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73.皇子 晋江首发
    张鹤龄自打从西北回来之后, 就开始过起了摆烂摸鱼的生活,每天除了正常上下班,日子还是过得很舒服的。

    不过皇帝作为新手爸爸, 又打了一场胜仗,本人从心理到生理都很激动, 每天都要拉着张鹤龄说话。

    张鹤龄被他烦的不行,却也只能耐心听大外甥唠叨。

    他主要说的都是未来对于皇子的教导, 以及东南沿海开海的情形。

    开海的情况先不必谈, 如今还在筹备阶段,每一步都是走的小心翼翼, 谨慎无比,光说这个皇子教育问题。

    虽然如今皇后肚里的孩子还没影呢,但是大外甥正德帝便已经一心将这个孩子当成皇子来期待了。

    张鹤龄每次听他提起皇子皇子的,都忍不住在心里翻个白眼, 最后实在是忍不住开了口劝导他“如今皇后腹中胎儿还不知男女, 皇上还要缓和心态才是。”

    张鹤龄这话虽然听着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他也是怕大外甥期待越高打击越大。

    正德帝听了这话,神态果然有些不大舒坦, 但是他对于自己的亲舅舅到底不比其他人, 沉思片刻, 还是点了点头“是我言之过早了。”

    看着大外甥蔫头耷脑的样子,张鹤龄叹了口气,语气也温和了几分“皇上, 臣明白您期盼皇子的心愿, 但是子嗣有无都是天意,也望皇上不要因此失了常心。”

    说完顿了顿又道“不过皇上操心皇嗣日后教导,臣也觉得很有道理, 臣以为,对于皇嗣的教导,的确该放在心上。”

    明朝在对皇子的教育问题上的确问题很大,就不说单纯的文学教养了,到了明朝末年,甚至还有不识字的皇子出现。

    这种情况,当然不能归咎为明朝皇帝都是蠢货,主要是因为明朝对于皇子教育的制度有问题。

    首先,明朝从仁宣时期开始,就切实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即所谓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制度,而与嫡长子继承制度相对应的,则是皇帝本人对于诸皇子的喜恶。

    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的好恶问题,产生废长立幼的心思,而大臣们则是十分反对皇帝的这种心态。

    毕竟大臣们上班也都图个安稳,谁想动不动就牵扯进夺嫡的漩涡啊,而且嫡长子继承制本身就是宗法制体系中的重点,大臣们不管是为了维护祖宗家法,还是为了维护朝政的平稳过渡,都是不愿意看到皇帝废长立幼。

    也是因此,就产生了皇帝本身意志与宗法体制的对抗。

    皇帝一般情况下采取的办法就是拖,拖着不立太子,拖着不让儿子出阁读书。

    没错,在明朝,皇长子出阁读书已经形成一种政治信号,一旦出阁读书,那就已经是事实上的太子了,至于其他藩王,你越不学无术越好,大明王朝养他们如同养猪狗一样。

    这种政治理念就会造成很坏的一种后果,就是皇子的教育会在皇帝和大臣们的拉扯中被耽误。

    轻者皇帝不学无术,重者皇帝大字不识。

    是的,就是这么可笑,原本应该拥有最优质资源的皇室,竟然出现不识字的皇帝。

    张鹤龄希望能解决这个困境,比如说明朝之后的清朝就做的不错,或许也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

    而正德帝在听到张鹤龄对自己的赞同时,心中也生出欣喜之意“那舅舅对此可有想法”

    张鹤龄斟酌了一下,这才道“臣以为,日后诸皇子出阁读书,都应该成为定例,多少岁开始读书,每日读书的课程为何,也可根据皇子们不同的读书进度给他们分班,或可因为皇子们不同的喜好让他们学习不同的科目,如此才能让皇子们能够更好的学习。”

    张鹤龄这是结合了现代学校的优缺点给皇帝出主意呢。

    而皇帝听了也忍不住沉吟,许久才道“舅舅所言诸皇子,难道舅舅认为应当让皇子们一同出阁读书吗”

    张鹤龄知道他这是操心因此会引起储位之争,因此他沉默片刻后道“所有皇子都是陛下的子嗣,如何能让其他皇子们连圣人之言都不懂呢臣以为太子可请老师单独教导,其他皇子则是一同读书。”

    明朝对于宗室实在是太过宽容了,甚至有些过于宽容,已经开始造成财政负担,张鹤龄心里都想着要不要建议皇帝,直接采取宋朝对待宗室的做法,来给朝廷减负了。

    但是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说这话的时候,毕竟如今皇帝才刚开始改革,总有个轻重缓急,等解决完开海的事儿,这事儿再提也不急。

    而要解决宗室问题,那就先得给这些宗室一些甜头,让他们有能谋生的手段和学识,这样办起来才能顺利。

    正德帝听了这话之后,也是陷入深思,最后点了点头“舅舅的话我记住了,日后我会仔细思索这件事的。”

    之后两人便再没有谈起这件事了,毕竟再怎么畅想,如今皇帝膝下还是光杆司令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皇后这边也终于到了预产期,这一日张鹤龄正在家里用午膳,突然有宫里人来报信,皇后要生产了。

    张鹤龄一听这话,顿时十分紧张,先是打发了妻子带着儿媳入宫探望,然后自己则是焦躁不安的在家里等消息。

    这么一等,就从中午等到了晚上,眼看着都已经是万家灯火了,终于又有消息传回来了。

    王氏和儿媳夏氏风尘仆仆的下了马车,俩人脸上都是一脸的喜色,张鹤龄一看就先松了口气。

    而最后的结果也没有出乎他的预料,王氏笑着道“公爷,皇后娘娘诞下了皇长子,母子平安。”

    张鹤龄心里的这口气算是彻底放下了,正德皇帝有儿子了,历史果真发生了改变

    “好好好,这是大好事,皇上和太后可都还好”

    王氏笑着回话“皇上也是高兴的不成呢,说要大赦天下,至于太后娘娘,更是高兴的直念佛,还让我赶明去庙里烧头柱香。”

    张鹤龄对于大外甥的抽风行为一点都不惊讶,只是笑着点了点头“今日辛苦你了。”

    说完又看向儿子和儿媳“你们也回去歇着吧。”

    儿子儿媳告辞离开,而张鹤龄则是和王氏一起回了正房。

    他一边走心里一边想,这下总算是有个皇子了,大外甥的那些设想,或许也能成真了。

    如今宫里的情形比张鹤龄设想的更加热闹。

    正德帝抱着儿子不撒手,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可爱。

    一边的太后嗔笑着点了点他的脑袋“还不赶紧把孩子给乳母,就你这样的粗手粗脚的,别惹了孩子不舒服。”

    正德帝听着这话顿时做出可怜巴巴的表情“如今有了孙儿,母亲竟是嫌弃我了不成。”

    张太后被他这句话逗得直笑“真真是个冤家,这样的话也说得出口,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又怎会嫌弃你。”

    说完又凑上去看着自己的孙儿,语气温柔“这小孩子,骨头嫩着呢,你没轻没重的,没得弄疼了他。”

    这话说完,正德帝怀里的小孩便皱了皱眉,仿佛是要哭出来似得,正德帝被吓了一跳,急忙把孩子给了身边的乳母。

    张太后有些好笑的看着儿子,自打他继承皇位,还没见过他这么手忙脚乱的呢。

    不过即便把儿子交出去了,正德帝还是舍不得走,就站在旁边看着儿子,仿佛怎么看都看不够似得。

    天知道,这孩子对他的意义,不仅是皇长子这么简单,更是他生命的一种延续,之前他自己都以为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子嗣了,但是现在,他却有了自己的孩子,日后这天下,也将交到自己儿子手中。

    只要一想到这个,他浑身便充满了干劲儿,甚至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要开始以身作则,好好教导这个孩子。

    张太后看着儿子眼巴巴的样子,也不忍心这会儿叫他离开,只柔声道“这回皇后可是受了大罪,你日后得好好对她才是。”

    正德帝立刻点头“皇后有功于社稷,母后您就放心吧。”

    张太后点了点头,一时间也觉得有些疲惫,叮嘱了几句儿子早些休息,便离开了。

    而正德帝看了一会儿儿子,之后又去探望了一下皇后,这才离开。

    夜里凉风习习,但是行走在冷风中的正德帝却一点都不觉得寒冷,反而觉得心中蕴藏着一团火,正要喷薄而出。

    第二日一早,满朝文武便都知道了皇后诞下皇子,一时间恭贺的帖子源源不绝的从四面八方呈了上来。

    大臣们也很高兴啊,皇帝有了子嗣,那就是江山有人能够继承了,天下的交接也可以平稳进行了,这样的事情,大家自然都高兴。

    尤其是首辅刘健,他是最操心皇帝的子嗣问题的,只是之前都不敢说,生怕触怒了皇帝,现在这件事终于解决了,他也算是松了口气。

    他甚至私底下和李东阳说,这算是正德朝以来最让人欣慰的一件事了。

    当然了,这话李东阳可不敢附和,只是感慨,都说太子是国本,如今才终于明白何为国本。

    皇长子出生,普天同庆,皇帝大赦天下,大臣们竟也都没有反对,一时间整个京城都陷入了欢乐的氛围之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鹤龄接到一个不怎么让人愉快的消息,当年那个冒认皇亲的郑旺,死了。

    张鹤龄乍一听闻,便皱起了眉,只觉得这件事十分棘手。

    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先去宫里和太后说一下。

    张鹤龄到宫里的时候,皇帝和皇后正好都在仁寿宫。

    张鹤龄一时间进退为难,但是总不能就这么打退堂鼓吧,因此只能硬着头皮进去请安。

    正德帝现在人逢喜事精神爽,见着张鹤龄进宫越发高兴了,笑着道“舅舅今日入宫,也是来恭贺的吗”

    张鹤龄哪敢说不是,当然笑着应了一声“臣恭喜皇上统绪有承。”

    皇帝自然也是满意之至,还让张鹤龄抱了抱皇长子。

    张鹤龄看着自己怀里天真无邪的小孩,心中也是软了一瞬,从怀里摸出来一个玉观音道“这是臣妻从庙里求来,高僧开过光的玉观音,愿皇长子健康平安。”

    见着舅舅所送的礼物,皇帝也觉得有心,笑着让人收下了。

    “日后皇长子长大,还要舅舅教导啊。”

    皇帝竟然提前将皇长子的教育问题交给了张鹤龄。

    张鹤龄也是一愣,然后立刻回过神来,答道“如此重任,臣无德无能,实在惶恐。”

    皇帝却是笑眯眯的看着他“臣相信舅舅的才能。”

    这下张鹤龄也不好拒绝了,只能叩头谢恩。

    之后几人坐在一处便说起了闲话,太后看着儿子如此重用弟弟,也是十分高兴,因此几人言谈间也是格外的温馨。

    等到说的差不多了,皇帝终于起身走人,皇后自然也不好多留,抱着皇长子也告辞离开了。

    张鹤龄恭送皇帝皇后离开,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这才收起了心中复杂情绪,转头去和姐姐说今日入宫的原因。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