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章:忆往事(1)
    说蔡琰,还必须从蔡邕出仕做官说起。

    蔡邕在圉村学馆讲学授道,盛名远播,如果他一直这样生活下去,那他这一生,很可能会有一个寿终正寝的善终。只可惜,不适合来到仕途的他,最终因为才学和盛名,被拽入了仕途。

    建宁三年,太尉桥玄,实在敬重蔡邕的才学,举荐他补河东长,紧接着拜郎中,校书东观,又迁议郎。

    蔡邕出仕做官的时候,桓帝已驾崩,灵帝在皇位上撑着呢。

    在桥玄的举荐之下,再加上蔡邕的博学和盛名,是一入仕途,便连升三级。

    桥玄是何许人?为何得势宦官鼓动桓帝下诏,让蔡邕进宫鼓琴,他不从,桥玄荐他,他却欣然从之?

    原来这个桥玄,公正廉洁,刚直不阿,谦虚勤俭,是个慧眼识才的名士。他的能力和品质,是举国上下众所周知的,蔡邕怎会逆他的举荐?

    蔡邕因为博学,他出仕之后,凡是涉及到与学问有牵联的差事,他常常发挥的是惊天动地,世人皆知。

    汉灵帝熹平四年时,蔡邕奉命与五官中郎将正定《六经》文字。当时,蔡邕认为《六经》的内容太穿凿附会了,文字也谬误甚多,岂不贻误后学?于是,他便奏请灵帝,要重新正定这些经文。《六经》校订后,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共有四十六块,立于鸿都门外。

    碑石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之人是络绎不绝,所乘从的车驾,就有一千多辆,那是填塞街巷,成为京城一景。

    时人将那些石碑称为《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厉害吧!仅凭这一奇观,就可想而知蔡邕当时的盛名有多大了。

    灵帝闻知后,恐怕鸿都门寒酸,惹人笑话他灵帝不重视太学设施,急忙命人修理鸿都学院的门庭。修理好之后,几名工匠用扫白粉的扫帚在院墙上写字,蔡邕见了,突然灵光闪现,从中受到启发,因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飞白书字体,是笔画中有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当时书法界之奇葩,更被时人称奇。

    常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蔡邕做学问可以,传经授学更适合,作赋抚琴也定呱呱,可他为官从政,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

    可皇帝并不知道蔡邕不精于官道和治国,他以为凡是博学之人,都有一肚子大智慧呢,都善于出谋划策呢!于是,就向蔡邕求教治国之道。

    蔡邕这个大名儒也不客气,立即给拿出了几条策略,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清除三互法。

    什么是三互法?就是婚姻两家,朋友之间,及师生二人不得在两地交互为官——就是杜绝官官相护,任人唯亲。

    可是,这朝野上下,官吏之间,不是有师生之荐,就是有裙带之举,或是乡里之牵,硬是没有一个凭空蹦出来的官吏。有善于算术的官吏计算了一下,大汉王朝共有十三州,如果按三互法标准来择官,将有十一个州以上的地方官位空缺。当时,幽、冀州太守的位置正好空缺,因为按照三互法标准来择官,结果,择了半年,举国上下,硬是没有一个符合三互法标准的人去幽、冀二州赴任。

    看起来,这三互法是弊多于益。蔡邕上书灵帝清除三互法,是合情合理,顾全大局。

    可这三互法是灵帝的最爱,因为可以防止官员结党营私,让他灵帝省心省事,这才刚刚行施大半年,你蔡邕就让废除此制度,怎么可以?这不是指责他灵帝治国无道吗?

    于是乎,蔡邕的治国之策,当然不能被采纳和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