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佃户
秋风送爽,村尾新圈出来的空地上堆满石料木材,凉风一吹,带起灰白飞屑。
空地前空地香案上香烟袅袅。
泥瓦匠工头举香祭拜,口中念念有词,带着一众匠人忽喇喇跪倒一片,工头再起身时,便燃了新香递给白叔。
白叔依葫芦画瓢祭拜过后,朝地上砸了碗酒水,哐嚓一声碎瓷轻响的同时,就听工头高喝一声,“开工”
脚步踏踏,扬起的尘土盖过了灰白飞屑,村尾转眼就喧哗起来。
白叔看了两眼,将工头安排的有条不紊,便抬脚走向青山河。
选定在九月初三动土盖房,果然是个吉日,秋燥刚过,透着微凉秋意的日子难得风和日丽。
杨家另一块位于青山河上游,靠近林地的新地也正摆了香案祭拜,白叔赶到时,负责代替杨家出面祭拜的余先生刚刚退到外围。
余然以前在京中,跟在余先生身边见的是文人高官,做的是书童的差事,哪里见过乡下起新房的阵仗。
这处要盖学堂,图纸又是自家先生和杨彩芽一起商量着定下的,此时见香案撤下,泥瓦匠开始动工打地基,瞪着短腿跑前跑后,十分好奇。
余先生捋着短须呵呵笑,见白叔过来微微颔首,“彩芽这学堂办的好,照这样看来,没准要比你们家隔壁的新房还要早完工。”
学堂基本等于义学,不过象征性的收几个大钱的束脩,愿意来读书上学的只需自给自足,干些能干的活填补就行,正经请余先生的银钱还有四季衣裳都由杨家出钱,这消息一放出去,就有不少邻里带着家里孩子登门报名,杨家事忙,白叔这个保长招呼不过来,就让人去李长贵家,找李长贵这个里正报名。
不论是图新鲜或是图个白占的便宜,还是真心想让自家孩子读书,不过两天,李长贵就收了长长一串名单几乎青山村家里有富余人力的,都将自家半大孩子送了来,还有村南面,几座外村的人家孩童。
学堂又是未来苏州府长史夫人娘家一手办的,到得今天开工,已有不少村中邻里派了自家男丁过来帮手。
学堂这头的人手倒是比村尾那块地多出了一倍。
余先生这话倒也没错,白叔笑着点头,对余先生十分恭敬,“彩芽画些简单的样子还行,学堂的图纸多亏了先生指点。这段日子还得麻烦先生多看顾这头,匠人们要是哪里做的不对,还望先生多指教。”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自己最清楚学堂图纸谁费的心力最多,谁功劳最大。
彩芽那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可不像白叔以为那样只会画些“简单”的样子。
余先生看了眼白叔,也不深说这事,依旧笑呵呵的点头应下。
白叔陪在一旁闲话,瞥见村南走来几道身影,才冲余先生抱拳告辞,迎了上去。
杨家和曹家人进人出,来自镇上南坊商户的马车停了又走,来时车轮压着土路深陷,离开时车身轻巧,跟车的伙计个个面露喜色,揣着满怀的银子笑得合不拢嘴。
临近的人家知道,这是曹家和杨家开始置办聘礼和嫁妆了。
瞧着大车拉来拉去,大大小小箱笼盖着红彤彤的礼单进了曹家和杨家的门,闲着远远围观的村民暗暗咂舌这婚期还没定,刚开始采买聘礼嫁妆阵仗就这么大,等到正式过礼,该是怎样让人眼红的风光
有人艳羡有人惊叹,村长家的李大郎扛着下地的家伙经过村尾杨家门口,老实木纳的脸上也不禁闪过一丝羡慕,目光一转落到建学堂的方向,脚步一顿打了个转儿,扛着家伙又回了村长家。
脚步颇有些匆忙。
白叔领着一行人进了杨家门,脚步却是稳重而轻快,后头跟着的一行人大气都不敢出,抬眼打量一眼杨家屋舍,忙又低头垂手。
西墙小门大开,柳氏自家曹家来回窜,甩着手中红色的礼单,和权氏讨论置办聘礼嫁妆的事,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也是两家关系不同,否则哪有男方女方两家凑合在一起,大咧咧比对着置办聘礼嫁妆的做法
看着柳氏东窜西窜的身影,坐在上房屋檐下的杨彩芽无奈的摇摇头,抬眼见穿堂走来一拨人,忙站起身来。
收好针线篮子,杨彩芽坐在厅堂上首,白叔已经带着人进屋,指着后头一行人朗声道,“彩芽,人到齐了。认过脸我就把活计派下去。”
拿到户籍纂本,白叔雷厉风行,正式登了几户流民人家的门,将自家打算买人打理村南田地,签佃户的意思说了,又仔细将佃户细则及自家出的待遇清楚明白的列了契约条款,由县衙衙役陪同,不过两天就从原本看好的五户流民人家中,定了三户勤勉本分的人家。
等今天正式认过门见过人,村南那一百五十亩地就要开始秋种。
三户人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小二十个人,听白叔这么说,兜头就齐刷刷跪了下去,声音高低不一,“见过东家二姑娘。”
称呼不伦不类,行动间也有些不自然。
好好的良民因为受了水灾,房子冲没了要背井离乡不说,迫于生计还得委身人下,卖给别人做下人,见到主子兜头就拜。
她虽不习惯被人磕来拜去,却也知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就当入乡随俗吧做东家的少不得要立威,不然本性再好的人家胃口被养大了,以后也是麻烦。
杨彩芽端坐着受了礼,才让众人起来说话。
三户当家的捡了长椅偏身坐了,各家家小只老实站在身后。
杨彩芽不动声色扫了众人一眼,心中暗暗点头白叔眼光不错,这三户人家看着虽有些拘谨,脸上倒没有谄媚之色,再看身上衣裳,虽多有破旧却浆洗的齐整。大大小小垂落在身侧的手虽难掩风霜粗糙的模样,倒也清晰修剪的干净。
最重要的是很快就认清了自己的本分,进屋后也不胡乱滴溜着眼睛乱看,眸光除了敬畏只有感激想来是知道杨家来历不小,又感念自家雇佣的拉拔恩情。
杨彩芽微微笑起来,点了两户原本在原籍就是种地为生的人家,“我听白叔说,刘大爷家和黄大爷家都是老庄稼把式,我们家村南那一百五十亩地,分了一百亩给你们两家佃种,往后就靠你们悉心打理了。有什么事拿不定主意的,就问白叔。只要收成好,作为东家年底还会另有分红。”
刘大爷和黄大爷闻言忙起身恭敬应是,带着身后家小参差不齐的连声保证。
渔村出身的谢大娘家有些坐立不安,就听杨彩芽接着道,“至于谢大娘,您家原来是打鱼养鱼为生的,到了我这儿还是做回本行。不过这养鱼我们家却是没有精通此事的人,我们青山村在青山镇地界也是新起的村落,您一路过来应该也看到了,除了田地和林地还有一条大河一条长溪,您和白叔商量着看看,村里有没有合适地段适合凿鱼塘的,若是村里没有,附近的也行。”
话说的十分诚心且客气。
她家里当家男人死在水患里,家中老的老小的小,全靠她张罗生计,回原籍也是毫无退路可言,只得变卖了所有家当领了县衙分下来的荒地开垦。
她一家都是渔民哪里做的来垦荒的活计,杨家找上门来时她立马就应下来。
只是等了几天没见杨家分田地下来,她还有些惴惴不安,没想到东家是打算让她重操旧业。
传了几代的家业,她生怕到她手里就断了,这下可好
谢大娘想到这里,已经激动的站起来,“东家姑娘放心,我一定把这鱼塘的事办清楚”说着又拉过身后站着的两个闺女,一个小子,保证,“家里孩子虽小,也是从小跟着孩子爹出海捕鱼的,我们一家一定把鱼塘打理好还不谢过东家姑娘”后半句是对着孩子们说的。
三个孩子忙又要跪下去,两个闺女看起来十岁上下,却已是副稳重的大人样,拉着一脸懵懂的七岁弟弟结结实实行了礼。
如果不是家中突逢巨变,这三个孩子的年纪哪里用的着跟着娘亲出外讨生计。
杨彩芽起身拉起三个孩子,笑着问了几句话,看了眼另两家跟来的孩童,看向白叔,“要是各家人手安排的过来,几个孩子若是愿意,等学堂盖好了,也可以跟着去读书上学。白叔您看着地里活计,还有凿鱼塘的事具体怎么安排,要是没问题,几个孩子上学的事您就跟几家商量着安排下去。”
当年白叔家境不差,大郎能跟着杨彩芽和翠花曹卓读书都是千恩万谢的,何况是这几户流民。
三户人一听喜上眉梢,原本拘谨的行止透着真切的激动和感激,忙纷纷谢过杨彩芽和白叔。
人事安排以及读书的事,杨彩芽都事先跟白叔透过口风。
救急不救贫,白叔是一万个愿意尽力帮衬这些受灾的流民,自然无有不应,又交待了几句话,让刘黄两家先回家准备准备,等秋种的种子送来就下地。谢大娘此刻干劲十足,听白叔说寻凿鱼塘地头的事拖给了长贵媳妇,忙带着三个子女就去了李长贵家,说定有了眉目再来商量白叔。三户人一走,杨家厅堂才安静下来,虚掩的大门随即传来一阵叫门声。
嘿,微信关注a“a“,有惊喜送你哟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