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三回 遵义会议换舵手 四渡赤水出奇兵(下)
    第七三回遵义会议换舵手四渡赤水出奇兵(下)

    听着歌声,朱德向周恩来道:“军心如此,大事可定矣。”周恩来道:“是的,必须尽快扭转大局,恢复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即将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我想请你来做军事报告。”朱德道:“不妥。你是政治局常委,讲话比我有份量,军事报告还是由你做比较好。”周恩来道:“好吧,我做。你也要积极准备,认真发言,开好这次会议。”朱德道:“我们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1月15日,经过几天精心准备,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红军总司令部召开。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有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列席会议的有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翻译伍修权,共二十人。

    会议由博古主持,并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作了一些检讨,但却反复强调“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竭力为自己的错误指挥进行辩护。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随后,张闻天代表他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尖锐地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接着,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大转移中严重损失的原因,主要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表现为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正是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盲目蛮干,把一个好端端的苏维埃共和国给葬送了。”他还用前三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博古为自己所做的辩护。同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提出了红军今后行动的方向。毛泽东发言后,周恩来旗帜鲜明地表示赞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推举毛泽东参与红军的最高指挥。他强调道:“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他的发言和提议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支持。由于周恩来既是政治局常委,又是“最高三人团”成员;他的态度对会议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义会议整整开了三天,经过热烈的讨论,除博古、凯丰二人反对外,其余同志一致赞同毛泽东、周恩来的主张。会议采纳了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决定红军准备北渡长江,到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会议做出的重大决定有:一、增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二、责成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经常委会通过后,下发到各支部讨论;三、常委中再适当进行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军事决策者。会后,在常委中重新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替代博古,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助手,协助周恩来行使最高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改选了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机构,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摆脱了“太上皇”的控制,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其历史功绩将彪炳千秋。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云遮雾罩苦迷航,三军翘首盼骄阳。遵义会议换舵手,挽救红军挽救党。

    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又做了新的部署。他指挥四十万大军赶向黔北,企图将中央红军三万五千多人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遵义周围的局势陡然紧张、恶化。面对此情,中革军委决定部队逐次向北转移,在四川、贵州交界处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渡江作战计划》,决定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四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回合,创立新的根据地。

    一周后,红军兵分三路,全部推进到赤水河以东地区。在赶往土城镇的路上,毛泽东与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商议,共同认为道路两旁全是山谷地带,可以在此设伏,围歼尾追而来的川军郭勋祺部。具体战斗部署是先打下土城,再回头伏击追兵。

    次日凌晨,由彭德怀亲率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向土城发起猛攻。炮火轰鸣,枪声大震,红军战士如同猛虎般扑到城下,投入血战之中。原估计城中守敌只有四个团约六千余人,实际上敌军有六个团一万多人,且战斗力相当顽强。红军激战了四个多小时,连续发起五次冲锋,均被敌军打退。红军伤亡近三千人,敌人的援军又即将开到,战局极为不利。危急时刻,总部命令陈赓、宋任穷率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前增援。朱德亲临前沿阵地指挥,干部团猛打猛冲,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稳住了阵地。接着,原已北上的红一军团赶回参战,把阵地巩固了下来。

    是夜,毛泽东提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根据各路敌军正奔袭而来、四面围堵的新情况,判明原定在此北渡长江的计划已难以实现。毛泽东强调道:“土城战斗打得不好,与优势敌军硬拼极为不妥。应立即撤出战斗,掉头向南,渡过赤水河,再向西挺进。出其不意地杀个回马枪。”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红军迅速撤出战场。

    此时的中央红军只有三万兵力,又处在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包围之中。如果硬拼,只能是以卵击石,彻底葬送红军的命运。在绝境面前,毛泽东灵感迭出,以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千古奇迹。他把儒家的高超智慧和孙子兵法的奇异谋略,巧妙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从而形成了完美的军事指挥艺术。

    1月29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此时川军潘文华部三十六个团已部署在长江南岸的赤水、古蔺、叙永一带,防止红军从这里北渡长江。敌变我变,毛泽东当机立断,说服军委领导人,命令红军各部:“切勿恋战,避实就虚,摆脱川军,从敌军的夹缝中快速穿插过去,向云南威信的扎西地区挺进。”

    经过八个昼夜的秘密疾行,中央红军进入扎西镇。中共中央适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教训:“一、敌情未摸准。原以为敌人只有四个团,实际上是六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二、轻敌。对川军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三、兵力分散。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此类教训,务要吸取;今后当力戒之。”接着,毛泽东提出了立即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其理由是:“我军连日西进,必然会使敌人产生错觉,集中各路大军向西追击。我们应该利用敌人的错觉,迅速回头向东,寻找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我军运动战的特长,主动消灭敌人一部。为此,必须整编部队,实行轻装,精简机构,充实连队。”

    红军进入扎西的举动,确实起到了调动敌人、指挥敌人的作用。川军潘文华部和滇军孙度部,共计十多万人马倾巢而出,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扎西。

    此时,中革军委发布《告全体指战员书》,指出:“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新路,有时走老路。而唯一之目的是寻找有利条件,求得作战之胜利。”接着,红军突然掉头,于2月20日再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

    敌人的部署完全被打乱。中央红军高度灵活、快速机动,抢占了娄山关有利地形,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一举歼灭敌军刘奇伟部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红军连夜急进,奔袭遵义城,又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再次歼灭王家烈的八个团,俘敌三千余,夺取了遵义城,缴获了敌军刚刚囤积到城中的大批军用物资。

    消息报到南昌行营,蒋介石暴跳如雷,连连怒吼:“**换了指挥官,这是毛泽东的手笔。只有毛泽东才有这样的手笔。”他下令各路人马调整部署,向遵义一带合围,务要将红军消灭于遵义城中。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又一次打错了。毛泽东在遵义城中又出奇招:一、鉴于调动敌人围逼遵义之目的已经达到,红军应立即放弃遵义,向川南地区前进。二、声东击西,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新的错觉。三、他建议政治局组成新的三人团,即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负责,全权指挥作战,以保证军事行动的快速、高效。事实上,由于王稼祥一直重病缠身,其角色便由朱德代替。新的三人团配合默契运筹精,心有灵犀一点通。毛泽东虽然不是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但却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

    在新的三人团的指挥下,红军主动放弃遵义,于3月16日从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西进入川南古蔺地区。同时,为了迷惑敌人,红军派出一个团伪装成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向西北方向挺进,主力却在附近的山沟丛林中隐蔽、休息。

    由于红军的行动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迂回曲折,在国民党各路重兵之间来回穿插,使蒋介石无法弄清红军的战略意图,只得分散兵力,四面防堵。正当蒋介石满头雾水,狐疑不定之际,忽接空军侦察报告:“共军主力突然在古蔺以北地区出现,大有北渡长江之势。”蒋介石立即上当,误判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下令各路人马快速向古蔺集结,沿江防堵。为了监督各军行动,蒋介石飞抵贵阳,坐镇指挥,把贵州省境内的军队全部调往古蔺,并得意地声称:“古蔺决战,务求全胜;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当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大军瞎驴撞槽、昼夜奔忙之际,红军主力在山沟丛林中隐蔽休整了五天。红军总部无线电台截获了蒋介石的迭次电令;读着一份份电报,毛泽东异常高兴,向身边的周恩来、朱德道:“蒋介石乱套了,一周前命令各部从古蔺向遵义跑,现在又命令各部从遵义向古蔺跑。这就是胜利,达到了调动敌人疲于奔命的目的。敌人拼命向西追赶,我们则应立即掉头向东,四渡赤水,返回贵州。”朱德道:“对头。兵不厌诈,声东击西。蒋介石正在贵阳坐镇指挥,我们挥军直逼贵阳,能把蒋介石吓个半死,他的部署就全部乱套了。”

    兵贵神速。毛泽东一声令下,红军快速出动,于3月22日凌晨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挥师南下,大踏步越过遵义附近的怀仁大道,再次南渡乌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合围,如同神兵天降,前锋直逼贵阳。此时,贵阳城中敌军兵力非常空虚,蒋介石吓得手脚冰凉,急电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令其速派大军,前来贵阳“保驾”。

    毛泽东再出奇招:“只要能将云南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他命令红一军团包围了贵阳东南的龙里城,枪炮齐鸣,鼓噪呐喊,实则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蒋介石全乱了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频频威逼云南滇军火速救援。果然,滇军按照蒋介石的电令,实则是按照毛泽东的指挥倾巢而出,直奔贵阳。

    “示形于贵阳之东,实出于黔滇之南”。达到了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之目的后,毛泽东指挥红军主力在贵阳城外虚晃一枪,迅速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红军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旬日之间,兵锋直逼昆明。此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云南后方兵力空虚。红军逼近昆明,吓得龙云胆颤心惊,急调各地民团集中到昆明,据城死守。然而,红军并未攻城,依然是虚晃一枪,迅速挥戈北指,直扑金沙江畔。

    金沙江是万里长江的上游,两岸崇山峻岭,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涛声如雷,素有天险之称。红军如果不能及时渡过江北,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之中,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扑向金沙江时,蒋介石如梦初醒,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要渡过金沙江,向北挺进。他立即电令龙云:“控制渡口,毁船封江。”但他的命令毕竟太迟了,守江部队早已调走,皎平渡仅剩下一个连的兵力。

    1935年5月3日,毛泽东命令刘伯承率领红军干部团,飞兵奇袭,抢夺皎平渡。刘伯承受命后,和陈赓、宋任穷率领全团战士一路疾驰,昼夜兼程一百多里,飞速赶到江边。他们意外地俘虏了一条敌军的侦察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从水中捞出一条破船。刘伯承命令道:“乘敌人尚未发觉之际,实施巧渡,抢占对岸渡口。”战士们扒下敌军的服装,化装成敌军,又用旧衣服塞上破船的漏洞;随即悄悄地渡到北岸,闯进敌军营房,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击溃了敌军一个连,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接着,在农民的帮助下,又找来五条船,动员了三十六名艄公。

    红军大队随后赶来,仅凭着七条木船,昼夜不停地摆渡;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顺利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数十万国民党军队远远地甩在后边。

    十天以后,薛岳率领十万追兵赶到江边,红军早已烧毁船只,远走高飞,消失得无影无踪。望着波涛汹涌的江面,薛岳感慨万千地道:“毛泽东用兵如神啊!”这才是:敌人手忙脚又乱,红军出奇破重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