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赎蔡琰的心,又有合乎礼仪法度的理由,那只是曹操的个人之见,真要付诸行动,还必须与大臣们来一番商议,征得了大臣们的一致赞同,那才合乎情理。
于是,曹操召来一些近臣和名士,商议赎蔡琰的事宜。特别是那几位名士,还都是蔡中郎生前的得意弟子。
当下名士,几乎都是蔡中郎生前的得意弟子,十有八九都效力于他曹操;只是令曹操遗憾的是,让蔡中郎生前倒履相迎的王粲,现在却不在他曹操的麾下,而是依附在荆州的刘表。不过,曹操很自信的认为,王粲很快就属于他了。
曹操相信,蔡中郎的高徒肯定是举双手同意赎蔡琰的。如此以来,谁有异义,也不足挂齿了。尽管他赎蔡琰的心已决,但这过场必须要铺展开——铺展的天衣无缝,因为这毕竟涉及到日后与邻邦的相处。
钟繇吃了曹操五颗仙丹,刚刚大病初愈,为了感谢曹操盛恩,被家人搀扶着乘车去曹操府邸表谢意,下车的时候正好碰上孔融。
这孔融最爱凑热闹,他一见到钟繇,很是激动,急忙上前打听钟繇患疯病之因。钟繇一声长叹,向孔融说起因练字秘籍而患疯疾,又被曹操用仙丹救治一事;孔融一听,是路见不平,气愤至极,执意陪伴钟繇来见曹操让主持公理,好责令那韦诞速速归还练字秘籍。
二人来到曹操府邸,正好赶上赎昭姬的议事。
曹操一见到钟繇,也很称心如意,多一个蔡中郎的高徒,总有利于赎昭姬。只是陪同的孔融,让他看着有点来气:这可是一个恃才狂傲的书呆子。
不过,既然来了,总不能再撵走吧,任由他孔融参与了赎蔡琰的议事。
曹操望着几位近臣和蔡中郎的几位高徒,是直入主题:“平定乌桓,班师回朝,闻知蔡中郎唯一的女儿蔡琰,被胡人掳走长达十二载,离开故土,远离亲人,想必甚是思念故土,早已归心似箭。”
曹操话音未落,钟繇那双大病初愈的眼,早已瞪直:蔡琰原来被胡人掳去。
众人立即点头,跟着附和。
特别是阮瑀,他猜测:主公昨天传急令召见胡人使者,肯定是让他们捎信,邀请呼厨泉带蔡琰母子朝拜大汉室。
曹操是满脸忧伤,心事重重,他沉思片刻,接下来说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莫不透东西南北。
“蔡中郎是汉室名士,威望极高,只因惋惜董贼之死,而被王司徒误会,累及性命。唉!蔡中郎无后,止有此女,被南匈奴掳走,虽贵为王妃,毕竟是被掳去,有损大汉室声威,更有损蔡中郎声誉。”
蔡氏之女已贵为王妃,那就没有赎回的道理。主公刚才那番话,是何用意?哦,原来是主公欲邀请蔡氏女回汉朝省亲,如此甚好,利于两邦相交,也可挽回被掳的声誉。
钟繇早喜极而泣:琰儿贵为王妃,这可是大好事,等身体彻底痊愈,要亲自赴南匈奴之地,请琰儿亲笔书信,索回练字秘籍。唉,到时候那韦诞还死活不愿意归还,可就前功尽弃了——钟繇由喜极变成了闷头想心事。
倒是谋臣荀彧,自以为真正明白了曹操的用意,主公虽口口声声说,蔡中郎之女当年被掳,有损大汉和蔡中郎的声誉,他这只不过是要为赎回蔡氏女,找个师出有名的理由罢了,而实际上,是为了报答蔡中郎与他父亲交好之情。只是曹操的赎字没说出口,他也不便冒然表明态度。
接下来,曹操可就表态了:“我有心赎蔡琰回汉,以震汉室声威,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无一人赞同。
只有孔融冷冷的问:“蔡氏女已贵为王妃,又没沦为奴役,用什么理由来赎?”
曹操不耐烦:“完成父愿,续写汉史。”
钟繇心花怒放:赎琰儿回汉,简直是求之不得的美事,省得跋涉一趟,也未必称心如意。蔡琰这一回来,他韦诞还有什么理由霸着师尊的练字秘诀不还。哼!他敢不还,到时候就让琰妹上门索要。如果练字秘诀到了琰妹手里了,我元常还不是借还自由。
机遇从天降,垂青有心人。
于是,钟繇率先表态:“尊师在世时,一心续写汉史。现尊师不在,理应让琰妹回来,续写汉史,这也是尊师临终之前的心愿。能赎琰妹回来,尊师地下有知,肯定会欢喜欣慰,感激主公的。”
钟繇的率先表态,等于给曹操唱了个开门红。这让曹操很感动,看起来那五颗灵丹没让他白吃。
有钟繇率先唱赞歌,剩下的就是应该就是他人跟着附和赞成了。
但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大家还是面面相觑,并未立即附和。
这怎么回事?赎蔡中郎的女儿回汉,续写汉史,不但重震大汉声威,还能解蔡琰的思乡之苦,这多好的事情,诸位怎么不附和呢。难道说这个理由还不够冠冕堂皇?