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多疑,叶欢贾诩便有针对性的布置。
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多疑救了曹操很多次,也让他打赢了许多战役。但同时,也要看对手,也就是心理状态上的博弈。
面对叶欢、贾诩、郭嘉、陈宫这样的组合,哪怕他们的行为就是那么简单,没有任何意义,但很多人都会尽量去考虑周全。
还有就是力量的不平衡,谁与定边军相比,都会处在劣势。叶欢精心的研究,是要将自己的优势放到最大,避免失误。
冀州之战,其实在他眼中,就是专属与自己的“赤壁之战”了。
演义之中,曹操平定袁绍之后,举倾国之兵八十三万,先下荆州,再求一统天下。那时的他,谋臣如云,战将如雨,兵精粮足。
看看孙刘联军有多少人?周瑜向孙权要五万,先给了三万。诸葛亮舌战群儒之时提过,刘备和关羽分别带了万余人。
史书其实也是借用了周瑜的一番分析,曹军总数在二十五六万,孙刘联军倒是差不多五六万,力量对比可谓悬殊。
要知道三国时期,是华夏人口急剧减少之时,内臣外戚祸乱朝纲,治政混乱,之后军阀连连混战,民不聊生。
汉朝极盛之时,拥有五千万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可到了三国鼎立之时呢?人口降到了可怕的八百多万!
想象一下,后世一个大型城市的人口,分散到全国?蜀国更可怜,一百万人,诸葛亮能养活十万人马,就是极限了。
这也是叶欢最为得意的地方,有他的存在,增加的医学的进展,原本的几场天灾,损失并不大。且定边军无敌,也减少了战乱。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大汉十三州,拥有近三千多万人口。其中、并州幽州加上司隶和凉
州,叶欢坐拥一千一百万!
这个数字,还不连同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在内。
蜀国的百万人口对应十万大军,每十个百姓就要养一个人,负担沉重。定边军呢?一千多万人口,不到五十万大军,二十多比一。
且农业、手工业、养殖业、科技,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不可同日而语。即使以张昭的细致,对定边军的军需,也仅仅是削减而已。
华夏历史上,实力最为悬殊的战役,应该是前秦苻坚,南下攻击东晋。其时,他有马步军九十五万,阵型能拉出数百里。
“将士们将马鞭投入大河,都能让它不再流淌。”苻坚之言,虽有夸张之处,但也可见前秦军队的强大,也是投鞭断流的来由。
可惜他碰见了东山再起的谢安,淝水一战,八万北府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硬生生击败了十倍于己的敌军,创造奇迹。
叶欢不知道苻坚当时,到底有多强大,但他可以肯定,你的九十五万大军,要和定边军掰掰手腕子,我能打到你怀疑人生。
当他在大河检阅甘宁的蛟龙军之时,还真能体会后者当年的感觉。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手握无敌雄师,想不飘,难啊。
叶欢也飘,不过他知道的经验教训,比任何人都多。飘,就等于失败。冀州之战,人数上,他没有曹操那么大的优势……
袁绍曹操联手,也要胜过当时刘备和孙权的威力。
可你们没有长江天堑啊,就算有,我还有甘宁的蛟龙军!从那个方面来看,叶欢都不会觉得自己,能输掉这场关键的战役。
说到底还是文采不足,他要真有曹操那本事,在郭嘉帅帐之中时,弄不好就是弄一处横槊赋诗,而非带出一句句骚话。
另一个令叶
欢满意的地方,便是麾下文武,他保住了很多原本时空中去世之人,比如陈宫、高顺、郭嘉,还有曹军的戏志才。
且似张海龙、臧空、洪彪、胡风,这些他从边军开始培养出的战将,此刻无论是名气,还是在敌军心中的地位,都不逊名将。
决定性的大战,总是不乏将领的精彩表现的,淝水之战的谢安,赤壁之战的周瑜,夷陵之战的陆逊,官渡之战的郭嘉……
他们以少胜多,挽弱为强,创造了奇迹,也让自己名垂青史。
且一定是群戏,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需要全体将领的发挥。
对于甘宁蛟龙军的大举进攻,以及之前从未出现的登陆战术,蛟龙军过万的士卒涌入兖州,戏志才的判断是,策应魏郡的张飞。
荀彧然其言,他献策与曹操,严密控制,先判敌情,兖州虽然极多精锐前往增援袁绍,但还不至于,对付不了甘宁的蛟龙军。
他在大河上没有办法,一旦登陆,说不得还会成为曹军的机会。
他想深入,就让他深入,狐狸尾巴是藏不住的。调集人马,远远跟住,一旦敌军的用意标明清楚,则加以合围……
甘宁和诸葛瑾是听不见荀文若的一番分析,否则可能会出一身汗。没有定边军那般到位的军情,后者依旧能做出精准的应对。
当然,对甘宁诸葛瑾和蛟龙军而言,从他调周必回头的一刻,就做好了一切风险的准备。魏郡是主战方向,甘某可以不惜一切。
但此时,曹操却犹豫了,一向杀伐决断的他,很少会有此情形。
“文若,你说以叶悦之的用兵,战前如此封锁消息,有没有可能眼前的一切都是假象?定边军随时反戈一击,攻击兖州?”
此言一出,书房内
安静下来,第一反应是不会。摆出前所未有的阵势,且各个军团全部到位,声东击西?太过勉强了吧?
但那是定边军,叶欢统领的定边军,还有他们干不出来的事情?当曹操提出之后,荀彧与戏志才也不得不重新思索可能性。
很快,荀彧否决了这种可能,但理由并非他分析出了细节。声东击西到底会不会是叶欢的真用意,没人能够确定。
“明公,眼下战局,不管叶欢如何想,我军已然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只会无所不寡,以弱胜强,我军只能坚持自己的打法。”
荀文若用的是,排除法,我既然没有办法应对你的所有可能。那就按我自己的节奏来,以弱胜强,再跟着对方走,绝无希望。
他的决断是正确的,但却并未能完全说服曹操,后者还在犹豫。希望可以做出完美的应对,无所不备,未必无所不寡。
当年伟人读三国,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但也曾说过,曹孟德这个人,是假众人,真主意。意思就是,他心中会早有答案。
有人说出来了,我顺势而为,自己能听进去建言,心胸不凡。但若是没人能说出来,那么大概率,我得遵从自己的本心。
伟人的六字点评,应该说不是贬低。似曹操这样的雄主,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倒是奇怪了。
于是乎,曹操犹豫了一夜,掂量种种可能,直到第二天早上,他采用了荀彧的办法。仔细思索之后,荀文若之言,乃真知灼见。
但这一夜,却给了甘宁极大的机会,蛟龙军展开,完成部署。一夜多久?四个时辰,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近乎贻误战机。
是曹操的错,还是荀彧的错?说错,可能对二人过于苛责。他们的对
手是叶欢,定边军对战争,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理解。
把位置换过来,变成叶欢和贾诩,会不会还是有这种情形出现?
叶欢不敢保证自己不会似曹操那般多疑,早在当年讨伐黄巾之时,高顺就对朱中郎说过,叶将军用兵,是最为谨慎的。
很多人看过他的过往战绩,会觉得他喜欢出奇弄险,其实是假象。
不过把荀彧换做贾诩,后者就不会等上一夜,叶欢不决定,贾诩敢帮他决定。你考虑吧,我先安排,所有的责任,我扛。
这一点,在当年王允董承与叶欢的朝中之争,表达的极为明显。贾屠夫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贾诩做好了一切准备。
性命,名节,在他眼中,都比不过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叶欢何幸?能得毒士如此回报?原本时空之中,赤壁和汉中两次进言失败之后,贾诩便一直韬光养晦,直到曹丕才小试牛刀。
最后活了七十六岁,得以善终,子孙也位居高官,家族兴隆。
论智谋,荀彧可能不在贾诩之下,但若论主公对之的信任,叶欢却要胜过曹操。对贾诩,他是没有半点的怀疑。
且贾诩在定边军中的地位,要远胜荀彧。从典韦到张辽,张飞高顺,谁敢不听军师将令,这几年,他是一直让郭嘉发挥的。
扬人抑己,亦更显他为人的风度。其实在与叶欢目标相合的那一刻,贾诩早已不在乎了,现在能让他在意的,只有一件事……
这件事,做起来也很是危险,稍有不慎,不但性命堪忧,还会背上骂名。且对于臣子而言,亦是极为犯忌讳的。
但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追随贾诩,除了有共同的目标之外。毒士没有谋划不成之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