不能再继续攻击。

    所以退后五十步与退后一百步没什么区别,都是投降,退后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退后一百步的士兵也没什么资格。

    同时因为重视礼仪,哪怕是临死前也要着重个人形象。

    兵戈相接,一片厮杀之后,孔子的学生子路被斩断了帽缨,他大喊着

    “君子死,冠不免”

    他放下武器整理自己的衣冠,但是蒯聩却命令武士迅速蜂拥而上,对着子路一通砍杀,子路重伤倒下。

    他口中吐着鲜血,努力伸出手,颤抖着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然后扶正自己的冠,随后最后吐出一口生气,彻底断绝了呼吸。

    “衣冠不正,君子以为耻,子路是恪守礼仪之人”董仲舒大肆赞扬道。

    霍去病张了张嘴不是吧,这蒯聩明显是怀着杀人之心来的,打仗的时候放下武器整理衣冠,这不是自己放弃抵抗吗

    他想说什么,卫青快速扯了扯他的衣角,霍去病只能选择闭嘴。

    儒家遵循的是“周礼”,子路这样的“礼”正是符合周礼的军事制度,在春秋时期依然遵循如此。

    但是春秋末期,已经开始“失礼”,于是有了孙子兵法,有了

    兵者,诡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