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很想冲进仙画里对后世女子讲,别骂了别骂了。
他都已经偷偷的把三纲五常和士农工商这些内容从自己新修改的思想纲领里删除掉了不能不删,陛下都已经广召天下匠人来长安制造各种仙画中提到的器具了,而且还有意让赵过培养出一群得用的农官。
目前,整个大汉上下,对于“工”和“农”的轻视不能说一扫而空,但和之前相比也好了无数倍。就太学里面,那些骄傲的太学生看到匠人,竟然都会说说笑笑的与之聊几句,还会请教一些工艺上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的太学生,展现出了对于工匠和农学的兴趣。这就是仙画的威力所在
可以预见,如果仙画能够持续存在,只要陛下不是忽然得了失心疯,那大汉的未来一定是天翻地覆的,包括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派也都会冒出来。
如果以他为首的儒家学说跟不上变化的话,那就不是独不独尊,而是会不会被世人淘汰的问题了
董仲舒吹着习习凉风,竟然冒出了一身汗。
好在这次这位路小柒并不打算逮着儒家骂,让他略微安心了一些
u主在讲四大发明和农学卷的时候,就讲了古代“士农工商”的划分对于科学思维形成的巨大打击。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农,其实地位还算好,医的地位是比农还要低的。
他被划分在“工”这一层级。
汉书游侠传里记录了西汉末年一个叫楼护的人的故事。
他出身在医学世家,从小就饱读医书,据说年轻轻轻医术就很高明,而且口才特别的好,能言善辩。他父亲去权贵人家行医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
平阿侯家中宴客,叫上了楼护。
楼护的友人羡慕道“这整个长安城中也只有你和谷永可以随意的出入五侯府邸。”
楼护谦虚一笑。
宴后,平阿侯留下楼护,问他道“君日后想以何为生”
楼护想了想“我父为世医,我自幼熟读医书,医术一途不说精通但也已入门。所以,日后应该还是会以医为生。
屈才了”平阿侯不认同的道“以君之才能,做个小小的医者未免过于委屈。我欲举荐君为方正,为朝廷效力,岂不是更好a3
4
那些权贵们就劝他既然这么聪明,就不要学医了,去学六艺,做官去吧。楼护一想,也对。于是就弃医从文了。后来,当了谏大夫,又当了太守。
如果楼护继续当医生,或许他也能和张仲景一样,名垂青史,被大众熟知。
但在当时而言,楼护的选择却是很理性也很符合自身利益的。要知道,张仲景做到了“医圣”的地位,却也没有登上过正史呢。
张仲景听出了后世女子语气中的嘲讽之意,轻笑摇了摇头。
并不在意。
首先自己已经知道名留青史了,再有就是他研究医术也并非是为了能够名留青史。
但汉朝那会儿其实都还好,楼护毕竟是做上官了嘛,大家也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说什么。唐宋那会儿也还可以,没那么严苛,读书人和医生之间的身份也经常变来变去。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说明巫、医、音乐家和工匠这些人的身份在当时也是被主流的所谓君子们所看不起的,但他后面还有一句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意思是,但这些君子的见识和智慧却反倒比不上这些人,真是奇了怪了。
也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的医生虽然被人轻视,但地位也算不上很低。而要是能做到像孙思邈这样全国知名,到了哪儿都要被奉为上座。
李世民在太极宫中点头,笑着对臣子们道“若是孙道长来了长安,即使在这皇宫之中,朕也要是奉他为上宾的。
不说孙思邈的医术地位,单单是他的年龄,就足以在他面前拥有坐席。
“陛下礼贤下士,赤诚相待,是我大唐之福呐”此乃贞观年间惯常的君臣互捧,不,君臣相得。
北宋那就更开放了。
著名的文学家和丞相范仲淹说过一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将“相”和“医”相提并论。范仲淹那是在士林中有着赫赫威望的人,他这样一说,北宋的读书人都喜欢业余研究一点医术。
年少的范仲淹在寺庙中苦读。
有一次,他好奇的求了一根签,问自己以后能不能当丞相。解签的人哑然失笑,摇摇头“恐怕不能。”范仲淹又问“那我能不能当一位名医”
“也不能。”解签的人觉得从丞相到医生的跨越也实在是太大了,就好奇的问“为什么当不了丞相就想要当医生
少年范仲淹道“当丞相时,可以为天下百姓们谋福利。而当医生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一身本领来救治百姓。治国与救人是同等的。
赵匡胤夸赞“说得好”
他倒不是真的认同范仲淹所说的,但是这是他宋朝的人才给他北宋,啊呸,大宋长脸
假使继续像这样往前走的话,说不定医生的地位也能够慢慢的提升上来,回到应有的知识分子的位置上来。但历史的真相是,在往后的朝代里,它不仅没有前进,反倒后退了。
这个锅儒家能背一半,另外一半的原因出在元朝和明朝。
元朝的时候,蒙古人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将原本的户籍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农户屠户医户阴阳户乐户等等,就连儒生都有儒户。
这也就算了,他这个职业户口还是世袭的
也就是说农户就只能世代种田,屠户的儿子也只能成为屠户,那医生就只能由医户的后代来做。
一刀切,完全把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给堵了,不仅堵上还糊了一层水泥,严严实实。
元大都。
勾栏之内正是热闹的时候,觥筹交错。
台上的旦角儿正在唱“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台下一片叫好之声。
这出剧的作家关汉卿正在一边喝酒,也大喊了一声好有相熟之人凑过来“你今日怎不在太医院当值”
关汉卿笑道“我不过是太医院一杂役,事情做完了自然就出来了。”
两人看了一会儿剧,友人夸赞这出戏好,我上次想向牧庵学士举荐你,结果他有些抱歉的看了一眼关汉卿,未尽之言大家都懂。
关汉卿一愣,然后毫不在乎的挥挥手“你还费那个神,我不过就是一医户,即使你举荐了我,我也什么都干不了。现在闲时写写杂剧倒也快活。”2
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创建了明朝。但是呢,他一琢磨,这元朝一刀切的方法好啊,的确是方便管理,于是就想也不想的把它
给全盘继承了过来。
学也不知道学点好的
医户在明朝还蛮惨的,前期不允许参加科考,属于“贱籍”。但医生哎,谁头疼脑热不需要去看医生所以他们的地位又有些不同,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医户们纷纷抗议,于是政策就松动了一点,医户子弟就也能参加科举了。
李时珍参加科举就是这么来的。
李时珍笑着摇摇头。
这后世女子关于现在医户的地位还是了解得不够详细。
他能参加科举是因为他的祖辈和父辈在太医院当过吏目,已经不是普通的医户,只要稍微用点手段,变成平常的民户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他自己,已经考上了秀才,那就能称一句“儒医”,也算是能进入到士人的圈子里。
很多落榜的学子甚至会摇身一变,转而学医,就是因为先儒后医,是能被士人们所接受的,而且说不定还能成为朝廷的医官。
而民间的医户,依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只不过朝廷为了更好的管理医户,要用到他们治病救人也不好让其怨气太重,于是就规定医户的子弟可以考太医院的医学和地方的医学,言下之意,若是朝廷以后需要医官,优先从这些人里面选择。
医学的竞争十分激烈
李时珍叹口气,这仙画说的医者地位,又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的一根刺医者,治病救人,但却要被人轻视,哪个大夫心里会舒坦呢金陵皇城中。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小声的念“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马皇后在旁很自动的伸手在他背后轻抚。
朱元璋道“放心,我要是再倒下了,就真如了这后世女子的愿了。”
深呼吸了几次后,他有些颓然,对自己的发妻道“可能当时我是真的错了,偷懒了。”他应该再多研究一下史书再来决定的。
不就是户籍制度吗 朱元璋将牙齿咬得咯咯响,“现在改也还来得及”
他想通了,要保住老朱家的江山,还是得听仙画的如果是一个大臣在他面前这样喋喋不休的
劝谏,甚至是讽刺怒骂,早就被他夷九族了。
但仙画,他做不到,也不敢。
朱元璋虽然
有很大的弱点,但他对自己一手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对大明的子民们还是有感情的。他不想让大明和大明的子民们落到后世仙画中那样凄惨,没有土地、动辄瘟疫和战乱,那就只能选择听仙画的。
马皇后在心中想了想被仙画点名批评的,藩王制度、户籍制度、道统这一项项的可都不是什么小事情,都是能掀起腥风血雨的大事。
她柔声道“陛下,那您更应该保重身体。”
但这几百年几千年承袭下来的歧视很难扭转。
到了清朝,名医徐大春在自己的医源流论序中写道“医、小道、精、重、劳、廉。”道出了无尽的心酸。
u主对此表示很不能理解。
谁这一辈子不需要去看几次医生尤其是遇到瘟疫的时候,医生更是挡在我们身前的长城。没有医生的话,人类文明绝对达不到现在的辉煌程度。
觉得医是小道,看不起医生,是嫌自己命太长吗一阵地动山摇,一栋栋楼房像是积木一样的倒下。
地面出现巨大的裂缝,坚硬的山体直接垮塌,天地间一片烟尘。
无数的哀嚎声和痛哭声响起,幸存的人开始踉跄着奔向倒塌的建筑希望能抢救出自己被压的亲人。
“是地动”天幕前有人尖叫了一声,“地龙翻身”
仙画的效果过于真实,已经有人开始站起来就跑,跑了几步才想起来,这是仙画,不是现实。也有人经历过地龙翻身,甚至在那灾祸之中痛失亲人。
他强忍着恐惧看向仙画,惋惜的摇头道“都活不了咯”
即使是能救出来人,但那些被砸伤了的也基本上活不了几天。尤其是后世的房子还是石头建的,就更难了。
这时候,仙画的镜头一转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顶顶蓝色的医疗帐篷立了起来,上面的红色十字让人看到了生的希望。一个个从废墟下被挖出来的人被飞快的抬上担架,然后送到了帐篷里。
一架架直升飞机落下,医生和军人们将重伤的百姓抬下来,飞快的往医疗点跑。帐篷里满是伤员。
穿着白色大褂的医生和护士们不分昼夜,忙到精疲力尽,肉眼可见的疲惫。
而一辆辆的救护车从重灾区驶出,将伤者送到大后
方的医院。后方医院也已经全部待命,立刻进入到了与时间赛跑的紧急状态。
镜头又一转。
这一次是空城。
高耸的大楼和整洁宽敞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在行走,只有零星的车辆还在通行。这座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
而在似乎静止的城市之外,却是另外一番紧张有序的状态。
一队队穿着白色大褂,戴着口罩的医生登上了专机,从全国不同的地区赶赴疫情中心。医生们在空荡的机场遇见,互喊加油。
一辆辆的大巴挂着“xx省支援湖北抗疫医疗专队”的横幅,从各个医院出发,驶向了疫情地。穿着军装的军医排列成整齐的队伍,登上了大肚子的军队运输机。
城市内,一辆辆喷洒着消毒气体的车辆在缓慢行驶。
医院内,穿着防护服已经一天的医生靠着墙角疲惫的睡去;年轻的女医生取下口罩,脸上早已经被箍出一个人字的印记;也有医生看到已经空空如也的物资室,痛哭一场,但擦干眼泪后戴着了最简易的自制口罩就重回了岗位。
这是一篇关于“逆行”的史诗。
音乐声慷慨激昂,即使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大部分的百姓们也有了想要落泪的冲动。这是瘟疫
应该是,他们都戴了口罩。已经有百姓记起了之前仙画说的防瘟疫一定要戴口罩。他们看到了所有人脸上戴着的口罩。
也就看懂了那一抹抹白色的身影,看懂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坚定。有士子脱口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
有人开始在心中自省,对啊,为什么要看不起医自己生病的时候难道不要去看医生的吗与人性命相关的东西,怎么能称为“小道”呢
顿生惭愧之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朝堂上站着的那些人,看到的却是灾难发生后整个国家迅速的应对,强有力的组织调度能力,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医生群体,怪异、神奇但是具有伟力的机器。
有文官甚至忍不住喃喃说出声这背后的朝廷该会是什么模样啊简直难以想象。
嬴政沉默片刻后问李斯“若大秦境内发生地动,能否做到如此”
李斯苦涩的摇摇头“陛下,大秦既无如此之医生,也无如此之机械,更无如此之调度。”
嬴政当然是知道答案的,他也不至于将现在去和两千年后的朝代相比。但他依然想问一遍,是因为心潮澎湃,看到了国家力量可以达到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场面。
他闭上眼,似在思索。
袖袍中的手臂上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久久未曾消散。汉朝,
刘彻问卫青这些穿绿色衣服的可是后世的军队卫青道应该是,之前也曾现过一两次,是同样的衣裳。他对这个也很在意。
刘彻问卫青“若是派你率领麾下士兵前去发生了地动的城池救灾,你能确保做到那样吗”
卫青迟疑了片刻若是百人,臣可做到。若是千人
他不说话了。
士兵们作战勇猛是因为有犒赏,但救灾他亲手带出来的亲兵,几百人之内可以做到不去扰民,但人数一多,即使他亲自坐镇,也是难以控制的。
救着救着,可能就会出事。
所以卫青也在思索,为何后世的军人就能做到呢,为什么他们的精气神看上去就是不一样呢
而让所有人都惦记的,还有那神奇的跑得飞快的车子,可以在天上运送人的飞机,以及医院里展
现出来的各种设施
医,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不是粗暴的划在“工”里面就可以的
另外,在古代行医也是有风险的,尤其是给皇帝和权贵们治病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掉脑袋。
曹操杀了华佗,唐懿宗因为女儿的死杀了二十多个御医,还连累了他们的亲属。被称为史上最大杀医案。
朱元璋因为儿子的死,杀了一堆御医,只留下了自己信任的戴元礼。而朱允蚊因为朱元璋的死,又杀了一挂御医,还是只留下了戴元礼。
不得不夸一句戴元礼,真乃神人也。
中医发展缓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育体系的落后。
这里又得提一提范仲淹。
北宋朝堂之上。
已经担任参知范仲淹侃
侃而谈自己新提出来的“庆历新政”,这里面就有一条是关于医疗的
如今,整个汴梁城有百万人口,医者数千。但是这些医者大夫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家传的一些经验,一两本医书甚至是道听途说的一些故事里学了些东西就出来行医。以至于误伤人命的事件,几乎每日都有
“臣以为,应该由朝廷出面,选出位名医良师,以素问难经等医药典籍为教科书,让汴梁城中这些学医的学徒和大夫们来听讲,再教针灸等科目。三年之后方可选试,其中的优秀者可选拔进入翰林院。
坐在上位的宋仁宗赵祯听得时不时的点点头,最终颔首准奏
可惜的是,范仲淹这么好的政策,在他被罢免后就夭折了。而他所提出来的汴梁城中的医疗之乱象,同样也是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医疗乱象。可以说,除了科举所需要的儒学,整个古代基本没有职业教育
医术的学习和传承大部分都是靠个人自发的师徒制,而且还经常有些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破规矩。
有些是宁可让宝贵的技艺和知识消失,也绝不公开于众,敝帚自珍。
嬴政
汉武帝刘彻
所有的帝王们
这一段来得好啊,来得妙啊,正想着要如何针对本朝的医疗状况来做一些改革呢,这范仲淹就主动的把方案送上来了
而且这方案听上去还很靠谱。
确实,这医者和性命息息相关,怎能如此仓促的就能行医当然是要先教化,然后再试选啊
而没有科举制度的秦朝和汉朝,嬴政与汉武帝几乎是须臾之间就想通了其中的关窍贸然上马科举制度恐怕是会引起士族和世家们的反弹的,但先从医者试选开始,就能很顺利。
毕竟对自己身体有益的事情,谁都不会反对。
而当试选进行过几次之后,潜移默化之下,大家自然而然就会少掉很多抵触,到时候就可以慢慢的推广到其他领域。
妙
李世民畅快的笑出来,连听闻自己的后代做出了杀医的蠢事都抛到了脑后,对臣子们道“等孙道长到长安,
朕就与他商议此事。
以孙思邈的威望,牵头来做这件事情,在杏林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最适合不过。
金陵皇城内,朱元璋变成了丧气脸,却也闷闷道“此法好”
汴京内的赵匡胤却哀声叹气。
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怎么就不早生那么些年呢不就是丞相的位置吗给他
民间。
孙英娘得意的看了自己父亲一眼您看,这传男不传女就是个破规矩。孙大夫清了清嗓子“不是已经打算传给你了吗以后就不要再提此事了。”被仙画一说,他也觉得自己之前过于拘泥了些。
而且,到了后期还学了儒家的臭毛病,将古人捧为圣贤,迷信权威。
比如清代的一些医生,就讲究“尊经崇古”,认为本草纲目毫无价值,荒唐无稽。当然,这是个人看法,不能说什么。但是他后面说的,就有点问题了。
“农黄以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有医生捧着本草纲目看,越看越生气。他提笔给自己的同行好友写信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过是以多取胜而已,全违圣训”
越写越生气,最后甚至拿起火把,将本草纲目毁之一炬。
言下之意,除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要略之外,其他的书不读也罢,全无任何意义。
张仲景十分讶异,眉头皱得更紧了。
医学之道,奥妙精深,岂是我一人可以琢磨透的
他没想到后世的医者竟然将自己捧为了圣人,将自己伤寒杂病论中写的捧为了世间至理他自己尚且不敢这样想
张仲景苦笑连连“难怪一千多年过去了,竟再无新的典籍出世。依然是黄帝内经、难
还有他自己的书。
直到吴有性、叶天士。这是一段多漫长的时光。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态度,谈何进步呢
而西晋的皇甫谧,已经不顾魏晋名士风仪,开始在破口大骂了或者是,恣意率性,就是魏晋名士的风仪。
“一群毫不知变通的死脑筋”皇甫谧恨恨道
,治学讲的是兼容并蓄若前人说的都是对的,那岂不是周朝时医术最高那还要我等,要尔等何用
皇甫谧如果不是觉得古书中全是错误,怎么会自己给自己扎针,生生的给扎出一部针灸甲乙经来呢
所以他深深的觉得不可思议。
这清朝都已经和张仲景的时代差了一千多年了
还这样固步自封,迷信权威,不允许其他人提出新的观点,这样真的好吗
而在于明清同时代的西方,布鲁诺提出日心说,挑战了宗教与神的权威,被烧死在火刑架上。这被视为宗教对科学严酷打压的标志性事件。
但其实医学当中也有这样一位因为追寻真理、挑战权威被烧死在火刑架上的人。
他叫做塞尔维特。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