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五十七章 学院
    “天如兄,珍重再会!”

    “卧子,你我始终不能再复当年交谊,可惜可叹!”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七八,也无非就是如此。百年之后,留给世人评叹好了。”

    “也对,是我做妇人之态了,哈哈!”

    胶州城外,陈子龙与张溥等人揖让送别,但彼此的脸上,一点儿珍重再会的神情也是瞧不着了。

    十几天时间,彼此都是十分明白,大家已经走在不同的道路之上了。

    ……

    ……

    在招待张溥和候方域、吴应箕十余日后,除了吴应箕打算再到登州看一看,然后寻海船北上,到天津卫上岸,由天津入京师外,候方域与张溥则是打算去济南,到济南看看当地风物之后,就到德州上船,坐漕船返回江南。

    北上之行,候方域是无可不可,他是公子哥儿的脾性,什么事都是大而化之,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军政之事,他也过问,也似乎热心,但一听说临清有百余家秦楼楚馆,北地一样有旖旎风光,而济南因为商行众多,红粉也十分出众时,候大公子哥就把那些沉闷的东西抛诸脑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他后来是娶秦淮名妓李香君为妾,冒襄娶的是董小宛,东林领袖钱谦益娶的是柳如是,其余的寇白门与顾眉等当时名妓都是与这些名士诗词唱和,娶名妓,流连秦淮风光,河房诗酒闹腾,非如此,不足言名士。

    这样的名士,就算是陈子龙心里都明白,张守仁不会感兴趣,至于张溥这样的,人脉太厉害,野心太大,地方州县张溥都驱逐过,那可是抚牧一方的文官正印官,张守仁这样的武臣,哪怕到大将军之位,张溥这样的社首级别的名士也不是他能招揽的。

    倒是吴应箕,陈子龙希望这位沉深忧郁,有真正本事的好友能留下来,真正做一番事业出来,不过吴应箕虽然对浮山的一切都有兴趣,也不乏赞赏之词,终究却是没有能留下来,取道登州,也是一定要北上了。

    这十余天来,他领着这几个江南乃至在整个大明都有很大名望的几个人游览了浮山四处,几乎是把非军事禁区之外的地方都看光了。

    最为壮观的当然是浮山盐场!

    当时晒盐法在不少地方有雏形,但是十分零星分散,在清季才有大规模的成体系的晒盐之法,技术的普及在明朝这样信息不通,交通十分困难的大帝国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井盐和淮盐有不少晒盐法了,在山东这里,晒盐却是浮山盐场为先,然后是灵山盐场,近二百里的海域到处都是从深及浅,一层一层环绕下来的盐场。

    陈子龙带着张溥与候方域等人观看时,真是觉得蔚为壮观,叹为观止。

    张溥等人也算见多识广,在泰州一带也观察过盐场,但只在浮山盐场之时,才感觉到一种最朴实的劳工之美。

    当时正是盐场混池推盐之时,浮山场是保留下来最大的几个,站在山峰高处俯瞰下去,人群如一群群多少不等的蚂蚁,一群群一窝窝的到处都是,每个人手中都是拿着各式的推杆或是其余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十分奇巧。

    到盐场之中看,到处是吹着号子的盐工,身上晒的又黑又红,喊的号子响彻云宵,十分嘹亮动听,最令几个江南名士动容的便是晒盐的出品,那些细白的盐粒比起后世的精盐当然差的多,但在今时此世,却是足够叫这一群见多识广的智识精英为之而惊叹,感受着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再看张守仁一手规划的那些盐池,其中奥妙说起来是十分简单,但没有人捅破这一张纸之前,又有谁能够想的出来?

    当时的技术通传十分缓慢,主要还是士大夫不喜欢这些儒学经义之外的东西,象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虽然位至尚书巡抚,但因为涉猎几何学与西方的操炮火器之学,就被当时的士大夫视为主流学术之外的异端,认为徐光启一生学术只为“杂”字一字的儒学宗师,大有人在,哪怕是徐光启在经义上,农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可惜也是无补于他的名声。

    至于宋应星一个小小教谕耗尽心血所编著的《天工开物》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产物,很多制器之法都是择精而录,可惜无人重视,根本就没有流通开来,至清季时,干脆就焚毁禁传,一直到清末时才在日本发现抄本,这是何等滑稽之事啊。

    所以在盐场几个大名士都受到强烈的震动,至于他们会不会带晒盐之法回到南方也无足紧要了,开始冲击市场时可能靠的是货物本身,到一定程度后,靠的就是市场垄断。

    为了市场明争暗斗,乃至于发生战争,都是很正常的事。

    现在山东的风云际会,其后当然就是有盐商的影子,亦是很正常的事了。

    最叫张溥等人惊异的,还是盐工的精气神。

    号子声声中,人人都是中气十足,身上都是筋肉盘结,十分壮硕的模样。身上是油光发亮,脸上也是红光满面,喊起号子之后,又是一起唱起歌来,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模样,虽然从早到晚做着重活,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苦累,都是甘之如饴的模样。

    若是盐场的头目或是大伙计如此,倒不足为怪,而所有的盐工都是如此,自是叫张溥等人十分惊异。

    他们在胶州和浮山千户所已经见识过了商业贸易的繁华,等到了浮山之后,才是亲眼又看到盐场出盐时的盛况,这几处盐场一年就出盐五六十万石,用健壮盐工数千人,整个浮山控制的盐场几十处,年产量已经有四百万以上,而且只会更多,所用工人当有数万之多,若是个个都这么壮实和乐观向上,实在是一种不得了的奇迹。

    面对这些质疑和惊虑,陈子龙的答复也是十分简单:“无他,银两按月结算,子女免费读书,生病免费诊疗,唯自备药草钱便可。加上供给餐饭,布匹,若有人出头闹事,才是罕有的奇男子,要是有这样的人,我都想见识一下了。”

    在几百年后,掌握几万人劳动不是难事,在此时,几万健壮男丁聚集一处却是有一种叫人战栗的力量和感觉,自脱脱多事修黄河以致元朝天下倾覆叫本朝得天下后,士大夫都有一种秘而不宣的约定……能少兴工便少兴工,哪怕是修河补路这样的事,能不做也就可以不要做了。

    明朝的低税率导致政府也低效,崇祯初年江南都大旱,南方官员请重修水利,崇祯一听说要动员不少人和花费巨资顿时就不吭声了,以“扰民”为借口,把此事给黄了。

    皇帝都是这操性,可想而知官员是什么德性了,大明官员把修黄河的钱贪污的一文不剩,黄河年年出事,皇帝也不管,这朝廷烂成这般模样,也算世所罕有。

    在张溥等人眼前,这么多光着膀子的壮男可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存在,大明虽不禁矿,比我大清高明一筹,但开矿出事的担忧是始终存在的,淮扬盐场遍及十几个州县,绵延开阔而且分散,监管甚严,可不是浮山能比的。

    但浮山的种种福利亦非他处可比,陈子龙祭出这样的大招之后,张溥等人都是面色僵滞,再也无话可说。

    能做到浮山这样的,百家盐商中无一家,而能配套成功的,也唯有浮山一家,别人就算想仿效,也得有相应的一整套的体系才成。

    到此时所谓大将军胸中自有丘壑的话又是冒出来不少,连陈子龙都是狐疑起来,这张守仁难道真的如此厉害?

    “我观他不过擅带兵,于经济之道也略懂一些,但确实不曾读过太多的书,如何能到今日,实难想象啊……”

    看完盐场,便是大量的学校,到此时,张溥等人才明白过来,陈子龙的教授非是府学和县学的那种佐杂小官,而是实实在在的如同在书院中讲学一样,数百学子从低到高而坐,师长于前讲授学识,这样的情形,在大明江南一带并不少见,但规模定是远远不及浮山这里,以张溥等人的见识,实在也是没有想到,财税亦有学校,还有将作处的技工学院,讲武堂等等,各种学校十几家,生员已经超过五万人之多,这么多人的饭食住宿全部是张守仁供给,医学院和技工学院的学习还可以出外实习,赚取零用的银子,这么好的待遇,完全是很多穷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趋之若鹜自然也是难免。

    浮山学院是综合大学院,有农学算学等诸多学科,还有行政学院,教人政务吏学等等,陈子龙便是在这学院中讲课授书,这也令张溥等人惊奇之余,感觉是不以为然。

    岂可将学术弄成如此杂学,且公然讲授,这已经是如李贽当年,有叛离圣道之感了。

    而对陈子龙来说,无非是教人实在的经济之学,这些少年子弟,真正聪明过人的极少,家境丰裕的更少,如果没有这样的学院存在,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哪怕是学习杂学,亦比在家当个睁瞎瞎子要好的多了。

    “这怕又是你那大将军所说吧。”

    “是他说的不错,然则还是有道理的。”面对面色铁青的张溥,陈子龙倒是神态自若,轻松自在的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