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眼前这个书生也就二十多岁一个青年,风流倜傥,纶巾羽扇。 头上戴着的纶巾不是太多见,手中摇的羽扇则是特有名。 纶巾不多见的原因,是因为现代人早就不用这种东西束头了。 他们或者是留个现代发型,就此招摇过市;或者带个帽子,用来遮盖脑袋。 又省事有安全,遮凉保暖的能还特好。 纶巾,就是一个三尺见方的青布,用一个特殊的方法,包在脑袋上。 因为早期的时候,诸葛亮专门带着个东西,因此又称之为“诸葛巾”。 这种诸葛巾,因为按当时也就是汉代的长度是三尺见方,那时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693寸,也就是接近7寸。 所以到了现代,这种纶巾,也就是长宽各有二市尺的一块方布了。 要说这样一块方布,如何飘逸洒脱的绑在脑袋上,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绑的不好的话,不但不能给佩戴的男子增加什么招风度数,反而成了他的累赘。 没见到那个玄空道长,好好的一顶混元巾道士帽都给他搞丢了,何况那个不是帽子只是一块方布的纶巾。 相比之下,儒家对于帽子的重视程度更加高于道教,因为他们向来提倡衣冠正代表的是心术正。 甚至还说什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由此而知,那个帽子不但要带,而且必须要戴正。 不戴、戴个破帽子、戴了帽子又搞丢了,都是不成体统的。 而儒家把正衣冠、知兴替、知得失,并列在一起,就知道这三者是贤人大德别不可少的基础要求。 而在这三个要求中,正衣冠摆在第一位,可见衣冠不整,在儒家眼里,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贩夫走卒之流。 因此,儒家士子出来行走,会见各方成名人士,端端正正戴一顶好帽子是必不能少的。 有了好帽子,当然就要有配的服装搭配在一起,否则就成了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还有一说,现在西人的服装流行,正式场合不穿西装,就觉得没有入流一样。 不过,正宗的儒家士子绝不这样认为。 因为他们要戴纶巾。 脑袋上戴纶巾,脖子上系领带,叫上蹬着皮鞋,看上去绝对是一个戏子。 扮演的角色,就是活脱脱一个土老帽进城。 正式的装束,应该是头上纶巾,穿长袍,不要马褂,脚蹬布鞋。 最好是出自家中老婆亲手拿出来的鞋底和鞋帮制成的手工品。 当然,换换样也能将就,但是绝对不会有那种天然的纯正。 现在,这个来说项的一介书生,就是这个装扮。 一顶纶巾头上戴,一袭长袍适体裁,手中轻摇鹅羽扇,千层鞋底走不歪。 尤其那个纶巾,如同长在脑袋上,稳如磐石 不知道从戴上到现在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走过了多少路途,愣是一丝不苟正正呆在他的脑袋上。 看到他的人,即使是熟人,也都啧啧称奇。 当然这些人都是纯属看闹的。 一声不吭却更加注意的人则是心中暗暗惊异。 这老头儿平时的纶巾,也是经常歪歪斜斜,表现得不是很正经的 难道今天该这个老头儿出彩 第一次见到约盟区最大的头头脑脑就这么给力 难道这意味着儒家又要重新兴起 这老头儿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反应,心中不暗暗得意。 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原来这个戴纶巾,也是一项高级技术 作为具体的一个技能,它要比穿戴其它的衣服更加要求技术水平高。 因此,具体的技术流派也就如同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一样了。 这老头儿实际上也不是特有天分,它的技术高人一筹的原因,就是一个因素。 他的年龄比其他人都大。 所以他的经验多。 他施用的技术,就是分层固定法。 一共三个层次。 脑袋、头发、内罩,最后才是纶巾 cao作的程序,先把头发固定在脑袋上。 然后把内罩固定在头发上。 最后把纶巾固定在内罩上。 这样层层锢,三层合一,戴上去的纶巾,稳如泰山 别说轻易不会在脑袋上到处乱串,就死八级大风也无法刮动它分毫。 这种戴帽子的牢固程度,更是让道教玄空道长的戴帽子低水平望尘莫及。 所以,一块小小的纶巾,实际蕴藏了太多的东西。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能看出来的,里面还有什么不被人知只有他自己知悉的东西,就难以猜测了。 而那个纶巾,别人大多都是装样子,看到一个举得可装装相,就趋之若鹜,实际上啥内涵都没有。 可是这个老头儿,就不一样了。 那就是一富有智慧的象征。 别的不看,只要他摇动两下鹅毛扇,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就能蹦出来。 再看一眼,气质又是一变。 变成了满腹经纶。 自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他这个样子。 就凭他这个样子,虽然不能加分,但是在年龄的预估上,起码也要加上十岁八岁的。 这样一来,这个人就已经达到而立之年了。 可是听了武凌霜的介绍,百里良骝才知道自己的眼光还是离敏锐差得太远。 否则也不会觉得他只有三十郎当岁。 而武凌霜告诉他的这人的岁数是多少 一百二十八岁 整整差了一百岁。 这就不是一般的误差了。 而是整个一个不着调,八不沾,十三不靠。 当然这事又不能全怪百里良骝,也怪这个孔毓良长得太不着调。 哪有一百二十八岁的人长得如同二十八岁 这不是存心误导人吗 百里良骝虽然现在官不小了,却有一个习惯一直保持未改,就是好奇心特强。 只要一特别稀奇的是事引起他的注意,他就非问个底掉不可。 其实包括那个一进古农坞,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这个个。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百里良骝上也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他因为兴趣特别强烈,导致他专心在这件事上下功夫,因此他也就比别人对这个事懂得更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是这样把斯人从成千上万的庸人中选出来。 其它诸如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什么的,都是一些必要的预备,顺理成章、捎带脚就给干了。 在那个对永生秘诀的好奇心不变的况下,百里良骝现在对这个孔毓良感兴趣了。 本来百里良骝打断那老头儿的介绍是想让他说正事,也就是说那个玄空道长的去路。 结果百里良骝自己把话头转到了孔老头儿上。 “对了,孔老师,凭您老的年龄我必须对您尊敬,所以如果您不极力反对的话,我以后就叫您孔老师了 “孔老师,学生有一事不明您能不能为学生解惑 “您已经一百二十八岁,可是实际相貌看上去也就是二十八,您是如何驻颜有术的” 孔毓良一听,这个问题你起码是第一万人问了 嘿嘿一笑,也不嫌麻烦,就再给他解释一次。 “几乎所有的人知道我的实际年龄以后,都会大吃一惊,然后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也不奇怪。 “你知道吗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闲扯淡,实际上意义非常重大 “你想想啊,如果一个人一百年可以保持容颜不改,那该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事 “还有啊,那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 “还有啊,那该是多少人不惜倾家dang产交换的事 “因此,问这个问题丝毫不奇怪,不问才是奇怪的事 “还有一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却不知道这个现象之重大意义的人,也甚为惋惜 “跟你这么说吧,凡是只是纯粹好奇,而不知道这个重大意义的询问,我都不会回答。 “因此,问道我的头上,却没有得到我的回答,十个人里面起码有九个,剩下的一个我才回答 “你知道我会不会给他们解答清楚,让满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的答案而去” 孔毓良估计在此进入了啰嗦模式,不但絮絮叨叨,而且还来个反问式,来增加他说话的力度。 “不知道。” 百里良骝实事求是地回答。 同时心中纳闷。 你如果不会,你还分个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干嘛 只有知道你才卖关子吧 我也好奇,你到底知道了什么。 “其实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们解答清楚。” 孔毓良回答说。 百里良骝心里极度吐槽了一回原来你也是装象 不过这东西也不好谴责,还是找简单的问题来一个吧。 “那您怎么就一百年在容貌上没有变化还有,这个事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孔毓良正要找人唠叨那段特殊经历,听到百里良骝问,立即兴致高涨地给他讲了起来。 不过,他讲了不知道多少遍,很是知道那些是要点。 而且他毕竟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有玄空道长的事在那等着,他就不能过于拖沓。 于是就把他怎么得以驻颜的,按照他的理解告诉了百里良骝。 就是整整一百年前,那时他正是年富力强,那个世代,他倒是记忆犹新,还是前清那个年代。 他从他的老家曲阜那边逃难过来以后,就在今天的胡营一代转悠。 他们在那里转悠的原因,就是那里有很多柿子树。 有柿子树跟他们没有关系,但是柿子树上有不少可以吃的柿子,就和他们有关系了。 那是一个初秋的季节,柿子树上的一下早熟的柿子可以吃了。 这里的柿子是那种涩柿子,就是不透熟就涩的很,根本不能吃。 那时的乡民还很淳朴,很大方的许他们的这些逃难者,吃那些早熟的柿子。 这样帮助了他们度过饥荒,得以活命。 然后,他就找了一个教授私塾的工作。 教书可以让他挣一些束脩养活自己。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得靠束脩活命,因之也就还没有拒绝束脩的政策。 有一天,他去另一个村子上课,遇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同行人,就交谈起来,结果越说越投机。 那人甚至一直跟着他到他教书的地方,也听了他的整堂课,直到结束的时候,才一块回来。 在早晨相见的地方,那个人分别而去,临走之前给了他一个丸子,让他吃下,说是可以祛病延年,甚至可以防饥御寒。 二人谈得投机,他也相信他,没怎么考虑,当时就吃了。 当时也没有什么变化,就回去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忙了一天,就把吃了一个丸子的事忘了。 谁知道,随后的三天,他竟然都没有吃饭,却一点都没有饿的感觉。 那个时候,吃饭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为了节约粮食,每次吃饭不是饿极了,都不会去吃的。 连着三天没有饿,他可就心里没谱,慌了神了。 人就是这样,无缘无故的好事,也能让人六神无主。 三天不饿,太不正常了,他要找不能感觉到饿的原因。 他当然就要找原因了,再耽误下去,就耽误大事了。 一找之下,除了吃那个丸子以外,没有任何不同。 因此,他肯定就是那个丸子的效果,因此也记忆的非常清楚。 他自嘲道,由于挨饿饿怕了,所有和挨饿有关的事都念念不忘。 至于驻颜不老的事,实际上当时根本就没有注意,那个时候不饿死就行,谁还注意自己的容颜。 别说男人了,女人都难免蓬头垢面。 大概到了二十年后,遇到一个以前的朋友,那个人已经老态龙钟行将就木,他才意识到这个现象。 因为当他告诉他的朋友他是他的朋友的时候,他的朋友坚决不信,只认为他是他朋友的儿子。 为此,他还郁闷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后来,他就一直保持这个样子。 他也逐渐明白自己有今天的这个样子,都是那个药丸的效果。 他能得到那个药丸,都是拜他那个萍水相逢的朋友所赐。 百里良骝一听,这个故事和钟常伟的故事很相似 难道古农坞真的早就有向外发展的计划 无论如何,这个孔毓良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