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将宋书拿在手里,目光扫过泛黄的书页,指尖轻轻摩挲着书页的纹理,一股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他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脑海中浮现出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很快便认出这是一本什么书了——宋代林希逸创作的《鬳斋考工记解》。陈阳心中暗自思忖,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古籍鉴定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在这个年代,宋书实在是太好鉴定了。
首先,宋代书籍大部分使用两种纸张:白麻纸和黄麻纸。这两种纸张,对于陈阳来说,简直如同孩童的涂鸦一般容易分辨。它们都是用麻纸制成,制作工艺相对原始,对着灯光一照,就能清晰地看到纸张上纵横交错的麻纤维痕迹,而且连纹比较粗,大约有两指宽。
白麻纸
陈阳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过的宋代书籍,那些纸张上的粗连纹和粗糙的纤维,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他知道,凡是出现这种粗连纹,并且纤维表面比较粗糙的纸张,都属于麻纸,也就是早期纸张。至于具体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只要亲眼对比过两种纸张,就能一眼分辨出来,根本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
黄麻纸
其次,宋书的版式和行格都非常规整,每一行的字几乎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整齐划一,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列队一般,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这让陈阳联想到华夏阅兵仪式上,士兵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与宋书的版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宋版古籍并非近代才开始受到追捧,早在明代就已价值不菲。明末藏书家钱谦益和毛晋,大力宣扬宋元刻本的价值,并大量收购,引领了后世收藏宋元刻本的风潮。到了清代乾嘉年间,宋元版古籍更是珍贵异常,即使是残缺的书页,也有人争相收藏。
一纸宋书一两金,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语,足以证明宋书在当时价值连城。也正因如此,后世仿造宋书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在这个年代,仿造宋书的人还比较少,毕竟这门手艺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而且收藏古籍的人也相对较少。
陈阳对古籍收藏并没有多大兴趣,他深知这门学问博大精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不过,他倒是听说过一本名为《加德亲历:古籍拍卖风云录》的书,作者拓(tu)小堂是嘉德拍卖行古籍善本部的总经理,自1993年进入嘉德以来,亲历了无数古籍拍卖的盛况。在这本书中,拓小堂详细记录了加德拍卖行经手过的每一本古籍,从收集到拍卖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古籍彩页,可以让读者一睹珍贵古籍的风采。
陈阳的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迅速扫过那本宋代林希逸创作的《鬳斋考工记解》,然后,他整个人就像被雷劈中一样,呆立当场。紧接着,他猛地转头,对着谢明轩大喊一声:“明轩,手套!”
谢明轩被陈阳这突如其来的怒吼吓了一跳,他像一只受惊的兔子,慌慌张张地回答道:“师傅,我……我没带啊!”他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心里暗自嘀咕:谁没事来拍卖行还随身带着白手套啊?我又不是来这里当服务员的!
陈阳可没时间听谢明轩的解释,他那双眼睛像雷达一样,迅速扫视着周围,突然,他发现一位女工作人员手上正戴着一双白手套。
就是你了!陈阳二话不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那位女工作人员面前,一把抓住人家的手,那动作,简直比猴子捞月还要快。那位女工作人员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陈阳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她瞪大了眼睛,一脸惊恐地看着陈阳,仿佛看到了什么怪物一样。
陈阳可顾不上那么多,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女工作人员手上的白手套摘了下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戴在了自己的手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仿佛练习了千百遍一样。
这时,刚才那对男女已经被工作人员团团围住,他们正试图强行突破重围,嘴里还振振有词地狡辩着什么。周围不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也纷纷围了上来,对着他们指指点点。
陈阳看到这一幕,眉头一皱,他伸手指着那群看热闹的人,扯着嗓子大喊一声:“都别动!都给我站在原地!谁也不许动!这是宋书!价值连城的宋书!”
陈阳的声音洪亮有力,仿佛平地一声雷,震得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陈阳,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
陈阳喊完之后,猛地转过身,指着谢明轩的鼻子,大声说道:“你还愣着干什么?赶紧给我过来帮忙收拾!要小心!要轻拿轻放!快!”
谢明轩被陈阳这一通训斥,吓得一激灵,他连忙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帮忙收拾地上的书籍。他刚走出两步,就看到工作人员正拦着那对男女,不让他们离开,心里不由得感慨道:也是,他们把宋书一脚就这么踢了,那能让他们走么。
谢明轩心里暗自庆幸,还好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一边收拾着地上的书籍,一边四处张望着,希望能找到一双白手套。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顾明从屋里走了出来,他手上戴着一副白手套,那手套洁白无瑕,正好被谢明轩看到了。
谢明轩顿时眼前一亮,像看到了救星一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顾明,一把抓住他的手,嘴里还喊着:“借我戴会儿!”
顾明本来就很高大威猛,但谢明轩也不甘示弱,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顾明吓了一跳,根本就没反应过来,手套就被谢明轩一把抢走了。
顾明一脸懵逼地站在原地,看着谢明轩拿着他的手套,风风火火地跑开了,心里不禁纳闷:什么情况?今天怎么这么热闹呢?
陈阳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泛黄的书页,目光扫视着书页上的每一个字迹,试图从中找到更多的信息。他的心跳开始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东西。
当他翻到书的末尾,看到那枚清晰的“胡氏觉今是斋藏印”时,他的心头猛然一震,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他的思绪。这枚印章,如同一道封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
胡氏觉今是斋藏印
这枚印章仿佛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瞬间将陈阳拉回到数百年前。他仿佛看到了一位文人雅士,在书房中焚香静坐,手捧着这套珍贵的书籍,细细品读,并在扉页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藏书印。
没错了,就是它!陈阳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激动的心情。这正是那套在2005年加德以330多万高价拍卖的鬳斋考工记解,没想到今天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鬳斋考工记解是一本什么书呢?《鬳斋考工记解》源自春秋时期的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当时官营手工业的规范和制造工艺,内容涵盖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是研究古代科技及工艺水平的珍贵资料。
然而,《考工记》在流传过程中佚失了不少篇目,使得内容不够完整。到了宋代,学者林希逸(号鬳斋)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从《三礼图》中搜集相关内容,补充到《考工记》中,并加入了精美的器物版画,以图解经,使原本深奥难懂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
记录的是各种东西怎么做
同时,林希逸还为上下两卷分别撰写了释音,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时代特色对经典进行解读,最终形成了这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鬳斋考工记解》。
这就是清代康熙年间的
确定了是那套天价的《鬳斋考工记解》,陈阳心中稍定,但眼睛扫过那几个正手忙脚乱整理书籍的人,他们正从麻袋里不断掏出古籍,那动作粗鲁得仿佛在倒腾路边的砖头,陈阳的眉头便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
“等等,这不对啊!”陈阳心里暗暗称奇,就算是《考工记》这样的巨著,也不至于用两个麻袋来装吧?这里面肯定还有其他的宝贝!好奇心驱使着陈阳,他走到桌子旁,随手拿起一本书。
书页微微泛黄,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仿佛在诉说着它经历过的漫长岁月。陈阳轻轻翻开书页,目光落在了书名上。仅仅一眼,他的瞳孔骤然收缩,心跳仿佛漏跳了一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