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儿又开辟了新的生意渠道,她每天领着两个姐姐早出晚归地忙碌。她们做生意赚的钱,赵氏也不要她们的,只说要她们姐妹几个自己留着。
赵氏不要,李盼儿也没有全收下。她就把钱拿出来一部分,姐妹三人每人分一部分,毕竟,她们三个都那么大了,手里总该留些钱。另外一部分,她跟大家商量后,拿出来当家庭的公共资金。以后家里要添大件,办事、生病花钱就从这里面出。
剩下的,李盼儿拿出来给家里添些需要的小件物品,或是拿来买些油盐酱醋零嘴吃食。偶尔割点肉,给大家解解馋,有时候也会给王七和王老头打上半斤酒,让他们过过酒瘾。王老头的身子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再加上他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最近是越来越胖,气色越来越好,见了人乐呵呵的。王七也是,他当初就是村里有名的汉子,不但有好手艺,模样也长得不错。虽然经历了病魔的折磨,但现在一恢复,精气神也跟着好起来了。看上去可比李二顺强得多。
王七的身子骨越来越强壮,手艺也在慢慢恢复。不过,他这手艺毕竟生疏了好几年,现在也不敢做什么大件家具,只是试着做一些小玩意,后面再循序渐进地做大件。当然,村民们也在观望。
王七觉得虽然赵氏贤惠大度,李盼儿姐妹三个聪明能干,但也没有让她们养家的道理。因此,他开始跟跟老父亲商量着干点啥,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计。
王老头主张儿子还是干回老本行为好, 毕竟,他的手艺只是长时间不用生疏了,又不是没有了。多练练就回来了。至于大孙子和二孙子,他俩的年纪也不小了,也该跟着练练了。
而王老头自个儿,他们家的菜卖得不错,他又是老庄稼把式,觉得干这个能行。他就跟老伴一起种菜来卖补贴家用。王七对于老父的安排倒也没什么可说的。反正,他别的办法暂时也想不到,只能先干着,以后有好主意了再说。
王七领着两个儿子编编草筐、竹筐,再打制些小板凳小玩意拿到县里和镇上去卖,赚得虽然不多,但也是聊胜于无。而且还能帮到李盼儿她们姐妹的生意。
总之,一家人个个干劲十足。
他们一家子过得和和美美,顺顺利利。村民们看在眼里,忍不住又开始议论起来。
有的说,赵氏真是好福气,没想到她带着四个拖油瓶离开李家,还能这么快找到合适的下家。王家那可比李家强多了。
也有的说,不是赵氏有福气,应该说是王七有福气,所以才碰到赵氏母女几个。那人神秘兮兮地说道“你们想啊,王七出事好几年了,媳妇也跟人跑了好几年了,为啥早不好晚不好,偏偏赵氏母女几个一住到王家的房子他就好了呢”大家起初还没真没往这方面想,如今被那人一提醒,一想也是呀。这时机未免也太巧了吧。难道说赵氏是旺夫命可是大家疑问又来了,赵氏既然有旺夫命,为啥就没旺到先前的李家,为啥一连生了个四个丫头片子呢
那人又说了,这旺夫又不是谁都能旺,得是合适的人才能旺。这生儿子也是,别看赵氏在李家连生了四个丫头,说不定到了王家就能生儿子了,大家对此也是将信将疑,不过心里多少也存了点拭目以待的意思。
赵氏和王七还不知道,众村民们正目光炯炯地盯着他们这对半路夫妻。
俗话说,半路夫妻同心的不多。不过,赵氏和王七却是个例外。主要是两人都经过生活的磋磨和苦难,都无比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再加上两人又都是那种心地善良,会将心比心的人,都把对方的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他们这对后爹后娘,对于对方带来的儿女都十分上心,有时甚至比自家孩子还上心,生怕让对方孩子觉得自己偏心了没有一碗水端平。
家里有好吃的,王家通常都是先尽着宝珠,然后是李盼儿姐妹几个,最后才是自家孩子;有好穿的也是这样。当然,李盼儿姐妹几个也很懂得谦让。赵氏也是这样。双方的孩子又都懂事,也都互相谦让着。李盼儿她们把王家的三个男孩子视作自己的亲兄弟,买零嘴和小玩意,凡是宝珠有的,三郎也有。王大郎和王二郎也一样。至于三郎,他跟宝珠年纪相差最小,也最亲近。
而宝珠这个小家伙,却得到了全家上下的喜爱。
这小家伙已经快两岁了,已经会说一些话了。比如爹爹,娘之类的都会喊了。姐姐哥哥也会叫了,每每都把几个孩子逗得不行。
几个孩子一得空就来逗小宝珠玩“宝珠,珠珠,来叫姐姐。”
“宝珠,快叫哥哥,叫就给你好吃的。”
小宝珠毕竟年纪还小,口齿还不甚清楚就奶声奶气地叫道“格格解解。”
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继哥哥姐姐之后,小宝珠又学会了叫爷爷奶奶。这可又把王老头和王奶奶高兴坏了。他们家只有三个孙子,老两口一直盼着能有个小孙女,现在终于有了,还这么乖巧可爱,他们怎么能不高兴
王老头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就驼着小宝珠在村子里胡乱转悠。众人见了又免不了要议论一番。有人说,宝珠真是命好,这王老头比亲爷爷都疼她。
这祖孙俩有时难免会在村里遇到李家的人,像李老头,他可是小宝珠的亲爷爷。可是宝珠一点也不认识他,李老头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伸手要去抱宝珠,宝珠只当他是陌生人,头一扭,躲在了王老头的怀里不让他抱。
李老头十分无奈地叹了口气,围观的人也是看得欷歔感慨。还有不少人很是同情李老头,他这个正宗的亲爷爷却不受亲孙女待见,也真够可怜的。这事搁在谁身上,心里都不好过。也有的人说,这就叫活该,毕竟当初的事是李家做得不地道。你把人家当成草,却自有人当成宝儿。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中秋节很快就就要来了。李盼儿趁着这个机会,又做了不少吃食拿到县城和镇上去卖,自然又小赚了一笔。
中秋节这天,赵氏跟王七一起上街,两人割了三斤肉,李盼儿还去河边钓了两条鱼,并带着黄黄捉了只野鸡。
这些东西都他们没有卖,打算留着自己吃和待客。
中秋这天,一大清早,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灶房是王奶奶和赵氏的主场。两人默契地合作着,一起炒肉、炖肉、炸油饼、炒菜、蒸馒头。忙得不亦乐乎,不多时,灶房里就飘来了诱人的香味。把黄黄馋得在院子里转悠了好几圈。
而李盼儿则正带着一帮孩子在院子里打枣子。王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说来也怪,往年的时候,树上结的枣子并不多,稀稀拉拉的几个,个头也不大,也就够孩子们解解馋。今年不知怎么了,枣子结得特别多,而且个又大,把树枝都快压弯了,王老头还特意用几根木棍支撑着,生怕压断了枝条。这个时节,枣子刚好成熟了,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玛瑙似的,看着十分喜人。孩子们早就馋得不行。所以,他们一听到大人说可以打枣了,一个个高兴得嗷嗷直叫。
王大郎王二郎率先爬上枣树,手里拿着竹竿,对着枣多的树枝噼里啪啦一通乱打。
李盼儿姐姐三个则摊开了干净的床单在树下接着枣子,在树上的人打枣是乱打,枣子像雨点似的落下来,不光落到床单里,还会砸到人头上。
李盼儿她们在树下时不时地就传来一阵呼痛声,“哎哟,又砸到我的头了。”
惹得树上树下的人儿忍不住大笑起来。
王奶奶出来拿东西时看到她们这样子,就笑着说道“盼儿,你这么聪明,这会儿怎么变傻了你们就不会戴顶帽子呀”
李盼儿一想也是呀, 怎么就没想到呢。
王奶奶说着话进屋找了几顶帽子,拿给她们。姐妹几个戴上帽子,顿时好多了。
他们打枣子的事不知怎么就被别的孩子发现了,于是乎,王五叔家的几个孩子来了,附近邻居家的孩子也都一窝蜂似地赶来凑热闹,大家一边捡着枣子,一边用衣裳随便一擦就往嘴里塞,吃得十分来劲。
王奶奶有时出来瞧瞧,看到孩子们那个馋样儿,就笑眯眯地说道“我可不是怕你们吃,你们呀都悠着点,枣子吃多了会肚子痛的。别大过节的,一个个都跑肚拉稀。”
孩子们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继续大吃特吃。
等到枣子打完后,李盼儿发现这两棵枣树竟然收获了四大筐的枣子。
王奶奶和赵氏留下三筐,准备晒干了以后给孩子们当零嘴吃,或是煮粥或是做枣糕也行。剩下的一筐就分别给各家的邻居送些尝鲜。当然王五家是少不了的。
王五家也投桃报李给他们送来了自家院子里结的石榴和梨子。其他几家也送来了各式的吃食或是自家种的瓜果。
这个中秋节大家不仅有丰盛的午饭晚饭,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孩子们的笑容那叫一个灿烂。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