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苟能立志,人人可做圣贤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原文意为: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做的事情都可以做,还有什么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解读

    在《曾国藩家书》中,一直劝弟教儿立志向学,可见他非常重视“立志”对一个人人生的修炼和重大影响。曾同藩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他把圣贤视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因为圣贤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是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完人,所以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圣人和贤人的是屈指可数的。在他看来,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重点在耕耘两个字上。可见曾国藩的志向之远大。

    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后来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在一次秀才考试中,曾同藩取得第七名的成绩,为此他给自己取了“涤生”这个名号,希望自己能够借助这一好成绩,蒸蒸日上。从表面意思看,“涤者,取涤者旧染之污也。”而“生”字,则采用了明朝袁了凡的活:“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就是说我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样。这可谓是他立下了一个非常大的志向。

    曾国藩在道光十二年参加湘乡县学考试时却被学台亮了红牌,认为他文理不通。后来再次的应试,他也仅得了一个备榜,即秀才的最后一名。这对于一向不服输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于是他告别家乡,进入省城就读于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勤学苦读,每一次考试都力争第一,后来在参加省城的乡试时,终于不负众望,考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在进士及第之后,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曾同藩从乡野走向官场,历经了种种磨难和挫折。而当年的立志正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当他在科举路上遇到困难时,曾国藩总以一种惊人的毅力支撑着,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作的努力令后人广为称道。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将“立志”看做迈向人生的第一步,作为排除万难、驶向理想彼岸的原动力。抚今追古,古人对立志的勇气与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