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好像知道这些人正在忙碌,贴心地一直保持着白屏。直到刘彻他们的谈话告一段落,才继续开始播放。
最后,我们来说说酷吏政治。
其实在最初,出现所谓的酷吏政治是有原因的。首先,酷吏整治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贵族豪强;其次,武帝时期战争很多,打仗要钱要人,为了活下去,许多人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么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只能通过严酷的手段进行镇压。
这么看来,酷吏政治其实对帝国的发展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但是经过多年的变化,酷吏政治变得相当极端。
刘彻时代“级深故之罪,急出之”。也就是说,相关官员办案时,只要是对嫌疑人从严处理的,哪怕判错了,也会对办案人员宽大处理。但是如果办案官员把嫌疑人释放,即便案子还没结果办案人员也会被诛杀。
在这样的原则下,即便案子还没定论,办案人员也经常把被告人处死。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憎恨,而是自保。
刘彻听到“酷吏”一词就笑了,对张汤道“酷吏,嗯”
刘彻的意思是让张汤看看周围的人,还有谁比你张汤更能称得上是酷吏呢
自从刘彻穷兵黩武被天幕奚落了一顿狠的之后,他就像破罐子破摔了一样,简直变成了一个乐子人。在讲“兴利之策”时天幕没有针对谁他还没表现出来,现在一说到酷吏,他就有点兴奋了,毕竟这个指向性实在是有点明显。
总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社死吧。张汤,速来陪朕
张汤显然听懂了帝王的言下之意,苦笑一声“酷吏就酷吏吧,喜用重典不畏豪强臣听着倒是夸臣呢。”
不过他接着就说“级深故之罪,急出之,臣以前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现在听天幕一提,可能是旁观者清吧,才突然觉得,像我们这些专业办案的能做到细细查探,但是地方的小吏可能会造出很多冤假错案啊。臣以前想的太少了。”
刘彻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你还挺信任自己查案的能力。”
张汤自信道“在这方面,臣不会弱于任何人。”
而与日益增多的酷吏相伴的,是越来越繁杂和苛刻的法律。
张汤和赵禹是修订法律的关键人物,在他们手上,法律不再只是对道德的约束和对罪过的处罚,而是几乎变成了诬告的工具。
正如那个流传千年的颜异腹诽案
为解决财政危机,刘彻接受廷尉张汤的建议,发行了以鹿皮制作的“皮币”,每张定价四十万钱。并规定王侯朝贺献璧时,必须用皮币来做衬垫,强迫贵族购买。
大农令颜异对此反对,上奏说王侯朝贺所用的苍璧每枚才值数千钱,而做衬垫的皮币反倒值四十万钱,这样做是本末倒置,对朝政不好。
对颜异的上奏,刘彻很不满意。张汤作为刘彻手中的一把刀,当然要为君分忧。
于是,元狩六年,张汤派遣宾客去见颜异,提起新制订的法令有不便于民的内容。颜异虽然同样这么认为,但是因为之前的上奏没有得到帝王的同意,所以就没有回答这位门客,仅仅只是动了一下嘴唇。
张汤听闻门客的禀告后,向刘彻上奏说颜异身为九卿,看出法令有不好的地方,居然不向圣上进言而是在肚子里诽谤,应该以“腹诽”的罪名处死。
于是颜异就这样含冤死去了。
从这个法条开始,尽管当事人没有犯罪的言语和行动,司法官吏也可以主观推定其有罪。
这样下去,诬告横行。佞臣们随意解释法律,让亲近自己的人活,自己厌恶的人死,政治不复清明矣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因为刘彻提拔的官员多为酷吏,地方官吏因为上层的政治取向,也多用严刑峻法管理地方。
这些人管理的可就不只是世家豪族了,他们对平民百姓也手段酷厉,使得黔首的日子更为难挨。
一方面、国家的重负让民众不得不犯法谋生,另一方面,朝廷用极其严酷的刑罚制裁犯罪的民众。这就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深的矛盾,汉廷民怨四起,甚至出现了起义。
因酷吏政治产生的农民起义,不是发生在个别地区,而是普遍存在。除了数千人的大部队,以百计算的流寇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最后甚至需要调动国家正规军队进行镇压才得以解决。
张汤沉默了。
他想了很多,最终只是叹了一口气,道“臣本以为用严刑峻法治豪强是利国之策,没想到会会”
张汤抬起头看着天幕,上面面黄肌瘦的黎民脸上一片麻木,终于有人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眼中跳跃着愤怒的火“活不下去了,我们去抢”
饥饿的人民爬了起来,拿着趁手的工具拥到粮仓前,一拥而入,用手抓着粮食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着吃着,他们就哭了。哭着哭着,他们就开始喊。
“娘”
“哥嘞哥你没挺到今天啊”
“小囡快吃”
从来没缺过精粮细脍的贵族被这样的民生疾苦所震撼。刘彻看着被逼起义的头领眼中哀伤而不屈的光,一瞬间似乎明白了天幕为何那么重视百姓,沉痛道“没能让黎民开颜,是朕的过错啊”
事实上,汉朝有着“循吏”和“酷吏”两个集团。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而酷吏则“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也就是说,“循吏”指的是遵守法律,安民理政,没有举世瞩目的功劳,但是也没有过错的良臣;“酷吏”指的是善于弹压刁钻顽劣的地方豪强,作风强硬,手段残酷的干吏。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阴阳之道,一向一悖”。国家的治理不能光用循吏,否则可能会造成过于宽仁、贪腐横行。但是更不能只用酷吏,否则便是上行下效、民不聊生。
酷吏是非常时期的应急手段,是针对国家重大问题的一剂猛药。刘彻在针对豪强时大用酷吏,本来是无可厚非,但是十数年、数十年都是酷吏当政,便像是把一根弦只拧紧、不放松,当然会出问题。
“一张一弛”刘彻悠然神往道“但是现在的情形不允许啊,或许再过十年,可以逐渐与民休息,现在的国库还是太紧张了。不过”
“张汤,朕给你五年时间,你能否修订一套宽严相济的法令来”
张汤“臣不敢妄言。看到天幕后,臣扪心自问,是否能想到那些律令带来的弊端有些可以,有些则不可以。所以臣希望圣上能允许我在某个地方先试行律令,从中发现问题,再在大汉推行。”
刘彻“那你希望去哪里”
张汤“臣不敢妄断,还望圣上裁决。”
刘彻想了想,道“那你就去齐国吧。朕还是给你五年时间,你有大才,一定可以办成的。”
天幕继续播放。
在酷吏政治中,不得不着重提一下张汤。
张汤年少时就显现出在律令断案上的才华,因为治陈皇后阿娇巫蛊案而初露锋芒。被刘彻注意到后,他逐渐成为刘彻手中的一把刀,更定律令以治豪强。
他和赵禹更定的律令,本身就是极其迎合汉武帝的律令,在具体执行时,更是唯圣意马首是瞻。
在他治案时,只要是牵涉到豪强的,必定深文周纳,务求严厉;但是牵涉到穷人贫户的,他虽然按律令裁定,但常常又让皇帝重新裁定审查,因而多有宽纵。
他推行的“春秋决狱”,也就是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影响了多年的司法实践,成为封建王朝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虽然张汤喜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排挤其他的大臣,但他本人并没有鱼肉百姓的意愿。可是,他所主导的严法和参与的盐铁官营都使官吏们在周转过程中得到的钱财减少,从而更压榨百姓,然后又被严厉地依法治罪。因此,公卿以下的官员,直至平民百姓,都对张汤意见纷纷。
张汤最终卷入权力漩涡,自杀而死。在他自杀时,家中只有俸禄和赏赐,加起来不到五百金。他的尸体用牛车装载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可见其清廉。
在后世,这位既是酷吏又是廉臣的法学之祖常常引起人们的辩论,掀起一片片是是非非的腥风血雨。
也许,这就是张汤复杂的人格魅力吧。
张汤听着天幕的夸赞,有些不好意思地环顾了一下周围。他视为兄长的赵禹和没多少交集的卫青都含笑地凝视着他。
就连刘彻也看着他,笑道“好一个能臣,真是朕的申椒与菌桂啊”
张汤对刘彻施了一礼,道“臣本来是执行自己的职责,没有想到会在史册上留下姓名。是圣上的重用让臣得此大名,臣更应该誓死为圣上效力。”
法学之祖多么高的评价。张汤飘飘然地想。
眼看酷吏政治就要落幕,天幕已经响起间奏。刘彻转过身环视群臣,沉声发问。
“朕还有一言要问诸位。”
“暴秦以法家治国,自商鞅以降,皆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而天幕所言,皆为强民、富民、育民、尊民、教民。此为何哉请诸君教我。”
众臣垂首,默然不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