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军区的先进典型
    军区的先进典型

    1982年的“三八”节到了,司务长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才搞到了10来斤新鲜莴笋,开饭的时候全连官兵望着菜盘里那点可怜的莴笋叶,大家都舍不得动筷子。

    为了解决吃菜难的问题,连队决定自己动手建温室。但那时交通不便,建温室需要的玻璃很难搞到,好在副连长的父亲在自治区工作,通过他老人家的帮助,连队总算买到了一些玻璃。

    有了玻璃说干就干,全连官兵砌墙的砌墙,搭钢架的搭钢架,几百平米的小温室很快就建成了。别小看这几百平米的小温室,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它的作用可大了。因为有了它,连队的餐桌上隔三差五的总能见到一些青菜叶了。

    夏天的拉萨,紫外线特别强,温室里的温度非常高,人在温室里呆不上几分钟就得往外跑,否则就会中暑的。而辣椒、黄瓜、西红柿、绿叶蔬菜却非常喜欢这样的环境,生长速度快得惊人。连队的新鲜蔬菜由过去的不够吃,到现在的吃不完,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采用什么好办法,既能解决蔬菜吃不完的问题,又能使连队增加一些收入呢?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吃不完的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去卖。

    但那时军区有规定“禁止经商,如果发现,必将严惩。”虽然连队干部想把吃不完的蔬菜拿去卖,却没人敢牵头,因为弄不好是要受处分的。

    那时的我,胆子比较大,觉得办事不能太死板,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既然连队蔬菜吃不完,为什么不能拿去卖,只要对连队、对老百姓有利,只要不把卖菜挣来的钱揣进私人腰包,卖点蔬菜,收回建温室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算领导知道了,追问起来,我们不干就是了,决不会惹上什么大麻烦。我决定带几个战士去试一试,我的提议得到了连队干部的支持。

    那时的拉萨,除了布达拉宫东边墙角下有几个从青海、甘肃过来卖鸡蛋的小贩外,市区里还没有一个菜市场。出发之前,我们换上了便装,军车牌照也用泥巴糊了,来到布达拉宫东墙边,卸下几麻袋蔬菜就让汽车开走了。

    等汽车走远了,我们打开了麻袋,露出了青亮亮的新鲜辣椒,过路的藏、汉群众见了就问“辣椒是不是卖的?”“是卖的!”“多少钱一斤?”那时也没个标准,为了好算账,我们随便说了句“一块钱一斤。”老百姓一听,马上就把我们围了起来,战士们称秤的称秤,收钱的收钱,记账的记账,称好了之后再送上一个大辣椒,我们这样做,一是感谢老百姓的支持,二是保证买卖绝对的公平。

    一会功夫,几麻袋新鲜辣椒就卖完了。说实话,我们真没想到卖菜会这么顺利,如果当时老百姓和我们讨价还价,我们一定会打让手的,但老百姓不仅不还价,而且觉得很便宜、很划算。看见老百姓那么高兴,我们心里也挺愉快的。从那以后,连队就经常派人隔三差五的把吃不完的新鲜蔬菜悄悄地拉去卖。

    一年下来,连队不仅收回了建温室投入的资金,而且还改善了伙食,达到了三菜一汤的标准。同时还扩大了温室的面积,置办了进口的彩电,连队的文化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1982年底,我们连队的食堂不仅成了团里的典型,而且还被西藏军区后勤部评为军区的先进典型,上级领导在颁发锦旗的同时,还奖励给连队食堂一台揉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