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也不做作,直接了当的笑道:“还是瞒不过张伯父的眼睛!小子这次的确是遇到麻烦事了!这不,立马就向伯父大人请教么!”然后,李卫东将海南工商业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困难,都向张鸿铭解释,并请教能有什么办法。良久,张鸿铭说道:“有个办法就是发动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消耗掉这些过剩的物资,为军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李卫东立即摇头反驳道:“不行,不行!新成立的警备部队还在整编,还无法接替主力部队的边境防守!”
现在海南军发动新阶段进攻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周边也没有合适的敌对势力,而且准备抗战打鬼子才是关键。
“东西多了当然就没人要了!所以首先要对各工厂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不能所有人都去生产一样东西!”这可谓是一语中的,张鸿铭将这个问题看的很准。
闻言,李卫东跟在张鸿铭身后问道:“那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货物大量积压在仓库,早晚会出事的!”
“有,但有些难度!他们生产的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点,你难道都没有发现吗?”突然,张鸿铭转过身来问道。
沉思片刻,忽然李卫东眼睛一亮,抬起头道:“便宜!都是相对廉价的东西!”
经过张鸿铭的点破,李卫东总算看明白了问题的中心。并不是他愚笨,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总是在找表面上找办法,却没有去找问题的深源。
“孺子可教也!”张鸿铭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道:“困扰他们最大调动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人手,而是工业技术!”
在说道这里时,只见张鸿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遥想当年,他在开办家族纺织厂时,遇到的那些种种困难。
办厂买机器,人家卖给他们的机器的二手货,织出的布匹也没有洋布精细,在市场的竞争上首先就输人家一头。
不过,在听到张鸿铭的话后,李卫东万分惊喜道:“您是说…,只要有了技术和机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别人或许会受技术和机器的影响,但有天命基地这样的金手指,李卫东还会缺少技术吗?基地的机床上,可是能加工很多精密的机器的!
“嗯,的确是这样!但很多工业技术一直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难道你有办法吗?”张鸿铭答道,他不清楚李卫东的秘密,当然也想不明白李卫东的兴奋。
“山人自由妙计!伯父,您就等着看吧!”李卫东在这里现卖了一个关子。
困扰了他一天的问题终于有了眉目,李卫东顿时感觉身心轻松不少,一抹自信不由得浮现在他嘴角,看来要大干一场了。
告别张鸿铭,并于张筱悠温存片刻之后,李卫东就急急忙忙的,乘车来到藏在山谷秘密基地。
刚一进天命基地,李卫东就直奔指挥中心,在找到正在忙碌的欣华后问道:“欣华,基地里有没有关于民用生产技术资料!”
“都在系统电脑里!指挥官现在立刻要吗?”欣华询问道。
李卫东点头应道:“嗯,统统调出来!然后对照我选中的资料,都各自打印一份!”
随后,李卫东就在这些资料当中进行仔细筛选。大到整辆自行车的生产,小到牙刷、火柴等的工艺,只要是民族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李卫东都统统的仔细挑选。
随后在这一整天里,李卫东都没有离开过天命基地半步。不仅观看了基地的生产状况,而且下令调整了一些不必要的生产链。
第二天,李卫东在军政大楼了召集了,包括张启山那些南洋贸易公司的股东们在内,以及大大小小的工厂主。
见人数都到的差不多了,李卫东开口说道:“想必,诸位都在猜测召集各位到来的目的!很快秘密都会揭晓,希望大家拭目以待!”
首先,代表着南洋公司的张启山简单的介绍了,现在南洋贸易公司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货物通货膨胀后的问题。
而第一次知道内幕的商人们立即开始议论纷纷,讨论自己的看法。有的人担心自己投入的钱打了水漂,有的人想趁机收手,减少损失,现场顿时吵成一片。
“都不要吵!安静!安静!”见场面在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失控,副官高毅站起来喊到。
当然,在做的商人们不会忘记李卫东在这里,也没有人敢来在挑衅他的权威。所以立即都安静下来,等待李卫东下面的话。
“问题的解决办法已经有了,大家不用担心!”李卫东安抚道。
看着这些人满怀希望的看着自己,李卫东在内心里感叹到,看来只有先让这些资本家感受到自己财产不安全,他们才能乖乖的听话,接下来的扶持计划才好进行。
“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对于本次的的会议,大家可以当做一次竞标,但前提是不允许进行恶意竞争!如果有看上那个项目,你们将各自所能最大程度的投资程度上报,将有军政府亲自选出!”见很多人不明白,李卫东不得继续解释道。
“这不就是拍卖会么?”底下当中的商人里,立马就有一个人问道。
闻言,李卫东赞赏的点点头道:“你们可以这么理解!但有一点是于拍卖会不同的,竞标靠的不是你们的资金多少,而是由军政府最终决议选择!”
刚开始时,很多不明所以的商人,以为这是李卫东耍的花样,主要打的目的就是想从他们这里空手套白狼,而且真有一部分人打算,进行破财消灾。
但随着一样样参与竞标的项目,以及政府政策的优待,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这天底下很有这么好的事?
“将军!你是说我们从您这里竞选项目,不仅有两年免税优待,还有技术以及机器的提供?”一个穿着一身灰黑色长跑的中年商人问道。
他名叫朱继,是一个小工厂的老板,以前是在工厂做工,后来跟几个亲戚合伙开的一家小成衣厂。
其实说是一个工厂,还不如说是一个小作坊,总人数就只有十几个人,都是亲戚朋友和他的加入。
平时靠着接一些大工厂看不上的小订单来做,当时日子还过的去。但随着通货膨胀,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这类小作坊,现在就连小订单都有很多人抢,作坊的日子越发艰难。
而现在听到李卫东的话,他的第一反应是狂喜,接着就是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