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九十章 民脂民膏
    一个低矮的茅屋,里面黑漆漆的地方狭小。为什么百姓们要把房子建的这么小,一来条件有限。更重要的,冬天取暖是个巨大的问题。每年,被冻死者不计其数。寒冬,是拦在贫苦百姓们头上的一道巨大的苦难。

    院子里,石桌旁。

    赵祯和孙星云还有葛老汉坐在一起,那些群臣只能眼巴巴的站着了。

    葛老汉看出不对,来的人都是一群老头子,看他们穿的破烂,可怎么看也不像是穷苦百姓。

    好在孙星云特立独行惯了,大概葛老汉也知道这位小公爷总喜欢弄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也就没有在意。

    “这位是赵六公子,东京城的王爷。”孙星云介绍着。

    葛老汉一听慌忙站起来恭恭敬敬施了一礼:“原来是王爷驾临,小人有眼无珠,还请王爷不要见怪。”

    赵祯摆了摆手:“老人家无需客气,快快走下吧。”

    这可是京城的王爷,葛老汉看了看孙星云,孙星云冲他点点头,他这才敢坐了下来。

    自太祖太宗立国,赵氏皇亲开枝散叶。东京城王爷遍地走,皇亲多如狗。是以孙星云这么一说,葛老汉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况且大宋朝京城的王爷掌握实权的并不多,看赵祯年纪轻轻,有可能是出来贪玩的。

    赵祯问道:“老人家,你家种了几亩地?”

    葛老汉叹了口气:“三十余亩吧,不多。本来我与儿子父子二人种着。后来我儿子去了小公爷的矿上,这地就剩下我自己种了。唉,老了,身子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三十亩地,不要被这恐怖的数字吓到,其实这属于地少的了。

    自唐朝起,官府分给百姓的田地是按照每口人二十亩永业田计算的。

    对我们现代来说,一口人二十亩地简直不要太恐怖,一口人的地就养活了一家人的节奏。

    其实不然,古代的粮食产量极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一亩地产稻米一百余斤。

    这就等于,十亩地顶现在一亩地的产量。这还不算,因为没有化肥。这些土地不能每年都种,你需要种一年作物,养两年地。

    也就是说,这一亩地第一年你种了粮食,第二年和第三年就不能种了。你得养地,待两年后地里的养分恢复,你才能再次耕种。

    为什么古代地广人稀,却还有这么多失地农民,这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三十亩地,对于葛老汉家来说,温饱都不够。

    三十亩,赵祯对这个土地概念还是了解的,他又问道:“老人家,你们每年交给官府的赋税高不高?”

    葛老汉一愣,他看着孙星云,显然不敢说。

    孙星云冲他点点头:“没事,你尽管说吧。这西山地界上,还没人敢来找你麻烦。”

    这句话霸气,孙星云是什么身份。卫国公府小公爷,在东京城都是横着走的人物。他既然答应了,自然就会罩着自己。

    有孙星云撑腰,葛老汉登时理直气壮起来,当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高,怎么不高。这老百姓一年到头种的粮食,还不够缴税的。”

    赵祯一惊:“朝廷不是规定,亩税一斗么?”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是降低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后又减至三十税一,并成为以后汉朝的定制。“三十税一”制度前后执行了353年之久。

    三十税一,才能使农民真正的得到实惠,真正做到百姓休养生息。

    而宋朝实行的是不管一亩地你收入多少,都必须缴纳一斗米的赋税。

    宋朝的农业税税率,按照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亩税一斗者,天下之通法。”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宋朝的农业税计算方法,是每亩田地不计产量多少,统一只征收一斗米的税。

    也就是说,如果亩产为一石米,那就是十税一(税率为10%);如果亩产为二石米,那就是二十税一(税率为5%);如果亩产为三石米,那就是三十税一(税率为3.3%)。

    有人会觉得奇怪,明朝杜宗桓在《上巡抚侍郎周忱书》中说:“五季钱氏税两浙之田,每亩三斗,宋时两浙之田,每亩税不过一斗。”两浙鱼米之乡。

    宋朝的农业税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按理说应该很轻的了。

    明朝作物的产量比大宋要高,还有就是,大宋朝不论你土地贫瘠与否,你产量多少,都是按照一亩地一斗米。

    所以赵祯这么一说,葛老汉就气不打一处来:“这是哪个狗官出的这馊主意,他种过地么?”

    孙星云跟着义愤填膺起来:“没错,哪个王八蛋狗官出的赋税政策,简直瞎了他的狗眼!”

    赵祯看了眼那些臣子,院子里站着的群臣一脸黑线。

    葛老汉倒是大起知己之感:“谁说不是,一亩地一斗米。赶上旱灾蝗灾涝灾怎么办?朝廷还是照收不误。牟县和许县为什么那么多流民,就是因为交不起租子还不起账,地被财主收去了。他们活不下去,这才成为乞丐。”

    孙星云意味深长的看了赵祯一眼,当年是他和范仲淹解决了牟县许县流民安置问题。

    当时孙星云将南霸天狗头给砍了下来,范仲淹依样葫芦杀了许县县令,为此他二人差点被流放三千里。

    赵祯脸色微微一红:“说下去。”

    葛老汉是个话痨,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说到兴起他一拍桌子:“你就像我老汉,家里三十亩地。每年也就只能种十亩地,却得缴三十亩地的赋税。我家一年产粮大概一千多斤。这还是好的年景,赋税就达三四百斤。除去来年留的种粮我一年也就剩下四五百斤粮食。”

    这四五百斤粮食对赵祯来说就没有什么概念了,按理说,够他爷俩吃的了吧。

    葛老汉看出赵祯好奇,当下又怒道:“你以为这四五百斤粮食就是我老汉的了?县衙还得来收引钱税、纳醋钱税、卖纸钱税、户长甲帐钱税、折纳牛皮筋角钱税,这些好在还不多,可这耗米税我们实在就是交不起了。”

    赵祯越听越惊,这些花样繁多的税种有许多都是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耗米税又是什么?”

    葛老汉叹了口气:“就是缴纳粮食的损耗,损耗多少全在县老爷的一张嘴上。好的年景就多收,差的年景就少一些,总之是衙门不会让百姓有好日子过得。”

    耗米:官府为弥补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向农民征收的一种税赋,名曰“耗米”。

    苛捐杂税,可以说是名目繁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这些地方的狗官们,总会变着法子搜刮民脂民膏。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