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7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
    第347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

    广东布政使薛远出府衙迎接,给足了陈嘉猷的牌面。

    “见过方伯。”陈嘉猷行礼。

    薛远准备了宴席,邀请使团及印度学者入席。

    印度学者被带入印度宴会厅,建筑是印度风格,仿照的是科纳克太阳神庙。

    可是,印度很多学者对这座神庙了解不多,只是感觉是印度风格建筑,却不知道是哪来的建筑。

    主要原因印度历史断层厉害,文化断层厉害,又经历了八百年的乱世,导致这些印度精英,对印度了解并不多。

    他们还是从侍者口中得知,仿造的是婆罗门圣庙,目前只仿造了一部分,因为来访大明的印度商人不多,所以只仿造了一部分。

    当他们得知,这座神庙的建造成本,出自印度商人时,顿觉扬眉吐气,我们印度也有钱。

    广州城,此刻该叫万国城更准确。

    各国商人来广州贸易,财部官员就会劝说商人,捐一些钱,建造一座属于你们国家的城市,让你们虽在大明,却能看到家乡,产生归属感。

    财部游说天下商人,斥资建设他们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建筑。

    就是这座万国城。

    保存原有古城的基础上,广州扩建了几十倍,划分出万国区域,鼓励他们的商贾,斥资在大明搞建筑。

    而在省治官邸,又建造一个逍遥城,仿造各国建筑,等比例缩小,建造一间间宴会厅,欢迎各国商贾来明贸易,他们的商贾,就会住在逍遥城里。

    当然了,羊毛得出在羊身上,钱你们出,大明帮伱建。

    万国城从景泰十六年开始建造,预计景泰三十年竣工,将广州建造成一座真正的万国城。

    “商业固然能繁荣,但这是虚假繁荣,百姓不种地,万一哪天爆发了大灾荒,商人能救国吗”

    陈嘉猷语气激烈“若天下只有广州这样也就罢了,据说人口超过五百万以上的城市,高达十个”

    “一旦爆发灾荒,这些城市就是动乱的源泉”

    “此事必须呈报给陛下,让陛下下旨,强行赶城市人回乡种地”

    薛远看着激动的陈嘉猷,摇头苦笑“中枢不是没下过圣旨,甚至还不许百姓入城为民,可百姓兜里有了钱,不想在民间过苦日子了。”

    “城市里,有药堂有学堂,治病上学,只要花钱,什么都能买到。”

    “可乡村里呢,有钱也花不出去,关键是孩子,谁不想让孩子读几天书乡里才有几个先生啊”

    “村里人把土地承包出去了,拿着地租子进城当城里人,做点小买卖,活得比农村舒坦。”

    薛远表示很无奈。

    百姓也是向往好生活的,城市里比乡村日子好过,百姓自然就流动了。

    毕竟中枢停发路引,允许百姓流动。

    根本管不住百姓从农村流向城市,哪怕米价、油价、菜价涨价,百姓也不肯回乡里去。

    “土地承包那岂不成了地主”陈嘉猷脸色急变。

    薛远摇摇头“陈大使,你多年不在大明,并不知道,大明不一样了。”

    “现在大明不怕地主,南北都有太多荒地,就缺人口。”

    “景泰二十年,中枢下旨,民间没有土地的百姓,强行移民去南北,分土地。”

    “结果你猜怎么着很多百姓逃亡,或者蒙骗朝廷说自家有土地。”

    “就是不愿意移民。”

    陈嘉猷直接懵了,看向俞经。

    俞经苦笑着点头“因为百姓不愿意去农村种地,都想过小市民的生活,在城市里,做点小生意,比种地舒坦。”

    卧槽

    陈嘉猷都懵逼了。

    封建王朝,都会亡于土地兼并。

    现在可倒好,中枢为土地太多而发愁,发不出去,这都什么鬼逻辑啊

    “不对呀,汉人对土地的眷恋,千古便有,怎么会嫌弃土地多呢”陈嘉猷表示不解。

    “以前是以前,以前眷恋土地,那是因为没土地是要饿肚子的。”

    “景泰二十二年,全国有一万多家粮店倒闭,因为中枢规定米粮固定售价,不许涨价,经营粮店都亏本。”

    “现在是在哪都能吃饱肚子,土地当然不重要了。”

    “而且,百姓会算账的,种地一年到头一家人最多赚个十来两银子,做小商小贩,轻轻松松也赚十来两,有些作坊开工的价钱更高。”

    “你说说,现在谁还愿意种地”

    听完薛远的话,陈嘉猷觉得啼笑皆非。

    皇帝曾经就说过,士绅釜底抽薪之策,就是让土地无限化,再增加人力成本,士绅就不成气候了。

    大明本土的土地就足够多了,未开拓的就更多了。

    土地无限多,商业发达,工厂林立,那么人力成本自然就提高了,种地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肯定没人愿意去做的。

    所以,从景泰二十年开始,中枢强制移民,凡是名下没有土地的,一概移去新地分土地。

    不止分给他们的,给他们预留二十个孩子的土地,一起分给他们。

    中枢掌握的地太多了,就是人少。

    吉林人口超过三千万,黑龙江人口超过了两千万,人口还缺,但算是勉强饱和了。

    新七省增加了千万移民,婆罗洲人口突破了五百万,吕宋人口达到了二百万。

    “大明,和我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陈嘉猷难以置信,这是大明高速发展的十年。

    “是呀,根据去年用盐量估算,人口应该超过了三亿。”

    薛远满脸愁容道“人口爆炸性增长,不是好事啊。”

    “大明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人多地多,但种地的人却很少。”

    “去年中枢合议,想从印度引入人口,却被陛下驳斥,因为他认为印度人是劣等民族,没资格拥有大明土地,而且,大明军将开疆拓土,不是给异族创造的,决不允许引入任何异族。”

    “陛下认为,替代人口种植的方式是机械,今年中枢准备支出一千万,推动农具改革。”

    大明推行一道政策,地方就会刻在石碑、木板上,让本地百姓都能看见。

    百姓想看懂,就得认字。

    这是鼓励百姓认字的好办法,家里贫穷的孩子想识字,也可以去碑林里自己认,只要想,大明有很多认字的渠道。

    甚至,若登记的是贫困人口,那么这一家人就是移民对象,移去新地。

    这种人口,是官员最喜欢的。

    他们会每年两次对民间进行调查,调查后把人移走,这是政绩。

    而为了谨防有人逃离移民,景泰二十年开始,强制天下所有适龄孩童,必须进行蒙学教育,男女孩都要进行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三年,三岁到六岁期间必须去蒙学,男女孩分班。

    凡是有子女没有去蒙学的人家,默许为贫困,必须移民去新地。

    这一政策,是景泰二十年颁布,从景泰二十一年初开始执行,官方在民间,从县城到乡间,都设了蒙学,每地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几所蒙学。

    入蒙学则要收取拜师礼和学费。

    拜师礼是老师的工资,学费则用来学堂建设,中枢则发放了一笔钱,用来初期学堂建设,后期建设,则由学费来支撑。

    中枢发放了很多教学执照,允许民间有德行的人办学,对执照颁发是宁缺毋滥,必须在当地有德行的人,才能办学,并接受所有人监督。

    蒙学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千字文、百家姓等基础字,数学运算和常识知识。

    常识知识包括诗词、物理化学小知识、日常常用的小知识、医学小知识,主打的一个实用。

    全国各地的蒙学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特别卷的省份,比如江南,蒙学学的是四书五经,连皇帝都满脸懵。

    蒙学之后,则可上社学,社学后可上大学,大学后则是太学。

    大明开海十几年了,民间真正穷百姓的几乎没有了,有的都被移去新地分地去了,内地几乎没什么穷人了。

    纵然家里孩童多,但供养上蒙学是没问题的。

    至于上社学,那就得看孩子资质了,若资质极佳,不用家长掏钱,有多是士绅、商人愿意资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明读书氛围是极佳的,哪怕民间最无知的老农,也知道读书好,读书是出头的唯一途径。

    上学,是天大的事。

    所以,中枢强制儿童读书,惹得舆论一致赞同,甚至很多士人集资一笔钱,捐赠给地方蒙学,鼓励孩子们读书,各地士绅都在做,商人甚至愿意承包蒙学后期建设费用。

    景泰二十一年之后,蒙学里就传来朗朗读书声。

    这年头的老师是很有师德的,主要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老师的。

    老师第一看重的是品德,考核的第一标准就是品德。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中枢优先录用民间那些老顽固、酸秀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材料。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是一生绑定的关系,老师对孩子掏心挖肺,孩子不管多大岁数了,对老师也得尊重师道。

    有朝一日,这个学生出人头地了,他可不敢不认自己的老师,老师也跟着鸡犬升天。

    什么都是相互的,没有不求回报,单方面付出的蠢货,没有。

    所以,老师对学生倾囊相授,也没有家长威胁老师,不许打我家孩子,家长只会送上一根戒尺,让老师狠狠打,打死拉倒。

    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师恩,师恩大于天。

    中枢对老师的考核也是极为严格的,宁缺毋滥,宁愿没有,也不能让害群之马把孩子教坏了。

    蒙学课本很多,有中枢编著的、有民间学者编著的、还有老师自己写的,没有太多限制,蒙学堂自己可以随机选取,但都大差不差。

    教育司颁布的课本,是半卖半送,学生出一个成本价即可。

    赚课本钱的人,赚学生钱的才是最黑心的。

    而且,课本是可以多人共同使用,或者一个班级买一本,其他人手抄也可。

    不会强制收取课本钱,而且不许歧视没有课本的孩子。

    只要有一颗向学的心,中枢就是支持鼓励的。

    户部每年拨给教育司五百万教育资金,内帑额外补二百万,最多的时候补五百万。

    士绅大族也不差这点小钱,士子得知哪个蒙学缺少课本,他们还会去送一些。

    大明学习氛围是极好的,民间向学,中枢重学,上下一心,极力推广教育。

    社学就和蒙学不一样了。

    读社学的,家中条件都是尚可的,他们就强制收取书本费了。

    但这个书本费,不是课本的费用,而是把全部书本费放在一起,买各方面的连环画,同学们轮流看。

    这些书本,不归学生个人,而等他们上一年级后,这些书本则存放在学校图书馆里,让后面的孩子们免费。

    这样发展几十年,每一个学校就都有一座书籍数目可观的图书馆,孩子们就能图书馆里面畅游知识了。

    读完社学后,孩子也该十岁左右了,就要面临分科了,在学习四书五经之余,必须选择一门兴趣科目,物理、化学、医术、历史、生物、地理等等科目,选择一门精读,就要开始走科举之路了。

    蒙学和社学,就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以识文断字、基础运算、明白道理为主。

    这套教育,用了两千年了,很成熟很成熟的了。

    只是以前这是富人的游戏,现在则是所有孩子必须走的一条路,必须读书。

    “读书是最正确的,哪怕家里再穷,也要读书。”

    陈嘉猷颇有感触“我们能有今天,皆是从苦读开始的。”

    满朝文武,你随便挑出来一个,哪个不是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哪个不能出口成章的哪个诗词歌赋字没有一绝的

    哪怕是李贤的儿子,也是经过苦读上来的。

    看看皇子们,六岁出阁读书,每日学习十个小时以上,风雨无阻,没有一日假期。

    哪怕地方最低级的吏员,一个秀才,也是出口成章的。

    大明走上仕途只有一条路,就是苦读和战功。

    在士大夫圈子里,看不懂典故是被嘲笑的、被歧视的,整个社会,也是以文为尊,没出过文集的官员,都不配当官员。

    “陈大使,明日你带着使团在广州城转转,本官做好文牒,然后使团乘坐船支入京。”

    陈嘉猷也想看看,广州到底繁华成什么样子。

    这顿晚宴,让那些印度学者吃得快吐了。

    这是他们吃得最好吃的印餐。

    没错,这顿饭是印餐,印度饭,在印度街头是低端,放在广州吃,就显得高大上了。

    可能是干净吧。

    第二天一早,就有侍者喊他们起床。

    还是由俞经领队,参观广州,俞经说,广州一共有四大坊市,昨日入城的那个是一个,还有一个在万国城。

    “陈大使,您看那个人,他也是明人”骆石永看到一个身穿西装的男人,他头发剪短了,绾在礼帽里,还拿着文明杖。

    文明杖发明出来,不是用来扒拉屎的吗

    这人戴着白手套拿着文明杖,在广州街头装比。

    “那是景泰装,是陛下有一日上早朝时候穿出来的,便风靡天下,只是那手中的棍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俞经苦笑“中枢不禁奇装异服,有人忘了祖宗,把头发剃了也有可能吧”

    真正让人讶异的是此人的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了头发是不孝。

    皇帝确实穿着西装,却没有剃头发,也只穿过一次,皇帝确实有异装癖,偶尔就会穿几件怪异服装,民间效仿者极多。

    逛街的女子很多,有人会戴面巾,这种多是未出嫁的女子。

    出嫁的倒是大方一些。

    过往还有僧人、道士、喇嘛,他们几乎低着头走,免得看到女人,影响道心,主要是太勾人了。

    真正热闹的是勾栏瓦舍里,各种娱乐项目,应有尽有。

    耍传统戏法,耍猴的,说相声的,唱戏的,说书的,弹钢琴的玩乐器的,唱歌的。

    还有女子穿着朝鲜服装厂服装走秀的,还有招揽客人青楼的,青楼窗户推开,露出来自天下万国的面庞,千娇百艳。

    “这里最热闹的是晚上。”俞经笑道。

    “晚上”骆石永表示不解。

    “广州城是不夜城,玩到天亮并不奇怪。”

    俞经解释道“在广州,只要有钱,什么都有。”

    “你们往角落里面看,那是一家家小赌档。”

    一听赌档,陈嘉猷眉毛竖起。

    “这种开在明面上的赌档是合法的,里面多是娱乐性质的麻将、扑克、纸牌之类,赌资不能超过五毛钱。”

    “虽是赌档,其实就是休闲场所。”

    “景泰十九年,中枢严令,严格限制赌资,这种休闲场所改为麻将馆、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严禁赌博。”

    “景泰二十年,从南面传来乌香,有人吸食乌香,中枢实行严格禁毒法令,严令天下汉人,不许吸食独品,包括乌香、寒食散等物,一概上瘾性产品,都不许使用。”

    “所以你们看到的,都是合法的,你们要是想玩,都可以去玩。”

    一听是严格控制赌资的娱乐项目,陈嘉猷顿时松了口气“这些地方可否借贷”

    “决不许,只有银行才有借贷的权力,其他地方一概没有,此事在每一座城市、乡村都有石碑记载。”

    俞经忽然停下,提醒道“前面女子比较多,任何人不许无礼直视。”

    这是提醒那些印度人。

    印度人表示不服,我就看咋的

    前面是一个很长的长廊,长廊上标注着演出信息,门口则有很多年轻女孩,在门口卖票,邀请过往旅客进去观看演出。

    印度人都看傻了,怎么多水灵女孩

    有个女子注视到这种眼光,顿觉恶心,快步走过来,对着俞经行了一礼。

    俞经立刻道“姑娘,在下今日不去看演出。”

    “这位先生,您的侍从盯着我们演员看,这是犯法的,我们是可以报官的。”

    俞经又懵了,告诉你们别看了,你们有病吧

    陈嘉猷也觉得很没面子。

    现在的戏子,可不是原来人人可欺的了,皇帝赐名文艺工作者,不许民间搞歧视。

    尤其女子保护法实行后,恨不得把天下女子捧上天。

    主要原因,教坊司正规化后,很多戏子都在军中负责教化过夷民,都是有功的。

    所以皇帝高看文艺工作者。

    他们也把景泰帝当做这行的祖师爷。

    千万别小瞧这些搞演出的,他们有很强大的关系网,很多达官显贵都是他们的粉丝。

    而且,他们都在军中表演过,很多军官转业后,都在地方为吏,这些军官是承他们人情的。

    “这位姑娘,他们是印度新来的。”

    “本官是番禺县丞,这位是出使印度的陈嘉猷陈大使。”

    “我们要入京拜见陛下的,还请您宽宥他们无礼。”

    俞经能有什么办法。

    这家戏园子来头大得惊人,班主在安南打过仗,去年有个外国人欺负他家的演员,活生生被剁了一只爪子。

    事后闹到了按察司去,按察司判无罪释放。

    外国人在广州就是二等人,没让你们穿旗服梳辫子就不错了,别说剁一只爪子,杀了都没罪。

    皇帝护犊子,从上到下就都护犊子。

    “您指出来是谁这么无礼,我让他们给您跪下磕头赔罪。”俞经苦笑。

    陈嘉猷的脑袋恨不得塞进裤裆里。

    怎么这么丢人呢

    这还是印度精英呢,怎么就这么爱瞎看呢

    那个演员居然听说过陈嘉猷,也不怕人,大大方方过来行礼“小女子马岚岚,陈大使还记得奴家吗”

    陈嘉猷有些茫然。

    “大人贵人多忘事,大人出京之时,是奴家一舞,为大人出使助威。”

    陈嘉猷想起来了,离京之时,是从教坊司请来的戏班子,有人唱战歌舞战舞。

    “马姑娘不是在教坊司任官怎么来广州了”陈嘉猷打量这女子,这女子三十有余,却温婉如玉。

    虽然出身不太好,但教坊司可不是以前的,那是正规学戏的地方,都是有教化夷民功劳的。

    “陛下鼓励民间艺术发展,奴家就放弃了官身,南下和家夫开了这园子,如今颇为卖座。”

    “您万里之遥回国,可否赏脸进园,观看我家舞台,我家今天的戏剧十分精彩。”

    马岚岚很聪明,她是想借陈嘉猷的名声,壮大自己的戏园子。

    广州戏园子成千上万,各种曲调都有,他家虽有靠山,但在广州戏园子中间,并不出类拔萃。

    这次攀上陈嘉猷的名声,必然能一炮而红。

    陈嘉猷有点不愿意。

    “大人,印度使团无礼之事,奴家就此揭过,如何”马岚岚打发人把剧场清一清,请陈嘉猷进来。

    陈嘉猷和俞经对视一眼,都觉得这马岚岚精明。

    陈嘉猷使团是有座位的,印度人就站着看吧。

    表演的是一场舞台剧。

    剧情不错,就是男女搂搂抱抱的,多少有些有伤风化,得知这些男女演员多是夫妻,只能勉强接受,但他还是不愿意看。

    这年头思想保守到了极致,互相看一眼,就得定亲结婚。

    哪怕皇帝竭力解绑女子身上的束缚,效果是有,但骤然把一座座大山移开,还是不可能的。

    用时间一点点改变吧。

    马岚岚的夫君全程作陪,他是广西人,出自广西军,退役后在官府挂职,他觉得不爽利,就跑来广州开这个戏班子,不说日进斗金,日子过得不错。

    话里话外,对皇帝推崇至极,如果有人对皇帝不敬,他立刻动刀子。

    整个广西军、贵州军、云南军都是这样的,因为皇帝给的好处太多了。

    要说天下最忠诚皇帝的人,绝对是云贵桂三地。

    出了戏园子。

    印度人表示不想逛了,因为这条街上的女人实在凶猛,他们担心小命不保。

    陈嘉猷却意犹未尽,他继续逛了几个市场,到了黑天又品尝了美食,才乘坐马车回到宾馆。

    “广州是真的繁华啊。”

    陈嘉猷看到了很多外国人,这些外国人口中都是流利的汉语,因为不会汉语真的会吃亏。

    明商是有名的狡诈,可能是关税太高的原因,所以能宰就往死里宰。

    只要不会汉语,就被各种勒索、诈骗。

    如果外国商人在谈好之后,表示违约,那么就是一套奴隶套餐送给你,船支等一切家当收归内帑。

    整个大明海洋内,明商是得到保护的,外夷商贾,缴纳足够商税后才能得到保护,否则是不被保护的,必须得花钱。

    明商狡诈,明政府无耻。

    就造就了外夷商贾狂学汉话,跟大明做生意,必须得比明人更懂明人,才能做好生意。

    大明这么豪横,就一个原因。

    外夷离不开大明的产品啊。

    大明传统拳头出口产品,是丝绸、瓷器、茶叶、铁锅,新拳头产品是玻璃制品、服装、罐头、香料,尖端出口产品是钟表、船支和军械。

    大明是不出口任何机械和书籍的,不然纸张和毛笔,也会是高端出口产品。

    奈何皇帝不许出口这些东西,大明的书籍必须处于垄断地位,许进不许出,不许外夷汉化。

    而且,大明还不出口原材料,只出口成品,比如说茶叶,都是品牌产品,卖的是品牌,其次才是茶叶。

    打响品牌后,把低端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比如茶叶、丝绸衣服、定制瓷器、香料。

    卖的是品牌,卖的是精美,卖的是高端。

    而这最开始玩的就是宫中,宫中先卖品牌,后面商贾也跟风似的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大明可以离开世界,但世界离不开大明。

    就说那玻璃制品,西夷就造不出来,精美的服装,非常得欧罗巴贵族的喜爱。

    西葡的香料群岛早就丢了,香料也掌握在大明手里。

    以前是成吨卖,这回是成盒卖,虽然贵,但保证你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好。

    还有很多高端产品,比如木雕、宫廷碳、颜料、高端建筑用材,这些东西,也是出口热销品。

    西夷商贾还能赚钱,因为他们掌握着穿越非洲大陆进入欧罗巴的商道。

    大明没有继续往西探索,因为大明想的是占领探索到的世界。

    第二天一早,陈嘉猷离开广州,乘坐船支北上入京。

    当船支经过武汉的时候。

    所有印度人惊呼“这一定是大明的京城了,这座城池也太伟大了吧”

    武汉是一座新城,建筑风格和以往沉闷的古建筑不一样,增添了很多俏皮元素。

    而且城池占地面积极大,长江将这座新城切割成两半,一座堪称建筑奇迹的长江大桥,横跨武汉南北。

    这座长江大桥,用了整整十四年,才建造成功。

    这座大桥建造成功,所有沿长江城市,比如南京、扬州、常州都能建造一座跨长江大桥了,现在都在建设。

    不止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等长河都在建设大桥。

    首先映入陈嘉猷眼帘的是,是川流不息的人。

    从船上眺望,这座城池的人实在太多了,武汉没有城墙,城池连着城池,江夏、武昌、汉阳、黄陂、阳逻等县,和武汉完全连为一体。

    庞大的城市群,是陈嘉猷完全没见过的。

    一排排三层小楼,是武汉的地标式建筑,其他城市根本没有这么多楼房。

    大明房地产生意,发祥于武汉。

    直到船支抵达京师,通州。

    还未到通州,就先看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是北京新鼓楼,高度足有100米,上面是一个巨型钟楼,是一个巨型的时钟,每隔一个小时就会报时一次,声音之大,能覆盖整个京师。

    当巨大的钟声,传来时,船上的印度人惊恐地叩拜。

    每一个小时,钟声都不一样,到了晚间,钟声声音还会很小,发生最大音量的时候,一个是起床时间,一个是晚上休息时间。

    不是智能的,而是上面有值夜人。

    上了岸,陈嘉猷看见既熟悉又陌生的京师,泪水止也止不住,所有使团的人,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十二年啊,才回来啊

    这一路上,多少人埋骨他乡,才回来多少人啊

    谢迁亲自迎接他们入城。

    新北京有36扇门,常驻人口高达六百万,已经把附近的通州、石景山、卢沟桥、顺义、怀柔、门头沟、大兴、房山、昌平都吞并进去了,下一步就要吞并蓟州了。

    京师实在太大太大了,从最远的房山到紫禁城,乘坐马车都得一天时间。

    奈何北京人太多了,还在有人往京师里面挤。

    遍地都是园子,小楼很少,因为都是达官显贵,不愿意住得那么拥挤,对小楼也不喜欢。

    城市占地面积越大,侵吞的耕地面积就越大。

    幸好有东北粮食撑着,不然京师都得吃土。

    陈嘉猷从通州下船,乘坐马车走了六个小时,才到紫禁城,因为太堵了。

    京师修的都是沥青路,同时行驶八辆马车的沥青路,还是拥堵不堪。

    原因很多,沥青路旁边是行人路,行人路上就都是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他们会占道经营,会让本就拥挤的道路更加拥挤。

    人越多生意门路越多,自然就越来越挤。

    外城宽敞,但都不愿意过去。

    印度人都看傻了,这才是大明的京师,京师似乎比广州还要繁华,广州雄伟的是万国城。

    而京师雄伟的都是华夏式建筑

    一座座超乎想象的华夏建筑,每一座高度都不是他们敢想象的,还有很多大园子。

    从外墙走,就知道一个园子占地多么大。

    里面住的都是达官显贵。

    老百姓住的也是都四合院,富裕的独门独院,穷困的住大杂院,看见穷人,他们就有骄傲感,而发现穷人穿丝绸,那一丢丢骄傲感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富是京师百姓啊

    这些住大杂院的,不是穷,主要是不愿意走,要是去外城,个个都住四合院,都能买得起小楼房。

    内城里生意门路多呀,他们愿意在内城找机会。

    陈嘉猷看到无比繁华的京师,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在广州他溜达过,见识到了广州之富,以为京师也差不多这样,可京师大大超乎他的预料,京师比他想象中的富得多。

    原因很简单,天下百官的家眷都在京师,能不富吗

    谢迁看出陈嘉猷的震惊,笑着说“陈大使,京师繁华,才说明我大明强大。”

    “是啊,大明强大,大明强大。”陈嘉猷咀嚼着,竟嚎啕大哭。

    是高兴的哭。

    看到大明繁荣成这样,他在印度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谢迁在皇帝身边伺候,很清楚皇帝多么看重陈嘉猷,陈嘉猷对大明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就说印度的书籍,对大明医学、数学的发展,都有显著提高。

    那些文物就别说了,充实了内帑,又在民间掀起印度热,促使民间有舆论,让朝廷攻克印度。

    还有他带回来的这些人才,能丰富各行各业。

    一路走进紫禁城。

    这些印度人是不能面见皇帝的,他们被安置在一处。

    很显然,到了京师,他们受到的待遇直线下降,这些年大明吸纳很多西夷人才,鸿胪寺见怪不怪了,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只是让他们等待即可。

    陈嘉猷则随着谢迁,去养心殿。

    他心中十分迫切,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这十二年,这一路上,他有太多话想跟皇帝说了。

    进入养心殿,看见正在批阅奏疏的皇帝。

    “臣陈嘉猷奉命归来,敢问圣上安”陈嘉猷恭恭敬敬,三拜九叩行大礼。

    朱祁钰放下奏疏,看着皮肤黝黑,声音坚毅的陈嘉猷,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朕安”

    “你儿子在国子监,成绩十分优秀。”

    “朕问过他,他说他想继承你的志向,为大明出使各国。”

    一说家人,陈嘉猷泪奔,他一离家就是十二年,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臣谢陛下关怀臣家。”陈嘉猷痛哭。

    “你母亲身体也好,朕让太医院随时盯着,你在国外为大明效力,你的家人,朕就要保护得好好的。”

    陈嘉猷泪崩。

    “好男儿志在四方,哭什么”

    “若被家业牵绊,当什么大丈夫”

    “起来”

    朱祁钰道“你在印度做的非常好,朕很满意,大明也很满意。”

    “等朕拿下印度的时候,就为你建造一座印度最大的庙宇,让印度人世代供奉你。”

    “死在印度的大明军官,也不必担心,朕早晚派兵拿下那里,让他们世代祭祀我明人。”

    朱祁钰把他拉扯起来“站好了,朕看看你。”

    陈嘉猷擦擦眼泪,弓着身体,保持着人臣礼节。

    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还行,身体还不错,一路从印度回来,有什么感想,跟朕说说。”

    他让人上茶,跟着也坐在臣子坐的座位上。

    陈嘉猷坐在对面“陛下,十二年了,微臣回到大明,恍如隔世,大明的一草一木,微臣都不认识了。”

    他把一路走来看到的一切,都说了一遍。

    “那印度人倒是好瑟,那个陈四妹有点意思,敢嚷嚷着抠了他眼珠子,这是个好女人啊。”

    朱祁钰道“朕就怕女子不肯出家门,但看到有陈四妹这样的辣妹子,朕就欣慰了。”

    “能先走出家门的,肯定是这些辣妹子,然后才是那些性格软弱的女子。”

    “朕要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女子走出家门,创造幸福生活。”

    陈嘉猷不懂,为什么要让女子出来

    “你说呢”朱祁钰反问他。

    陈嘉猷不懂啊。

    “因为劳动力不足呗,大明生活用度的缺口巨大,以前是小农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又不耐用。”

    “随着工厂的普及,百姓开始习惯去商场去买东西,而不是自己去做。”

    “工厂自然就缺人了。”

    “不止缺男人,最缺的是女人。”

    “原因,就是女子心灵手巧,做事情更加细节化,成品率高。”

    “而且很多工作都适合女子做,比如医者,给孩童开蒙的老师,裁缝绣娘等等,都需要女子的力量。”

    “所以,朕不遗余力的鼓励女子走出家门,男女平等。”

    朱祁钰真诚道“甚至各行各业,都需要女人的力量,女人心细手巧,男人是比不了的。”

    陈嘉猷明白了,可中枢不遗余力的提高女子地位,未来也是祸患。

    “怕什么以后的事,交给后世之君去解决。”

    “朕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女子走出家门,和男子一样,承担社会责任。”

    “未来,朕还会鼓励女子当官。”

    朱祁钰道“女子有了勇气,才能愿意嫁去边疆省,你不知道,边疆省都娶外夷当媳妇,对明女渴求极了。”

    “今年移去东北的几百万人,带着媳妇的也就一百多万,有三四百万光棍。”

    “各国进献来的美人,朕都送去东北,赏赐给将士了。”

    “内地明女太多,边疆省明女特少,根本没法平衡。”

    陈嘉猷明白了。

    皇帝提高女子地位的原因,一是工厂需要女工;二就是边疆需要女子移民过去。

    中招了,发烧了,不知道是甲流还是新冠,反正发烧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