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叶向高1559虽比公鼐小了一岁,但他的性格与耿直个性的公鼐,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性格的人。比起公鼐的童年幸福、少年得志、而后科举蹉跎、嫉恶如仇、到四十四岁才进士及第,叶向高是反过来的。
叶向高祖籍在福建。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正是牛田倭寇最猖獗时期。为逃避倭寇,亲娘不得不在路旁的一个破厕所里生下他。幼年时期的叶向高跟随家人四处避难,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曾多次陷入绝境,幸而命大才得以存活。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平定了福建的倭寇以后,叶向高一家才得以返乡。
叶向高的举业很顺利,他在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二甲第十二名。同科状元是朱国祚,方从哲是二甲第三十名。他们癸未这一科出了不少能人,不仅在万历朝,更是在天启朝的初年间,成为备受瞩目的一科。
六部七卿中,位居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第二十二名崔景荣,最早被天启帝信赖。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做了十几年。其次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第四十一名是张问达,也获得了天启帝的信任。而状元朱国祚更是被天子另眼看待,甚至说是青眼有加、额外关照。
唯独自己叶向高
只要想起在泰昌年间初返朝廷受到的冷遇,叶向高心里总是会泛起苦涩。那会让他想起初初踏入仕途的青年时期。
一路从庶吉士开始,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春风得意,仕途顺遂。在万历二十六年就升为左庶子,充任皇长子的侍班官,成为同科进士中的领跑者。但是却因为翌年1599的上疏罢矿税、请撤矿监,被内阁大学士沈一贯排挤出京去留都任事。
虽是留都的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也是同年中第一个登上三品官阶的人。
但是后来因为妖书案兴事,自己写信给内阁大学士沈一贯,极力规劝其将妖书案一事彻查清楚,莫给小人偷窥国本。却因此触犯了沈一贯,被闲置在留都九年。
直到万历三十五年,才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己还是万历十一年进士同科中的第一人,四十岁的阁臣、首辅。
及至做了内阁大臣,才明白政事处理起来的艰辛。因着朱赓、于慎行的先后去世1608年,李廷机闭门不理政务,自己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处理所有朝政的重任。
内里的辛苦和艰难只有自己知道那个解不开的死结,一根绳子上代表的是与朝臣较劲、想立郑贵妃之子为太子的皇帝,另一根绳子是代表坚决要天子遵循祖训,不能废长立幼的朝臣。
两方较劲之下,谁都不肯退让。
叶向高明白科举出身的同僚,若是退让一步,等待所有士人的便是无底的深渊。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天子,更是拿不上朝作为要挟。朝廷大事无人关心过问,重要位置缺少合适的官员,自己即便报上去了,天子也不用印批准。朝臣们结成各种帮派,开始彼此攻讦。乌烟瘴气的朝廷,让人灰心丧气又不得不勉力去调节朝臣对天子的怨望、安慰天子脆弱的非此即彼的稚童较劲心理。
天子表面对自己重视,可是往往上疏十条,能采纳的不过两三条。费心费力地周旋在帝王和朝臣之间,满腔的报国建议都是纸上的空谈
累,很累,非常累
这样的郁闷感觉,在坚持到万历三十七年以后,便以惯例地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诚恳地向万历帝提出致仕。
直到万历四十二年,连上六十二道奏疏后,终于获得了天子的允准。同时命自己要推荐出适合的内阁首辅的人选。
百思千想、万般斟酌后,推荐了各党都能接受的同年方从哲。
还要费尽所有的心思让万历帝接受他。
想起方从哲,叶向高不免会先升起些愧疚。方从哲那些年承担的压力,丝毫不比自己做“独相”的时候小。自己初做阁臣的时候,建奴尚未成势,虽是百般艰难,但也比方从哲内外交困要好太多了。
但之后又觉得骄傲。如果不是自己的举荐,方从哲这辈子绝对做不了阁臣、最终也绝对不会有大学士的荣誉告老。要是没有自己的帮助,方从哲也不会有太子太傅的名头入墓。
但是若没有方从哲在泰昌元年拉自己一把,想想那些被天子否决的、失去再度进入官场机会的能人、那些强悍的对手,叶向高不仅为自己庆幸,还对方从哲这个处理政事能力平庸的同年,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谢。
那与方从哲结成联盟的日子,真是此生最惬意最快活的啊
为了给方从哲打理“遗祸”,不得不出面游说朝廷重臣。每次回想起来,叶向高都为自己捏一把汗的同时,又想放声为自己喝彩。
能说服铁面无私的张问达从同年的角度考虑事情,能说动刚直不阿的崔景荣、老成谋国的周嘉谟、一心只有朝廷的黄克缵等,自己该是那时候入了天启帝的眼,该是自己能够很好地调动朝臣为一个目的行事,才有了后来的再度为首辅的荣耀。
好还是不好,真的说不清呢。
方从哲致仕,自己不得不打点起所有的精神,努力揣摩天子所思所想,努力跟上天子的征战脚步,为天子处理可能来自朝廷的阻力。
殚精竭虑地从天子的角度考虑事情。连一向中允、持重的周嘉谟,都在背后说自己肩膀上扛着的是天子的脑袋。
那又如何呢
自己站稳了首辅的位置,也再度得到了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头衔,这也代表了自己可以拿着干干净净的银子、都是天子给的俸禄,在致仕以后成为富家翁。
能做点儿修桥铺路积阴德之事。
对了,还可以荫一子为五品官。
想到天子破例恩荫出仕的孙子,叶向高思绪万千。多少二榜进士,终其一生也就是五品官。可是自己贡监出身的孙子,能听从自己劝说,放弃他二十年、甚至此生也不能成功跨越的春闱门槛,选择了恩荫出仕,凭数术的优势在户部立住了根脚。
旋即成为户部郭允厚和杨嗣昌器重的四品郎中。
荫嫡长子为首选的五品官,变成了破格恩荫嫡长孙出仕。叶向高觉得心口又如那日与长子叶成学阴阳相隔的那一天,钝钝地绞痛。丝毫没有因为过去了三十年有减轻。
“子葬父,理之常,父葬子,能不伤”
刻在长子墓志铭上的一字字都是锥心泣血的哀鸣,如巴山断肠的猿啼,悲哀地在自己的心头反复回荡。
汝习是多好的孩子啊。是自己做父亲的亏待了他。在他降生的时候,自己忙着秋闱挣前程,都没有好好地抱过他几次。等他能够满地跑了,自己又要全力以赴春闱。只能将其留在家中,不能带在身边教导。以至那么聪明的孩子,最后竟然厌倦举业,靠恩荫国子监出仕为尚宝司司丞。
汝习定是委屈的。他那样人品正中的人,上孝父母、中洁自身、下束家人,在自己初为首辅的时候,没有成为方从哲长子那样的纨绔,反而能募集资金为家乡修建龙首桥,完成父祖不能达成的心愿,却因为恩荫出仕被嘲讽,怎么能不郁结在心呢。
唉,致仕了,回乡去龙首桥上多走几趟;权当与儿子在携手散步。到汝习主修的瑞云塔多看几眼,权当带着儿子观赏风光;那么美丽的瑞云塔,儿子却没见到它最后完工的美好。
也到峡江渡多走走。那也是儿子与自己造福百姓的见证。
修桥铺路造福百姓,都是积德之事,可是汝习怎么就没得到善报呢
自己要去长子墓前看看,要告诉他仓粮折色革除盐哨已经成为定例,福清的百姓再不会为受到兵痞的敲诈勒索。
汝习,为父愧对你啊。
叶向高每看到天子把太子三兄弟带在养心殿里长大,每次看到聪明的太子,日渐长成,对政事半解不解地懵懂发问,自己在解释之余瞥到天子关切的目光,过后都免不了再度想起长子。
致仕,致仕,看一次天子和三个皇子的父子互动,那就是再次翻开没愈合的心头重伤,那就是硬剥开犹自新鲜的痂皮,还是鲜血淋漓,还是痛彻心扉。
万历十一年还在朝的进士就剩自己一个了。自己的离开也标志着癸未科的进士,彻底地告别了大明的朝堂。先是方从哲、然后是叶向高、再是朱国祚,怎么也没想到崔景荣会走到自己的前面。
他比自己小了十来岁呢。
果然是天子所言的过刚易折吗
叶向高把最后一点东西装进了随身的箱笼。回首看一眼属于自己十几年的书房,在心底和这间屋子告别,回去福清有芙蓉园、有豆区园。
至于独留在京师、与人周旋酷肖自己的长孙,是不用自己担心的。有杨景辰、周延儒还有范景文这三位阁老照顾他,有器重人才的天子在,他会过得很好很好。
想到自己扶起来的范景文,叶向高露出微笑。昔年他绝对会成为天子的左膀右臂、也会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
作者有话要说没想到会有叶向高的番外
哈哈
叶成学,叶向高长子。
转网文闽侯福清有民间顺口溜曰“状元没子翁正春,宰相无子叶相公”,古人无后为大,叶向高虽生有叶成学、叶成敏、叶成昌三子,奈何长子叶成学生年36岁即殁,在重视嫡长子的封建时代,叶向高也被算去无子送终之类里。
私以为编撰遮掩顺口溜的人,是羡慕嫉妒叶向高二度为首辅呢。
叶向高在长子叶成学的墓志铭里,写有“子葬父,理之常,父葬子,能不伤”
叶向高的长子除了厌倦举业,其他方面算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可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叶向高在多次上书请辞,终获批准,理清首尾可以返乡后,他日夜兼程在十二月初三日抵家。遗憾的是,叶成学却于十二月初一日病故,父子无缘再见最后一面。
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节官员。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宣府,前锋直逼京师的奏报传来,范景文茶饭不思,夙夜忧叹。有大臣提出让崇祯弃京南逃,以避锋芒,对此,范景文坚决反对。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池失陷,起义军拥入京师,包围官宅府第。闻此讯,范景文急速赶到宫门。宫人说:\a“皇上已经出去。\a“又急速赶到朝房,贼寇已经堵塞道路。随从的人请他换下服装回家,范景文说:\a“皇上出去了,我怎么能回家呢\a“就在道旁的庙中草拟遗疏,又用大字写道:\a“身为大臣,不能够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就到演象所拜辞阙墓,跳入双塔寺旁的古井而死。
范景文死的时候,犹以为皇上已逃亡南方,殊不知皇帝已自缢身死。
他死后,赠太傅,谥号文贞。清朝赐予谥号文忠。
私以为崇祯去南京,南京六部齐全,建奴不比灭宋之金国,大明尚有翻身余地。
范景文误国误崇祯。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