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
原文意为:如果人心中常常怀有愧对别人的想法,就是能载福的器具,进德的门径。解读
曾国藩说:“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
反之,一个人如果“自觉我已无愧无作,但觉得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德以骄而减矣。”其道理精辟,帝王如此,官员如此,常人也如此。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们要戒骄戒躁,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对别人时常存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得到别人的帮助。常有愧对别人的想法,便可以得到上天的福祉。
曾国藩在京城做京官期间,非常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广交益友,并让朋友或弟弟们对自己的不当之处经常批评指正。曹操曾经说:“吾任天下之智力。”而曾国藩也和曹操有极为相似的思想,他之所以能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由此可见,曾国藩谦虚纳言的可贵。
曾国藩胸怀阔大,虽然手握重权,但是从不居功自傲,为人极为谦和。对于别人的进言,合理的他就采纳,不合理的也不予辩驳。曾国藩在安徽祁门为官期间,曾在衙门里设了一个信箱,并且手书示下:“本部堂示:凡言本部堂之过失、文武官之贤否、军士之骚扰者,投此桶内。不收词讼,投者焚之。”每到晚上,曾国藩就取来查看,获取广大意见。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就曾经对曾国藩直言,认为曾国藩胆小、太过于谨慎,办事效率低下,可是曾国藩听后不以为无理,更没有恼怒,而是欣然接受这个评判。可见,曾国藩的容人之量,不得不令人佩服。
曾国藩时时心存愧意,生怕自己能力不强辜负了众人的厚望,因而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折身下士。“常怀愧对之意”,则事事感到自己有欠于别人,那自然也容易得到满足,也就没有了“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这样的乖戾之气了。心存愧意,纳福之道
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
原文意为:如果人心中常常怀有愧对别人的想法,就是能载福的器具,进德的门径。解读
曾国藩说:“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
反之,一个人如果“自觉我已无愧无作,但觉得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德以骄而减矣。”其道理精辟,帝王如此,官员如此,常人也如此。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们要戒骄戒躁,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对别人时常存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得到别人的帮助。常有愧对别人的想法,便可以得到上天的福祉。
曾国藩在京城做京官期间,非常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广交益友,并让朋友或弟弟们对自己的不当之处经常批评指正。曹操曾经说:“吾任天下之智力。”而曾国藩也和曹操有极为相似的思想,他之所以能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由此可见,曾国藩谦虚纳言的可贵。
曾国藩胸怀阔大,虽然手握重权,但是从不居功自傲,为人极为谦和。对于别人的进言,合理的他就采纳,不合理的也不予辩驳。曾国藩在安徽祁门为官期间,曾在衙门里设了一个信箱,并且手书示下:“本部堂示:凡言本部堂之过失、文武官之贤否、军士之骚扰者,投此桶内。不收词讼,投者焚之。”每到晚上,曾国藩就取来查看,获取广大意见。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就曾经对曾国藩直言,认为曾国藩胆小、太过于谨慎,办事效率低下,可是曾国藩听后不以为无理,更没有恼怒,而是欣然接受这个评判。可见,曾国藩的容人之量,不得不令人佩服。
曾国藩时时心存愧意,生怕自己能力不强辜负了众人的厚望,因而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折身下士。“常怀愧对之意”,则事事感到自己有欠于别人,那自然也容易得到满足,也就没有了“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这样的乖戾之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