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嫁过来时,祖母正怀着小姑。祖父仍当他的千岁爷,稳坐在房屋某个角落。忘记交代的是,祖父因长期固守在某个角落,一动不动。外人及家人就给他取了个绰号:陈千岁。太爷之意。古时候太爷轻易不走动,出门都是八抬的大轿。祖父可没太爷命好,他不走动,是因身体不好,精神不好,或也因没有情趣。这与祖母倒形成了鲜明对比。家里一动一静的未免不是好事。若都是动的,还不吵翻天,若都是静的,还不死气沉沉。
三叔四叔真还拖着长长的油瓶罐,一天到晚衣冠不整,鼻涕邋遢。家里确连张睡的床也没有。板凳亦是用钢材编织或用土堆垒成。米缸没有,米没有,柜子也没有,新衣服更没有。但祖母对娶长媳妇的事还是很看重的,把叔叔们穿戴的异常整齐,衣服到处都是补丁,但洗得干净。李歌满一大早忙着到村里村外集资大米。每户一斤八两。凑个几十八斤的讨个吉利。
母亲的嫁妆果真丰厚,一个大柜子,漆着红漆,足有两块大门宽。一个抽屉五个格子,上面放着一对白色有鸟飞的眯壶子,古色古香的眯壶子里藏着许多未发生的故事。还有一个大半桶,可是当时最昂贵的,上好人家的女儿出嫁才有。父亲家没有床,母亲与父亲新婚第一夜就把那半桶当床了。这半桶往后就一直伴随着母亲,直到分田到户。
半桶在那时期是很珍贵实用的,集了脱粒机,拖拉机,仓库一身。母亲晚上当它床睡觉,白天拉它到田间当农具。用它的边缘扳谷子,用它的内空装谷子,涨水时当它船用。风风雨雨几十年,有半桶在,便有母亲在,有母亲在,就有半桶在。
父亲结婚后,不唱戏了,去参军。现今大姑家有一张照片,是父亲母亲与肖伯母肖伯父的合影。那就是参军告别前照的。父亲穿着白衬衣,梳着小分头,仍旧绿树临风,英姿飒飒,略带着点忧郁。母亲脸容丰满,穿着套花色衣服,扎着长长的两把辫子,蹲在父亲腿下。肖伯父长着锐利的暴牙齿,指缝里叼着一根烟。从此可看出肖伯父家的经济条件。肖伯母扎着短发,灿烂的笑容。那是因为她拥有父亲这样的好邻居。他们一辈子的邻居,从没红过脸。只是父亲到了最后送军时,因体弱被刷了下来,没走成。原回戏班唱戏去了。
父亲真正的农民生活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父亲是长子,祖母又重男轻女,加以那么早就去学唱戏。还不曾下地干过活。用大姑的话说是,女儿做死,祖母都不心疼,倒是儿子做丁点的事,就心疼得要命。就是讨米,也是大姑与祖母去讨,也不会叫父亲去讨。但父亲天生吃苦耐劳,很快就学会耕地插秧,田间大小农活都拣得起,还很精通。父亲只要从戏班回来,第一时间就跑到田间帮母亲干活。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过得很孤寂,因为大多数时候,她一个人在田间。她不大跟大人说话,也不大跟孩子说话,在家里队里都这样,只顾低头干活或沉思。久而久之,队里人就给母亲取了个绰号:闷鼓佬。
时年祖母三十八。父亲十五。母亲十八。祖母主外,母亲主内。家里的几个主力可谓各有特色,一个陈千岁,一个友打卦,一个闷鼓佬,一个唱戏的。这一动一静的也配合的极为默契。
不久祖母生了小姑,取名章圆。是圆满的意思。意味着祖母再不生孩子了。过了三年,母亲生下大姐,取名玉英。再过二年,母亲又生了二姐,取名玉兰。家里可热闹了。
据说母亲很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白天就记得干活出工,晚间就记得做鞋织布。孩子们过得怎样,问都不问。但自从母亲嫁过来后,家里确有了家的温暖。年里节里都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也不是新布料做的,是旧布料不断翻新。每年冬天,母亲都要用米浆被几十门板阔子,以便来年做鞋用。母亲还积年累月的用钢材编织房子,有门有窗,盖上了茅草。当着太阳,十分暖和。于是一家人兴高采烈的搬到新屋里去住。
这新房子住下了,却来了一个问题,要是家里没大人,很叫人担心。因为小姑与姐们都小,若玩火把房子烧燃了,岂不是要把孩儿们一起烧死?
以前的农家大多住着茅草房,失火是常事。曾经故河口这样失火烧死孩子的有好几家。还有一家人,夜晚睡着了,茅草房不知怎的燃烧起来,跑不出来,全家烧死了。茅草房燃烧起来,抢都没抢数。就是长在柴山里,一把火一烧,整个柴山都烧光,根本无法抢。还不说钢材编的屋子,一烘便熊熊燃的,只等烧成灰烬。
于是祖母就专门留在家看孩子,不出工了。但祖母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到农忙收割季节,便跑到公家地里捡麦子劳籽去了,把孩子们留在家里,自己照看自己。祖母把庄稼捡回来用连枷打出来,整理干净,卖点小用钱。一把连枷打得比公家的还活脱。以往的稻谷麦子油菜都是用连枷打出来的,不象现在有收割机。那或比母亲的半桶要进步了些。
那时人民公社,出工才有工分,祖母没有出工了,就只在捡这些麦子劳籽。祖母还会在菜园里栽上尖辣椒,等到辣椒红了,就摘下来晒干,用袋子装好吊在屋檐下,以备年底或来年正二月到外乡去卖。干红尖辣椒价格不菲,一斤可卖到一块二角钱,比一双鞋卖的多,比砍一板车柴卖的多。祖母主外,所以隔三插五的就在外面做点这样的小买卖,手头一直活跃。母亲在队里出工,工分的钱也由祖母掌管。但母亲从不抱怨,尽情享受做一个农家媳妇的乐趣。打连枷就是门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