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蔡邕毕竟是名儒,他没拿出适用的治国之策,让灵帝刮目相看,如果碰上灵异怪事,向他求教解惑,总可以吧——因为他博学识广呀。
灵帝到底碰上了什么灵异怪事,非要向蔡邕请教?
一天辰时,灵帝驾临温德殿,正要登宝座,突然狂风大作,殿上方掉下来一条巨蟒,阴森森的盘在宝座上,虎视眈眈的瞪视着灵帝,把灵帝吓得当场就晕了过去。
再就是,京城遭地震,沿海水灾泛滥,百姓遭祸之事,接连不断。
还有,公鸡突然变成了母鸡,有地方的山峰突然崩裂。
因为灵异怪事接二连三,灵帝才向博学识广的蔡邕请求。这要搁别的大臣,肯定回答的婉转含蓄,既不让灵帝失望,又能保全自身,是谁也不得罪。可蔡邕偏偏一根筋,直言上书,如实相告,直指弊端,说这些灵异怪事是因为得势的宦官当权所致,引上天震怒,故降灾大汉。
说好听点,蔡邕这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更见不得奸宦之人弄权。说不好听点,蔡邕这是胶柱鼓瑟,不会变通。
这一下可了不得了,得罪了当权的奸宦,要致蔡邕于死地。灵帝也听信谗言,判蔡邕于死罪。可蔡邕是胡广的学生,又是当朝大名儒,无人能及他的学识,于是,满朝文武纷纷为他求情。
灵帝倒也从谏如流,免了蔡邕死罪。可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蔡邕最终被降罪流放北方的五原。
亲人骨肉将分隔两地,蔡邕一家相拥哭泣,妻子赵五娘担心蔡邕缺人照顾,会有闪失,决心带着年幼的女儿陪丈夫去流放地,即使死,全家也要死在一起。
当时,女儿蔡琰刚满周岁,蔡老夫人(蔡邕的婶娘)念孙女年幼,执意不同意赵五娘此举,赵五娘这才没有从行。
好在五原郡的长官是蔡邕在鸿都院教过的学生,对蔡邕甚是关照,给他减少了很多苦役劳作,使蔡邕能在流放期间,潜心读书,书写汉史。
几年后,蔡邕获赦准许回归故里。
也可能是乐极生悲吧,遇赦获释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可还没等他起程回家,他的一根筋脾气又暴发,又一次得罪了五原当地的奸小,被上奏灵帝重新治罪。
蔡邕不敢再回故里,尽管他极度思念妻女,为了躲避奸小们的陷害,他是悲痛欲绝的奔赴江南吴会避难去了。从此闲居乡野,潜心读书,作赋抚琴,续写汉史。
续写汉史一直是蔡邕的心愿。
赵五娘得知丈夫遇赦后又获新罪,不敢回家,而远避吴会,尽管她不知道丈夫的详细地址,仍然不顾蔡老夫人的反对,带着年幼的女儿,怀抱器乐,千里寻夫奔赴吴地。
一家人这一避就是十多年。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董卓弄权,为了拢络人心,董卓开始起用名士。蔡邕是大名儒,文武百官,人人敬重,只是**臣陷害,隐居民间。董卓也早闻蔡邕声名,接连下诏,传蔡邕回都城。
这个董卓,是个暴徒,可谓是恶贯满盈,举国上下,恨不得活剥了他,蔡邕当然早已耳闻他的恶行,现在他诏蔡邕回都城任官,蔡邕能愿意吗?但董卓有的是办法,不应诏,灭杀九族。蔡邕无奈,又一次被迫出仕,董卓欢喜的一天之内把蔡邕连升三级,蔡邕给他的进谏,他也尽量采纳。
这个时候,献帝在皇帝的位置上当摆设呢。可不管谁当皇帝,谁掌权,蔡邕又入迁朝廷做官,他这也算是大难不死,熬出头来了。
赵五娘早已病逝于吴会,蔡琰随父入京,她正是二八芳龄,出落得飞天一般,再加上抚得一手妙律,能诗能赋,和辨琴的传奇,当时达官贵族的子弟,都想一睹她的芳颜,一闻她的妙律,只恨没有机会。
但曹操就不一样了,他在多年前就是蔡邕的门徒,经常吃住于蔡邕的家里。现在,尊师入迁朝廷,他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像在蔡家庄一样,经常以拜见尊师为由,频繁的出入蔡中郎府。当然,曹操还是有拜师的成份的,但最大的成份,还是为了见到才貌超世的蔡琰,比如说,向师妹蔡琰请教琴技呀,请教经史呀,总而言之,他有的是办法与蔡琰接近。
更可喜的是,蔡琰对他这个大二十多岁的师兄颇有好感,一声阿瞒哥唤得曹操经常想入非非,心境激荡。只是当时,曹操的父亲是宦官养子的缘故,不管论门邸或声誉,曹家皆不及蔡氏,再加上曹操已娶妻成家,曹操几番有意接近蔡琰,被蔡邕发觉,蔡中郎立即旁敲侧击的暗示他,不止一次的暗示他,还声色严厉的暗示他。
曹操这个人,不但尊师敬师,更要脸面。他被蔡中郎敲了几次警钟后,虽不敢再奢想了,但心里却一直念念不忘蔡琰。后来,蔡琰嫁给了名门望族卫仲道。当时,尽管曹操已妻妾皆全,可他得知蔡琰婚嫁,心里仍然疼痛难忍。
再后来,卫仲道英年早亡,蔡琰不幸守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